谣言 事实 深度分析:谁会收购优派?
引子:谣言骤起,优派待价而沽?
2005年6月8日,原本平凡的一个日子,却因为一个亚洲人的一句话而永垂青史。这一天,我国台湾省明基集团宣布将完整收购欧洲科技豪门——德国西门子的全球手机业务。
一时间举世哗然。有史以来第一次,一家亚洲公司,一个再典型不过的华人企业,将把拥有“贵族”血统的欧洲“名门望族”收入旗下。如果说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宣布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涉及的是业已高度成熟的PC产业,这次明基对西门子手机的收购,乃是发生在方兴未艾的移动通信产业,尤其正直3G通信时代全面起跑的前夜,更赋予了这次收购更深层次的含义。
于是,收购,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收购,收购,收购,越来越多的谣言在业界流窜——当然,显示器行业也不例外。
一个月之后的7月9日,国内的《财经时报》刊登题为《优派遭遇产业链瓶颈 昔日液晶冠军暗觅下家》的文章(以下简称《优》文),称优派运营陷入困境,公司创始人兼CEO朱家良有意将公司出售,正在四处寻觅买主云云。
收购,已经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更何况是在竞争激烈、变幻莫测的显示器行业,又何况主角是向来站在“风口浪尖”的优派……
很快,这篇文章在业内流传开来,一场关于“优派将被谁收购”的“竞猜”游戏随之揭幕。
遗憾的是,尽管提出的问题颇为“耸人听闻”,《财经时报》的《优》文本身却充斥了太多的臆测,提供了太少的事实,存在太多的错误,以至于整篇文章的可读性和可信度相当令人怀疑。
作为长期持续关注显示器行业的媒体从业人员,笔者早在2005年2月就提出了“优派将被收购”的猜想,并且给出了相对合理的论据和推理,详情请参考拙文《05大猜想:冠捷联手优派鸿海宝成崛起》。
不过,《优》文的出现,再次引起了笔者对“优派被收购”这个话题的兴趣,同时也深感太多的读者(包括一些同行)对显示器行业的现状缺乏全面清晰的认识,因此不避“拾人牙慧”之嫌,以提问的形式,原原本本地将笔者眼中的显示器行业呈现给读者,并进而对“优派被收购”这个话题展开深入的探讨。
一问:惨,优派真的混不下去了?
《优》文的开头,作者就抛出两个论点:
“作为硬件厂商,仅有成功的品牌运作是远远不够的,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才应该是它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风水轮流转,曾在2004年那波液晶显示器涨价潮中赚得‘钵溢盘满’的著名显示器品牌优派,今年却陷入卖得越多赔得越多的境地。”
第一个论点显然还需要更多的论据和论证过程来支持,这里暂且按下不表。相比之下,第二个论点要直接得多,而支持它的最有力的证据,莫过于数字。
具体来看,第二个论点其实包含了两个结论,即:优派“曾在2004年那波液晶显示器涨价潮中赚得‘钵溢盘满’”和优派“今年却陷入卖得越多赔得越多的境地”。
第一个结论似乎只是在做铺垫,但正是这个结论,构成了本文的第一大“硬伤”——在2004年那波液晶显示器涨价潮中,真正赚得“钵溢盘满”的,不是下游的显示器厂商,而是处于产业链上游的面板厂,至于以优派为代表的显示器厂商,恰恰是赔得差点“倾家荡产”的受害者。
任何对液晶产业有一定了解的人,对上述事实都不会有疑议,这里再列举一些数字以资佐证。
根据IDC的调查报告,2003年第三季度,优派成为中国LCD显示器市场单季销量和销售额第一的品牌,在这个季度,优派销售了77186台LCD显示器,销售额达到2619万美元——这个时候,正是液晶显示器价格降到谷底,而上游面板价格涨势初起的时候。
随后的2003年第四季度,上游面板报价急剧攀升,下游的“液晶显示器涨价潮”也开始兴风作浪,此时的优派,在国内品牌市场LCD显示器的销量骤降到48235台,列飞利浦、三星、LG之后,排名第四,销售额也仅有1661万美元,略高于LG,名列第三。
在“液晶显示器涨价潮”持续不退的2004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优派LCD显示器的销量分别为49554台和41630台,维持第四的排名,销售额分别为1694万美元和1312万美元,分别名列第三和第四。同一时期,排名前两位的三星和飞利浦,LCD显示器销量都在78000台以上,销售额超过2000万美元——用现任优派中国区总经理曾淑芳女士的话说,当时优派的显示器“真的是没法卖”,“管销费用的成本就占到14%”,再加上维系渠道的利润,“卖一台LCD显示器要赔掉20%”——在销量和销售额同步萎缩的情况下,优派何来“赚得‘钵溢盘满’”一说?
——简单的举例说明到此为止,毕竟这第一个结论只是铺垫,真正涉及全文核心的,还是第二个结论:优派“今年却陷入卖得越多赔得越多的境地”。那么,这个结论又有哪些论据的支持呢?
遗憾的是,通读整篇《优》文,我们发现,能够用来支撑上述说法的论据,仅仅是:“针对优派目前的状况,有业内人士对《财经时报》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是在赔钱卖,试图短时间提升销量将自己卖一个好价钱’。”
且不说“业内人士”的话是不是可靠,单凭“业内人士”一句话,就能给一个公司的业绩下结论,这种做法未免有些草率,也很难令人信服。
那么,优派真的是在“赔钱卖”,真的已经“陷入卖得越多赔得越多的境地”?
还是让数字说话吧。IDC的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优派在国内品牌市场LCD显示器的销量为128385台,位居飞利浦、三星之后列第三,销售额3271万美元,排名第四——仅仅从这些数字来看,今年第一季度优派的LCD显示器业务不但比去年明显好转,甚至比拿下“LCD №1”的2003年第三季度都要更好。在笔者前不久对曾淑芳女士的专访中,她指出,优派LCD显示器的业绩确实在迅速回升,但比LCD显示器更好的,是优派的CRT显示器业务。在IDC的报告中我们看到,今年第一季度优派的CRT显示器销量为156635台,销售额1660万美元,在三星、飞利浦、AOC冠捷、LG之后,排名第四,就销量而言,已经是优派2002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最高的一个季度。
曾淑芳女士还告诉我们,通过推行EBM业务模式,优派已经成功地将管销费用占成本的比例压缩到了6%以内,流通环节和运营管理流程的优化,不仅为优派公司、渠道伙伴带来了利润,也让优派中国的员工得到了丰厚回报。试问,如果真的是“卖得越多赔得越多”,优派公司如何运营,渠道伙伴怎么会买账,优派中国区的员工又怎能安心?
由此可见,恰恰是在“今年”,优派凭借LCD显示器业务的迅速回升,从公司到渠道再到每个员工,无不“赚得‘钵溢盘满’”;而曾经“陷入卖得越多赔得越多的境地”,却是在“2004年那波液晶显示器涨价潮”中。
一个是“2004年那波液晶显示器涨价潮”,一个是“今年”;一个是“赚得‘钵溢盘满’”,一个是“陷入卖得越多赔得越多的境地”,小小的时空错位,事实就变成了谬误。
二问:面板厂就是“核心价值”?
在点明了优派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之后,《优》文着手分析造成优派步履维艰的原因,也就是第一个论点:“作为硬件厂商,仅有成功的品牌运作是远远不够的,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才应该是它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随后,《优》文以其他厂商为例,说明了“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的重要性,而其中提到最多的,乃是面板厂,也就是说,《优》文认为,“优派模式”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乃是没有自己的面板厂。
多么老套的说辞。
在《优》文看来,有了面板厂,就等于掌握了液晶面板这一“稀缺资源”的优先供应,面板采购的成本效益也是大大地。事实果真如此?
全球最大的液晶显示器品牌,不是三星,也不是优派,是Dell,三星排名第二,HP紧随其后。身为全球前3大液晶显示器品牌的Dell和HP,可有谁知道他们掌握了哪家面板厂?没有,Dell和HP这两头足以改变全球IT产业走向的怪兽,他们没有面板厂,没有晶圆厂,也没有板卡厂,但就是他们,可以决定任何一家面板厂、晶圆厂和板卡厂的生死存亡,就液晶产业链来说,在LCD TV的市场需求全面涌现之前,整个产业链的命运,仍然掌握在Dell和HP手里。
那么,Dell和HP,他们的手里,到底握着怎样神奇的法宝,能让全球的面板厂、晶圆厂和板卡厂俯首帖耳、唯命是从呢?是订单,大量的订单,天文数字的订单,更抽象地说,Dell和HP的手里,掌握了全球PC相关产业的终端市场。“挟终端以令上游”,“挟市场以令厂商”——这,就是Dell和HP的终极法宝。
回顾历史,2004年上半年的液晶涨价潮,正是源于Dell和HP对2004年LCD显示器和PC景气过度乐观的预估,进而对上游面板超量预定,一方面导致液晶面板的行业性缺货,一方面造成了整个行业的虚假繁荣。在Dell和HP的带领下,大大小小的PC和显示器厂商纷纷追加订单,导致液晶面板供不应求,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在这个时候,按照《优》文的说法,面板厂理应优先以低廉的价格供货给作为兄弟企业的显示器厂,但事实上,拿到面板最先、最快、最多也是最便宜的,仍然是Dell和HP,无论和面板厂的关系多么密切,下游的显示器厂或多或少都面临缺货涨价的窘境——生意就是生意,客户就是上帝,最大的客户永远都是最受优待的对象。
但不可否认的是,2004年上半年,优派受伤的程度更甚于三星、飞利浦和明基BenQ,这多少与和上游面板厂的远近亲疏有关。也正是吸取了这个教训,2004年9月14日,在宣布要“重返第一,超越第一”的同时,优派提出了打造“虚拟垂直整合产业链”的全新理念,联手两大三小面板厂,建立策略联盟的合作关系。从2004年第三季度开始,优派LCD显示器的市场表现可以看做是这种策略联盟效益的体现,也从侧面证明了优派“虚拟垂直整合产业链”的成功——当然,实事求是地说,在液晶面板供过于求的今天,我们并不容易看出优派这个策略联盟是否稳固,只有当液晶面板供应趋于紧张的时候,才是对“虚拟垂直整合产业链”的最大考验。
当时光流转到2004年第二季度,因缺货涨价而“瞬间冰冻”的市场买气终于让“头脑发热”的Dell、HP吃到了苦头。于是,这两头冷酷无情的怪兽转而向面板厂举起了屠刀,狂砍面板订单,使得液晶面板的供求态势急转直下,面板厂库存暴增降价求售,身处下游的显示器厂这才看到一丝曙光。2004年3月,三星在欧洲抛售17英寸液晶显示器,液晶显示器价格崩盘初见端倪。而在中国市场,除了三星、飞利浦从2004年4月开始陆续进行中、小幅度的价格调整之外,最先跨过17英寸3000元门槛的,是AOC冠捷。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冠捷的“关系”面板厂北京东方光电(BOE OT)尚未量产17英寸液晶面板,因此说冠捷能从自己掌握的“上游产业链”得到什么好处为时尚早。真正的原因,乃是冠捷本身就是全球数一数二的显示器制造商,是所有面板厂眼中不可多得的“大客户”和“好伙伴”——产业链“核心价值”的美丽传说,就这样被赤裸裸的市场法则无情颠覆了。
事实上,把对产业链的控制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并无不可,但如果认为面板厂就是液晶产业链的核心价值,在我看来更像还停留在前两年“技术主导”时代的人一相情愿的想法。近3年来,Dell和HP对产业链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Intel、三星或者任何一家面板厂,凭借手中的订单,他们甚至可以将全球前两大笔记本电脑制造巨头玩弄于股掌之间,让“不听话”的华宇电脑从“1.5线”的大厂瞬间沦落为三线小厂……Dell和HP的蛮横再明白不过地告诉我们,“技术主导”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今天的IT产业,谁有订单谁说了算,谁掌握市场谁才是老大,“终端为王”的时代正在到来!
而这个“终端为王”的时代,恰恰应当是“优派模式”大行其道的时代!
正如《优》文所指出的,“优派的发展理念是,它只抓研发与销售,不从事生产”,因此,优派的品牌价值,是建立在技术研发和终端市场基础上的,对品牌价值链中价值最低的“制造”这个环节则并没有涉及——这种模式,恰恰符合施振荣先生著名的“微笑曲线”。作为“微笑曲线”最积极的实践者,宏碁(acer)主动剥离品牌与制造,并且在最近两年专注渠道建设,不仅在欧洲市场异军突起,登基PC和笔记本电脑新霸主宝座,更在北美和亚太市场迅速窜升,成为Dell和HP最有威胁的挑战者之一。甚至在LCD显示器市场,宏碁在2004年第四季度已经成为仅次于HP的全球第四大品牌,成长之迅猛令人瞩目——而宏碁成功的背后,就是对研发和销售,尤其是对品牌建设和积极有效的渠道模式的坚持。
宏碁能够成功,优派为什么不能?
作为全球知名的显示品牌,优派的“三只小鸟”广为人知,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独立品牌显示器零售市场,优派更是当之无愧的知名品牌。而支撑优派这个品牌的,除了有Intel和微软两大巨擎助力的技术研发团队和“世界工厂”之外,还有优派苦心经营的销售渠道,而对终端市场的掌握,就是在这个“终端为王”的时代称霸的核心价值所在。
三问:优派,到底会不会被收购?
既然优派眼下形势一片大好,既然优派掌握了在“终端称王”时代获得成功的核心价值,那么,优派还会被收购吗?
知道这个问题答案的只有一个人——优派的创始人兼公司CEO朱家良先生。优派是朱先生一手创立的公司,并且到目前为止还是他的私人公司,优派卖不卖,卖给谁,都由朱家良先生来决定。因此,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只是优派被收购的一些可能的原因,仅此而已。
如果单纯从显示器这个行业出发,笔者认为优派被收购的可能性几近于○。我们的世界正在进入“显示中心”的时代,手机、相机、显示器、电视机、投影机、比比皆是的展示屏……看看你每天要接触多少显示设备,这个结论就已经不证自明。如果未来所有的显示设备都变成显示器的天下,那么优派大可以稳坐钓鱼台,舒舒服服地和这个产业一起发展。
遗憾的是,“显示中心”的时代远不是这样单纯,显示器注定只能是这个时代的一小部分。对于任何一家显示器厂商来说,要想在这个时代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生存机会,就必须跳脱显示器的束缚,成为一专多能的显示设备供应商,而在种类繁多的显示设备中,最为诱人但也最富挑战的,乃是平板电视领域。
和显示器、投影机、数码相机和手机等等带有或多或少的IT背景的显示设备相比,平板电视具有更加浓厚的家电背景。在这个生态圈里,能够发号施令的是夏普、索尼、松下、东芝、先锋、三星、飞利浦、汤姆逊、TCL、长虹,等等等等,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显示器的圈子里早已失去了对话语权的掌握,或者根本就不曾拥有过话语权。因此,对于纯正IT“出身”的Dell、HP、宏碁、优派、明基BenQ、冠捷等等显示器领域的主导者来说,要想进入平板电视的圈子,就必须和那些盘踞家电产业多年的“地头蛇”正面交锋,至于鹿死谁手,现在还很难说。
对于IT厂商来说,要想在家电这个圈子里站稳脚跟,强势的品牌和渠道必不可少,因此,让自己的品牌渗透到大众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和建立稳定可靠的家电渠道是所有“入侵”的IT厂商必做的功课,而要做好这门功课,除了勇气、魄力、眼光、执行力等等经营管理层面的要素之外,雄厚的资金实力是不可或缺的保障——而这,也就是在笔者看来最有可能阻碍仍是私人公司的优派进军平板电视领域的绊脚石。
根据优派自己的介绍,2002年公司营业额为13亿美元,而在家电这个领域,13亿美元恐怕连进入的门槛都不够。因此,解决资金问题应当是优派大规模开展平板电视业务之前首要的铺垫。要解决这个问题,上市或者被收购就是两条可能的道路。
其实优派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上市。早在两年前的2003年,就有消息称优派将在美国上市,但随后又有传言称Dell有意通过购买优派股票完成并购,从此优派上市再没有下文。以优派公司相对“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来看,朱家良先生个人可能未必会接受优派变成上市公司这个结果。
上市不成,惟一的出路就是找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来收购,这也是笔者心目中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
——当然,在朱家良先生公布他的决定之前,一切的一切,都只能是臆测。
四问:正本清源,谁会收购优派?
既然我们臆测优派可能会找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寻求收购以便筹集资金大举挥军平板电视领域,那么紧接着我们就必须继续来“臆测”:到底谁是优派理想的买家?
对于这个问题,《优》文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显示器厂商、家电厂和面板厂,并且引用赛迪顾问计算机与软件咨询事业部高级分析师的意见,认为我国本土面板业者如上广电、京东方将是优派最有可能的买主。
这样的推断,笔者不敢苟同。
事实上,除了三星、LG这样的韩国企业拥有从零组件到面板到显示器“一条龙”式的高度垂直整合的产业链之外,我国台湾省的面板厂几乎都没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下游显示器品牌。
身为明基集团骨干企业之一的友达光电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友达光电和明基电通的惟一共同点,在于双方有同一位董事长,除此之外,友达和明基是两家完全独立的公司——这种表态多少有点撇清干系以免外界、尤其是大客户误会的意思,但友达和明基是两家在我国台湾省股票市场分别上市的独立公司却是不争的事实。在股东的监督下,两家公司分别都有自己的运营目标和利润压力,不可能对自己的“关系企业”无原则地让步。事实上,投资上百亿美元的友达光电已经成为明基集团的核心企业,这一点我们从今年明基集团多次将代表友达光电的Crystal作为集团5C策略核心昭告天下就不难看出。可以说,友达光电的运营状况攸关整个明基集团的利害得失,为了确保友达获利,明基电通有时反而不得不做出一些“自我牺牲”。
至于台湾省第二大面板厂奇美光电,旗下的自有品牌可谓“琳琅满目”:CMV、PolyVision、PolyView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这一方面体现奇美集团的整体实力,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公司在品牌策略上的混乱,其直接的结果就是每个品牌都不够大。
号称台湾面板“三小虎”的华映和彩晶,前者有关系企业美齐(Jean),美齐的现任董事长林镇源先生是华映的前任董事长,同时也是华映现任董事长林镇弘先生的兄长;彩晶则在尝试瀚视奇(Hanns·G)品牌显示器失败之后转推瀚斯宝丽(Hanspree)品牌液晶电视,目前仍处于草创阶段。而作为广达子公司的广辉,目前还没有布局自有品牌的动向出现。
从我国台湾省前5大面板厂目前的格局来看,基本上每家面板厂都有对应的显示器关系企业,但真正强势的却仅有明基BenQ一家。不过,友达光电对于自身和明基电通关系的解释则表明拥有强势的下游显示器品牌似乎并不是(台湾省)面板厂乐于见到的事情,而以奇美集团的实力,要想迅速扶植起一个强势的自有品牌并不是什么难事,之所以维持几个子品牌“小打小闹”的状态,自然也有其策略层面的考虑。由此可见,我国台湾省的面板厂并不需要一个强势的显示器品牌,因此收购优派的可能性基本上不存在。
《优》文中着重提及的京东方光电是京东方集团下属企业,京东方已经是全球先进大显示器制造厂冠捷科技的第一大股东,京东方光电的面板产能完全可以通过冠捷科技消化掉,收购优派可谓多此一举。
地处上海的上广电集团不仅拥有上广电NEC的第五代面板生产线,SVA品牌液晶显示器面市也已经有一段时间。7月20日,上广电携手宏通(Artel)集团在北京举行渠道签约仪式,宏通集团成为SVA品牌液晶显示器全国总代理,上广电也表示要在2~3年之内成为国内市占率达到10%的液晶显示器品牌——有此雄心壮志,要优派何用?
归根结底,面板厂若拥有强势的下游显示器品牌,一方面未必有助于自身产能的消化,另一方面还会招致大客户的关注从而影响业务的拓展,除非集团本身像三星或LG那样拥有雄厚的实力和全方位的强势品牌,否则很可能落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果。
至于《优》文中提及的家电厂商,笔者实在想像不出他们有什么进军IT、让家电与IT“融合”的必要——须知IT的微利生存环境绝不适合“富裕”惯了的家电厂商,这一点早在4、5年前家电厂商一窝蜂进军IT但旋即陆续退出的时候就已经得到证实。放弃对将起飞的平板电视的专注,通过收购优派来打拼利润菲薄的显示器市场,实在不是家电厂商明智的选择。
笔者认为,最有可能收购优派的,还是显示器厂商,尤其是冠捷和明基。
一直以来,冠捷科技都是笔者心目中优派最好的“买家”,早在今年2月,《05大猜想:冠捷联手优派鸿海宝成崛起》一文,就大胆提出了优派被冠捷收购的可能,并且简单陈述了收购将给优派带来的好处——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当时还是站在“技术主导”的立场来分析问题,所注重的也正是《优》文所说的“对产业链的掌控”。
2005年3月21日,笔者有幸专访了冠捷科技总裁兼董事主席宣建生博士,并且撰写了《从世界靠前到中国知名 冠捷布局2005》一文,由此,笔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更加深入了一层。
在谈到冠捷科技接受飞利浦显示器资产注入双方建立策略联盟的初衷时,宣总裁明确表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布局平板电视业务的考虑,和飞利浦的策略联盟将大大加强冠捷科技在平板电视研发、设计和制造层面的实力,为冠捷科技以自有品牌重返电视市场奠定坚实基础。而在显示器领域,飞利浦中坜研发中心的加入也有助于冠捷科技迅速切入大尺寸、宽屏幕等高端市场。
2005年8月,冠捷科技将和飞利浦正式缔约,完成对飞利浦注入资产的消化吸收,双方的策略联盟最终确立,冠捷科技也将名正言顺地以3500万台显示器的年产能登基全球先进大显示器制造商的宝座。但是,目前冠捷自有品牌的市场地位,却和冠捷科技在业界的地位极不相称无论是AOC、Envision还是Topview,都和冠捷科技所期望的“一线品牌”有明显的差距。
根据IDC的调查报告,2005年第一季度,AOC自有品牌液晶显示器在国内市场的销量达到了78521台,比上一季度的39535台增长近100%,势头非常迅猛。尽管如此,以液晶显示器来看,AOC品牌的排名仍然落后于飞利浦、三星、优派和明基BenQ,位居第五,销量更和业内知名的飞利浦相差100%。
但是,数字上的差距并不是AOC面临的最大问题。作为全球先进大显示器厂商的主力品牌,AOC迄今为止还没有树立明确的品牌形象、品牌理念和品牌定位,品牌推广的策略性和目的性也不甚明显。更为致命的是,负责AOC品牌推广的部门严重缺乏品牌意识和推广经验,在执行力方面更是存在明显不足,直接造成了AOC品牌推广过程的混乱无序和效率低下。
反映在具体的事件上,自2004年7月的“震天雷”和“双子星”以2999元的价格掀起液晶显示器降价风暴之后,AOC就再没有什么成功的市场案例。AOC所主推的“随心技”,更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概念的阶段,对AOC品牌形象的树立到底有何助益还很难说。此外,尽管AOC在今年4月19日就发布了“5客”系列共11款显示器新品,但迄今为止,在市场上能看到的不过是174F等寥寥几款,反倒是没有在这次发布会上亮相的191V和上一代甚至上两代的772F、784F、152V、172S、173F和193F等产品充斥着AOC显示器专卖店和柜台的——虽然飞利浦等一线大厂也会根据市场情况有计划地押后一些新品铺货的时间,但总体来看,他们在市场里流通的产品型号一般都是最近一年内通过发布会正式推出的新品,像AOC这样市售产品和发布新品之间严重脱节的混乱情况实属罕见,产品推广的无计划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AOC品牌推广和执行过程中的无计划。
凡此种种,无不暴露出冠捷科技作为长期专注OEM事业的专业显示器制造商,在打造自有品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尽快解决,势必会让冠捷科技错过“液晶时代”这个在显示器领域树立强势品牌的最后机会,为冠捷科技打造显示行业知名品牌的梦想蒙上阴影。
归纳起来,平板电视和自有品牌,是冠捷科技未来发展的两大关键。在通过与飞利浦的策略联盟完善制造端之后,冠捷科技布局的重点,将是上游核心组件和下游的渠道及品牌——在笔者看来,后者正是冠捷与优派非常好的的契合点。
在平板电视领域,2005年6月20日,冠捷科技和TCL结成渠道策略联盟,冠捷科技自有品牌的平板电视将可以通过TCL的家电渠道进行销售——对于迫切希望进军家电领域的冠捷科技来说,这无疑是渠道布局上的一大成功。与此同时,优派也在积极尝试进军家电领域,从今年年初开始在我国台湾省展开试点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果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相信优派在家电市场也将有不小的作为。
而在IT市场,作为专业显示设备的强势品牌,优派的含金量毋庸置疑。在自有品牌前景不甚乐观的情况下,将优派这个品牌收为己用,不仅能够使冠捷科技迅速拥有全球数一数二的独立显示器品牌,更可以显著提升冠捷科技在整个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力,成为足以和三星电子全面抗衡的华人显示集团,实现冠捷科技“打造中国人的显示帝国”这一宏伟目标。相反,如果错过了优派这个机会,让优派成为明基的囊中之物,恐怕冠捷科技的品牌梦将永远停留在梦想的阶段。
——下面再来看看明基BenQ的可能性有多大。
实事求是地说,在看到《优》文之前,笔者并没有认真考虑过明基电通收购优派的可能性,毕竟明基集团长期以来对自有品牌的专注和执著让我们相信,明基BenQ始终致力于打造属于自己的一流品牌,而明基的努力总有一天会成功。
但是,从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开始,到宣布和宾得(Pentax)的策略联盟,明基不再局限于孤军奋战,而是以更开放、更包容和更积极的态度去迎接5C融合的时代潮流,通过收购和策略联盟补足“短板”,以最强的战力投身到5C产业的竞争中去。
具体到显示器产业,在Crystal这个链条上,明基BenQ的品牌,到底有多强?
这个问题,恐怕只有明基集团的当家人KY才能回答。但在我看来,明基BenQ在LCD显示器领域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今年第一季度128250台的销量就是最好的证明(根据IDC调查报告)——这个数字,比2004年第四季度的44080台整整多出了将近200%!
但是,尽管有集团品牌战略的强大火力支援,尽管有上游面板厂密切的合作关系,由于早早地放弃了CRT显示器,只有LCD显示器“一条腿走路”的明基BenQ这两年走得很辛苦。LCD显示器能否成为BenQ品牌首选的承载者,现在看来已经成为一个疑问——在2005年7月3日~5日的2005年明基BenQ全球经销商大会上,明基集团董事长李焜耀先生明确表示,在完成对西门子全球手机业务的收购之后,手机将成为明基BenQ品牌战略的核心力量。未来几年,在明基BenQ自有品牌以“飞毛腿跑步”的速度崛起的过程中,曾经是明基集团知名度最高的显示器业务如何“与时俱进”,和BenQ品牌同步成长,将是明基电通显示器事业群所需要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就像收购西门子全球手机业务一样,并购,是让品牌迅速成长的有效手段之一。在LCD显示器业务面临瓶颈的今天,收购优派,似乎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尽管明基和优派都是显示器领域相当强势的品牌,但两者的定位仍有差异,相对而言优派在全球显示器市场要比BenQ更加强势一些。在IDC的报告中,今年第一季度国内品牌LCD显示器市场,优派和明基BenQ的销量分别排在第三和第四位,128385台和128250台之间只有135台的差距,一旦两者相加,256635台的总和将凌驾飞利浦和三星之上,中国市场LCD显示器№1的宝座唾手可得!
当然,对于明基来说,收购优派的效益不会仅仅局限于中国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明基BenQ做得最好的是欧洲市场,北美和亚太地区则并不理想,而这两个区域恰恰是优派“独领风骚”的主力市场,一旦优派成为明基的一部分,明基在上述区域的表现势必会出现戏剧性的窜升,对于BenQ打造世界品牌的理想而言,这种效益绝对符合“飞毛腿跑步”的要求。
还需要说明的是,阻碍明基BenQ品牌显示器在欧洲以外地区迅速发展的原因,除了CRT的缺失之外,渠道力量的薄弱也是原因之一,而渠道,恰恰是支撑优派这个品牌的重要支柱。优派能够树立起显示产业的金字招牌,渠道策略功不可没,收购优派,对明基显示器的渠道布建也大有裨益。
在整个显示器市场中,我个人最敬畏的品牌是三星,最熟悉的品牌是优派,最推崇的品牌是明基BenQ。在我看来,明基BenQ已经打下了深广的品牌基础,从配件到显示器到液晶面板到整机到消费电子到移动通讯,甚至还延伸到了医疗服务和数字娱乐内容产业,有了这样的格局,明基BenQ的成功将是一个品牌全面的成功。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BenQ将不只是一个显示器品牌、一个手机品牌、一个MP3品牌或者一个家电品牌,BenQ将像索尼和三星一样,成为涵盖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成功品牌——而对优派的收购,将成为加速这一天到来的催化剂。
五问:优派被收购,真的重要吗?
最初,这个问题并没有出现在我的写作提纲里。
完成了前面连篇累牍的质疑、论证、推断和臆测之后,我问自己:So what?就算优派被收购了,又怎样呢?
是啊,会怎样呢?
我又想了想:不会怎样。
优派,是一个品牌,这个品牌代表的是一种理念,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里,生产制造成为最无足轻重的环节,因为这个世界上专注生产制造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在这种模式里,真正有价值的是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部分,是身处产业链最下游,但却是真正掌控、影响整个产业链的终端环节。在这种模式里,优派这个品牌就代表了渠道、代表了最终消费者,代表了大家梦寐以求的终端市场。正是掌握了终端市场,Dell和HP才能在IT产业为所欲为——谁掌握了终端市场,谁就掌握了这个时代的话语权。
就算优派被收购了,优派的品牌也不会消失,优派的模式也不会消失,优派不会失去任何东西。相反,收购优派的目的就在于学习优派的模式,让这种模式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发扬光大,在显示产业里培养出更加强大的“优派”——从这个意义上说,到底是谁收购了谁,其实很难分得清楚。
——最后,我还要提醒大家,真正决定这件事情会不会发生的不是我也不是你,而是站在这个行业巅峰的几个人,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才是真正具有决定性的。因此,这篇让你看得头昏眼花的长文,从头到尾都只是一些观点和预测,我所希望的,只是这些观点和预测能够让你更多地了解这个行业,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预测即将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