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没有来,是鱼多了—说说"微信电话本"和运营商的关系
今天您的朋友圈,有没有被一款名为“微信电话本”的App刷屏?
昨晚甫一上线,这款产品就迅猛吸睛,今天一早便占据各大科技媒体头条,大有“忽如一夜微信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赶脚。
不过,媒体老师的解读和评点,大多还是“狼真的来了”(钛媒体),“颤抖吧运营商”(虎嗅)这样的角度,不免让我有些失望。
窃以为,说OTT服务就此冲击、颠覆,甚至是取代运营商,仍旧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尽管舆论喧嚣,但业界冷静。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曾公开表示,希望未来运营商和OTT是鱼水关系。
OTT与运营商,合则两利,争则俱损,常小兵先生的“鱼水”之比甚是贴切:水中无鱼,死水一潭;鱼离开水,片刻丧命。
一、VoIP技术深度依赖运营商网络
采用移动数据网络来进行语音通话,正是使用已经比较成熟的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基于互联网协议的语音)技术。这一技术将本来是模拟信号的语音数字化,从而使用TCP/IP协议进行传输,依赖的是互联网通道。
繁琐的技术细节我们不赘述。说人话,就是运营商有两张网络,一个是传输通话语音的,一个是传输数字化的数据的。以前我们打电话用的是第一张网络,并通过通话时长来计费;OTT服务推出之后,走数据流量,用的是第二张网络,通过数据大小(Byte)来计费。当然,无论是多少分钟,还是多少MB,运营商都有套餐计费模式。
所谓“免费通话”,事实上指的是不以分钟来计费。
所以一目了然,不管你用哪张网,都是运营商的网,都得给运营商交钱。
二、运营商业务:短信跌,数据涨
今天媒体对于“微信电话本”对于运营商影响的分析,都从短信开始说,我们也以短信业务为例。
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IM抢食了运营商短信业务的蛋糕,是近年来媒体报道的常用措辞。微信逐步取代短信,已经不必数据论证,消费者的日常使用体验说明了一切。
不过,微信导致短信业务减少,只是硬币的一面。硬币的另一面是,“微信带来的数据流量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短信的减少”,这是中国移动前董事长王建宙的原话。
以最大的运营商中移动为例,2014年的前三季度,短信使用量同比下降20.2%,而移动网络数据流量同比增长98.6%。(据Q3财报)
还是看消费者体验。如果您留意一下微信所占用的空间,会发现这是一个很大的数据,动辄1、2GB,这些数据都是您通过移动网络发送和接收过的数据,这些都是对运营商的贡献。
当然您可以反驳说,数据流量的增长并非只是因为微信,这就涉及另外一个话题:运营商的“运营”思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面临转向。
三、运营商转向数据运营
先看两个数据。国内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中移动,语音和短信收入分别占到整体收入的70%和9%。而根据GSMA的统计,日本的运营商中,数据流量收入占比达到70%以上。日本最领先的运营商DoCoMo,在推出4G LTE时,甚至只推出数据流量套餐,用户每月付出4935日元就可以享受无限数据流量。
同样是发达国家的镜鉴,VoIP通话技术的先驱Skype和Viber的大规模普及,从未引发过运营商的反感,相反是一种生态的丰富,是共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坦白讲,中国的运营商正面临转型瓶颈。用户增长乏力(因为手机已经全面普及)、ARPU值走低、收入结构不合理等难题,都进一步倒逼这种转型,那就是向数据运营,也就是前面说的第二张网络的运营,转型。
一位地方运营商的高层对笔者表示,运营商的管道化已经不可避免,不如索性做好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型成为智能管道的提供者——现有网络数据的精细化运营,正是让运营商的“运营”二字名副其实。
四、鱼水之欢:微信们和中移动们牵手才有未来
即便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以腾讯为代表的OTT与运营商展开更加密切的合作,将会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首先,从技术角度来说,软件定义网络(SDN)已成为网络建设和部署的大趋势。引入SDN技术来构筑开放的智能网络,是运营商当下重点布局的方向。SDN,直接指向了电信业务与互联网企业的融合。
其次,运营商能力开放,致力于成为平台运营的主导者,将会允许更多的互联网公司来使用电信网络的底层能力。
第三,4G LTE时代,需要重新审视OTT的意义。带宽的极速提升给运营商业务带来新的增长点,原先对于IM类工具替代基础业务的担心已经成为共识和接受的心态,运营商自身定位更加明确,必然会选择联合OTT来争取用户。
回到常小兵先生的“鱼水”之比,运营商如水,微信如鱼。移动互联网时代,水的养分愈加丰富,鱼的品种更多,水下生态愈加丰富多彩。说鱼太多了会取代水,是痴人说梦。
在《经济学人》的一篇讲述运营商和OTT竞合关系的文章里,将OTT又称为“增值”(Value-Added)服务。“增值”二字,可以为微信们和运营商的合作,做出最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