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只是艺术家和发布会 解密北京798
798,这个名字对于媒体记者来说,是个经常听到却又不太乐意听到的名字。
经常听到,是因为这里是北京各种新闻发布会扎堆的地方,新车、新手机、新款时装、新科技产品,甚至一项新的合作,厂商们往往愿意将新闻发布会的地点,选在798。
而不乐意听到这个名字,则是因为798地处北京东北,地铁不通道路拥挤,要是赶上一场在晚上召开的发布会,会议一结束,急着回家赶稿的记者们往往折腾半天也打不到一辆车。
那,为什么在北京的这块地方,会出现这么一大片厂房呢?这里为什么最终又变成了一个艺术家扎堆的地方呢?你能不能想到这里曾经是中国最机密的工厂之一?甚至,这里还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这一切,我们自然要回到60多年前说起。
1946年,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
1947年,肖克利、布拉顿和巴丁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支晶体管。
1948年,香农正式提出了信息论,人类第一次建立了通讯系统的数学模型。
……
即使不提这些当时最尖端的电子科技成果,在日常生活中,美国已经完全普及了电视机、收音机、电冰箱等家电产品。而1950年代的中国,除了全面的工业基础建设之外,最急需的,就是国防、科技乃至日常生活所用的电子元器件。
最先行动的,是最急需电子元器件的军队。1951年,解放军决定建立北京电子管厂和北京无线电零件厂。随后,全国电信会议上也做出了建立电子元器件厂的提议。周总理当即批示同意建厂。
但是,批示归批示,怎么建?谁来建?会不会建?这些问题对于当时的新中国来说,完全没有答案。目光,最终还是投向了当时的老大哥:苏联。
很快,苏联有了回复:建一个电子管厂没问题,但,无线电元件厂我们也不会啊……
确实,当时的苏联虽然强大,但是在电子科技领域,则远逊于美国。PS:在这块领域内,俄罗斯到现在也没追上。以至于前苏联的武器永远给人留下一种暴力美学的印象,实则是电子科技实在不灵。
苏联给出的解决方法,是找德国,因为苏联的无线电元件厂,就是德国帮助建设的。当然,是东德。
也正是苏联的这个建议,让798在60年后,得以在艺术领域站稳了脚跟。
1950年,刚刚拿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的罗沛霖,像那个年代的大多数科学家一样,历尽艰难回到了新中国。在回国的轮船上,刚刚37岁的罗沛霖根本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奠基人。
1951年,罗沛霖代表中国参加民主德国第一届贸易代表团。就是在这次出国中,罗沛霖接到了周总理的批示,他留在了德国,与东德专家一起,筹划建设新中国的无线电元件厂。
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罗沛霖的足迹,遍布东德的十几个城市近50座工厂。但是,摆在他面前的问题,难度实在太大。由于完全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筹划中的这座工厂,小到一个模具,大到一台机床,甚至精细到一台检验设备,都要从零开始。
东德几乎投入了自己全部的无线电工业力量,来参与到这场建设之中。
在北京城的东北面,有一个乱坟岗,而一个最大的坟,则将这里包围形成了一个小山包。久而久之,这里就被称为大山子。
1953年10月,一五计划正式拉开帷幕。而罗沛霖从东德带回的计划书上,正是一五期间中国将要兴建的规模最大的工厂。但就如同所有的军事机密一样,这座工厂的名字只有三个字:718。民间传说中,凡是7字头的工厂,都是保密军工厂。
中德领导人在718厂开工典礼上举起旗帜
718工厂,就选在了大山子。在经过了历时一年的征地拆迁工作之后,随着六位德国专家的到来,718厂正式奠基。
但是,不为人们所知的是,718厂在设计阶段,就已经在德国和苏联专家之间产生了不同的意见。
做为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典型风格,德国德绍设计院完全遵从于建筑的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这种设计风格,就是现代建筑史上鼎鼎大名的包豪斯风格。
在德国人为“718”所做的设计图纸上,厂内一切建筑一律采用包豪斯风格。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锯齿厂房的设计非常。窗子全都朝北,这样就保证了室内光线均匀,避免了阳光直射时特别亮,阳光西斜时又特别暗。
但是,苏联的专家对这种设计颇有异议。当时,苏联建筑设计界正在对现代主义建筑大加批判,苏联人主张艺术和技术的结合,认为应该在建筑上加民族装饰。这样做很美观,但造价也高。
除了建筑风格,双方在抗震强度的设计上同样存在着分歧。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限制,中国和苏联的专家都倾向于省钱,因此抗震强度只设计到了7级。但是德国方面认为,北京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接近8级的地震(康熙18年京师地震为8级)。因此,德国专家坚持抗震强度设计应在8级以上。
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做为建设组长的罗沛霖决定:怎么合理怎么搞。
现在回想起来,798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地位,罗沛霖的这个决定,至关重要。2003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全球最有文化标志性的艺术中心,已经更名为798艺术中心的718,顺利入选。与之一同入选的,还有纽约SOHO艺术区等世界优异艺术中心。
1957年10月5日,718联合厂正式投产。东德副总理弗列德.厄斯纳亲自带队参加了718联合厂的开工典礼,薄一波副总理也到场剪彩。18个工厂,44所科研机构,150余位专家,前后5年的建设时间,刚刚经历了二战战火,正在重建中的民主德国,几乎倾力援助了新中国的第一座电子工厂。
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98万平方米,铺设管线13.22万米,修筑道路6.51万平方米,修建铁路1.32万米,砌围墙3156米,总投资1.46亿元。刚刚建成的718联合厂,犹如一个庞然大物一般,在北京厚厚的城墙外开始了隆隆运转(那时的北京还未完全拆除城墙)。
在那个年代,718联合厂对于新中国的科技和国防事业来说,几乎就是功能较多的。
1958年,我国开始了代号为1059的军事工程,这就是新中国知名代弹道导弹东风一号。而718联合厂承担的,正是用于制导的导弹积分仪的研制生产。
1964年,我国的原子弹工程进入了最后的核心部件生产阶段。做为新中国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基地,718厂再次承担了多项核心部件的研制生产。
1965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全面展开。718厂担负的,则是半导体元件的研制生产任务。
由于718厂所涉及的生产十分保密,因此这里也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进厂要查三代户口。在那个年代,718厂除了担负了电子元器件的生产任务之外,还承担了培养人才的责任。
从筹建开始,718厂就源源不断的培养着电子元器件生产的人才。现如今遍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大山中的军工厂,只要是生产电子元器件,几乎都和718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也正是在六七十年代,718成为了北京市的名片。各路领导不是造访,各国元首频频参观,其热闹的景象,俨然如21世纪初期的798。
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个曾经全亚洲最大的电子元器件工厂,开始走向了衰落。当以Intel、IBM、SONY、Motorola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子企业出现时,人类社会也开始迈进了晶体管时代。而此时,诞生于电子管时代的718厂,已经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自己的终点。
早在1964年,第四机械工业部一纸文件,718厂撤消,转而分成了797、718、798、706、751、707等共6个厂。而原物资系统则成立为北京储运库,原生活福利等系统则改设为京东第一管理处。
但是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当时间进入到了90年代。1991年,有人用”三光“(人、财、物全光)来形容当时的原718的6厂。被逼无奈之下,有些厂开始了向外出租早已停产空置的厂房。
1995年,中央美院的雕塑家隋建国来到了798厂。在这里,他找到了一间3000平米的仓库。正是在这间仓库里,隋建国完成了纪念抗战的雕像《卢沟桥抗日群塑》。而他租工厂进行创作的开创之举,也开始了将718厂引向了一个新的天地。
2000年,美国人Robert Bernell以每天每平米6毛5分钱的价钱,租下了120平米的回民食堂。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718厂这一片巨大的厂房。
2000年12月,718、798、706、707和797厂合并,改称北京七星集团。其中依然在生产的718、798、797厂迁出北京。
但是,合并,并不见得是好事。
七星集团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炸掉718厂区,改建商品楼。
眼看着一栋栋的建筑倒下,第一个着急的,并不是已经在718租房了的艺术家,而是罗沛霖。在他的奔走之下,718,第一次以全世界仅存的大规模包豪斯建筑群的身份,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2000年,洪晃举家搬入了718厂区。2002年,刘索拉也来到了718厂区。到了2003年,718的厂区内,已经有了二三十家住户。用刘索拉的话说,那时的718,就如同颠沛流离的流浪汉发现了新大陆。白天大家专心创作,晚上则轮流请客。
逐渐的,718厂这片巨大的厂房,开始有了一个新的名字:798艺术区。
但是,七星集团拆掉这片厂区的规划,始终没有改变。
2003年,非典。聚集在798的艺术家以一场”蓝天不设防“的艺术活动,集体走进了公众的视线。也正是以这一场活动为源头,798的艺术家们,开始每年自发组织起了”大山子艺术节“
2004年,七星集团做出了艺术家不租、文化人不租、外国人不租的规定,798的命运,再一次走上了十字路口。
2004年底,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法国总统希拉克夫人,先后造访了798。一时间,798名声大噪。
2005年,在经过了大量艺术家的呼吁之后,国家下发保护优秀近现代建筑意见,798的命运开始浮现曙光。
2006年,798艺术区建设办公室终于成立,而此时距离艺术家进驻718厂,已经过去了10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