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有多远 写在COMPUTEX2014开幕之前
早在日本殖民时代,日本统治者的政策是“工业日本,农业台湾”。所以当蒋家刚刚踏上台湾岛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的纯农业社会。但是,要想用农业振兴台湾经济基本上不可行。
首先是振兴农业需要大笔资金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但是纯粹依靠农业来积累资金的过程确实太过漫长。其次是台湾毕竟是海岛而且多山,无论是土地资源还是人口资源,完全没办法支撑起经济的振兴。
所以,台湾开始了施行“以农养工”的政策,这为将来台湾工业经济的腾飞,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台湾高铁沿线的工厂厂房
曾经和一位台商聊天,他说其实开工厂就像种田。只不过农田里出产的是稻米,而工厂里出产的是IC和元器件。但是不管是种田还是开工厂,大家都要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是,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工厂出现,台湾作为一个海岛,土地资源有限的缺点越来越明显,于是大家不约而同的踏上了大陆的土地。
确实,如果你去过深圳东莞,去过富士康或者广达他们在大陆的工厂,相信你会被他们规模上的巨大所震撼。这种动辄数平方公里的厂区规模,在人数只有2千多万,地形狭长多山的台湾,不能说绝无仅吧,但绝对屈指可数。
用餐时间的富士康食堂一角
后来和很多台湾厂商聊天的时候,他们也说正是在90年代初通过来珠三角和长三角设立工厂,台湾仿佛一下子闯进了一片从来没想象过的开阔领域。但是那个时候的台商,依然是小心谨慎的。这其中最能代表这些小心谨慎的,就是台湾厂商所特有的台干制度。
台干这个词被广为知晓,应该还是富士康接连发生员工跳楼事件的时候。在大多数台资工厂中,台干,就是特权和福利的代名词。这些来自台湾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不管是在食宿条件还是在薪酬待遇方面,都超过大陆员工。
但是,也许很多人没有想到,当初为什么要采用台干制度?答案很简单,就是为了用最信得过的人,来向台湾输送在大陆挣到的财富,这就是台干创立的初衷。
后来看到一篇统计资料,是说自从台湾的制造业开始进入大陆以来,每年在台资厂商在大陆要为台湾本土人才创造近百万的就业机会,而且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高新高福利的台干职位。
马英九在2013年台北电脑展开幕式上致辞
那么,3C制造业对于台湾来说,到底有多重要呢?就像我们这页开头说的那样,在我参加的三届台北电脑展的开幕式上,宣布开幕并致开幕辞的,一直是马英九。由此我们也能看出,3C制造业在台湾的政治和经济格局上占据了多少的份量。
不过,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台湾的产业,确实一直在辛勤耕耘。当初是种田,现在开工厂。我们这里就不说那些台湾制造业形成的大道理了,但是精细管理和辛勤耕耘,确实不但适用于种田,这也是当今台湾工厂赖以生存的最根本精神。
当初台湾的农田撑起了台湾的制造业,而今天的台湾制造业则奇迹般的撑起了全世界的IT产业。从占据了全世界90%以上制造量的笔记本电脑代工,到一次地震就让全世界价格急剧波动的内存颗粒制造,再到成功在苹果和三星开辟出新世界的手机芯片。台湾的科技制造业,让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