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只是艺术家和发布会 解密北京798
早在1964年,第四机械工业部一纸文件,718厂撤消,转而分成了797、718、798、706、751、707等共6个厂。而原物资系统则成立为北京储运库,原生活福利等系统则改设为京东第一管理处。
但是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当时间进入到了90年代。1991年,有人用”三光“(人、财、物全光)来形容当时的原718的6厂。被逼无奈之下,有些厂开始了向外出租早已停产空置的厂房。
1995年,中央美院的雕塑家隋建国来到了798厂。在这里,他找到了一间3000平米的仓库。正是在这间仓库里,隋建国完成了纪念抗战的雕像《卢沟桥抗日群塑》。而他租工厂进行创作的开创之举,也开始了将718厂引向了一个新的天地。
2000年,美国人Robert Bernell以每天每平米6毛5分钱的价钱,租下了120平米的回民食堂。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718厂这一片巨大的厂房。
2000年12月,718、798、706、707和797厂合并,改称北京七星集团。其中依然在生产的718、798、797厂迁出北京。
但是,合并,并不见得是好事。
七星集团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炸掉718厂区,改建商品楼。
眼看着一栋栋的建筑倒下,第一个着急的,并不是已经在718租房了的艺术家,而是罗沛霖。在他的奔走之下,718,第一次以全世界仅存的大规模包豪斯建筑群的身份,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2000年,洪晃举家搬入了718厂区。2002年,刘索拉也来到了718厂区。到了2003年,718的厂区内,已经有了二三十家住户。用刘索拉的话说,那时的718,就如同颠沛流离的流浪汉发现了新大陆。白天大家专心创作,晚上则轮流请客。
逐渐的,718厂这片巨大的厂房,开始有了一个新的名字:798艺术区。
但是,七星集团拆掉这片厂区的规划,始终没有改变。
2003年,非典。聚集在798的艺术家以一场”蓝天不设防“的艺术活动,集体走进了公众的视线。也正是以这一场活动为源头,798的艺术家们,开始每年自发组织起了”大山子艺术节“
2004年,七星集团做出了艺术家不租、文化人不租、外国人不租的规定,798的命运,再一次走上了十字路口。
2004年底,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法国总统希拉克夫人,先后造访了798。一时间,798名声大噪。
2005年,在经过了大量艺术家的呼吁之后,国家下发保护优秀近现代建筑意见,798的命运开始浮现曙光。
2006年,798艺术区建设办公室终于成立,而此时距离艺术家进驻718厂,已经过去了10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