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网数码摄像机频道 PCPOP首页      /      数码摄像机     /      新闻    /    正文

纪录片《中国之最》中的Canon Log应用

    系列纪录片《中国之最》继第一季放映之后,得到了业内外的一致好评。近期第二季的拍摄也已经悄然开始,影片讲述了世界最大的音响博物馆的故事。拍摄中使用了大量的特写摆拍,并且使用佳能C300的Canon Log曲线功能调整并修饰画面。

    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本片的前期导演肖欣先生,他一直和大型制作单位合作,尤其是在国际制片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为NHK、BBC、法国纪录片频道等制作机构制作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的影片。

Q:先谈谈您过往的作品吧?外国团队拍摄有哪些特点?

    A:我把大量的时间都放在纪录片的拍摄上了,现在中国的发展太快了,有很多题材是中国这种大环境下所特有的,所以外国的电视台也非常看重。传统的就是Discovery或者NHK,他们对于题材把握的精准是国内电视台无法比拟的。他们会把很多时间放在调研上,虽然前期花费一些案头工作的时间,但是拍摄非常精准,很出活儿。

    外国制作团队经验很丰富,摄像师对于器材的了解程度非常高,想用什么功能立马就可以调整实现,而且效率和流程化非常高,两个字:专业。《中国之最》使用的设备也是外国团队指定的,使用佳能C300摄像机搭配EF卡口镜头。这些设备是现在国内租赁公司的主流产品,非常容易找到,器材的通用性也非常好,可以提高拍摄效率,这对于压缩制片成本很有帮助。

Q:在影像风格上,你们是如何设计的?

    A:其实谈不上影像风格的设计,只要摄像师给我最真实的画面就好了。我的很多影调调整是放在后期完成的,所以曝光、色温全部真实还原,这样会给后期更大的调整空间,我并不想前期就产生影调,那样后期就只有校色没有调色了。我不反对纪录片使用打光和造型的手法,我只是希望还原真实的灯光造型感就可以了,比如这个片子,我们就会对一些特写镜头做相应的造型处理。

人文系列纪录片《中国之最》中的Canon Log应用

在视听室中拍摄,只对音箱做了打光处理,

前景和背景画面的反差全部靠Canon Log产生的高宽容度来进行表现

Q:这种真实影调的拍摄,你们是如何做到的?

    A:这和摄像机的使用有关系,使用佳能C300就是看重Canon Log,它可以提升宽容度让画面的细节更加丰富。我不认为宽容度可以减少灯光的配置,打光和使用光影就是视觉造型的基础,不要因为宽容度大了就放弃了灯光的要求。当然一味地要求低照度也并不会使画面更好。我的理解是,宽容度其实是让画面更细腻,从层次到过渡再到细节,宽容度提升了画面的画质,从而达到了更加真实的还原。

人文系列纪录片《中国之最》中的Canon Log应用

使用Canon Log可以提升摄像机宽容度,并保留丰富的暗部细节

人文系列纪录片《中国之最》中的Canon Log应用
人文系列纪录片《中国之最》中的Canon Log应用

使用Canon Log功能,在后期调整后(右),人物的手部肤色还原准确

Q:在拍摄中使用Canon log有哪些好的经验可以分享一下吗?

    A:使用曲线的常见问题就是心里想着宽容度会变大,而忘记了对精准曝光的要求。我最早接触佳能C300的时候也会把曝光搞错,因为在监视器上看到画面发灰之后会下意识地增加曝光。有时会大两挡左右,后期的调色师给我看画面的时候我会很惊讶,首先宽容度的确好,升了两挡还能找回来,但是细节丢了不少,如果做到正确曝光,那就太完美了。

    所以“失败”的拍摄之后,我现在一定要看示波器配合Canon Log一起使用,这些是我感觉佳能C300的设计师很厉害的一点,它会让你用机内功能不断互相确认曝光和色彩,即使你没有办法带大尺寸监视器,也可以很好地把控住使用曲线功能后的曝光精准度。

    不过我倒是建议剧组,如果有能力使用大尺寸监视器,就使用大尺寸的,并且最好有LUT预制功能,这样起码可以看到一些带色彩倾向的画面,可以用肉眼去看到曝光,这样的拍摄会更舒服一些。

人文系列纪录片《中国之最》中的Canon Log应用

浅景深效果配合Canon Log曲线功能表现金属的质感,高光控制得当

Q:您还用到其他的曲线功能了吗?

    A:坦白说其他的曲线我并没有用过,只是在前几年第一次使用的时候,做了一些测试片比较过。佳能的画质和影像风格是非常招人喜欢的,在电影模式下反差和色彩饱和度、锐度都很抓人眼球,但是它并不是我记录片需要的风格感觉,我想如果我要拍MV的话,我可以直接使用电影风格cinema曲线。画面和功能匹配的标准就是要适合,否则画面感就大打折扣了。

Q:您这部影片的后期流程是怎么设计的?

    A:现在整个片子还在拍摄中。我只能按之前使用佳能C300的方式来描述这个流程。

    因为使用MXF格式做封装,所以这类素材的通用性我是不担心的。我会让后期在把MXF格式转码成ProRes编码,这样如果素材量大的话,我还可以使用代理文件快速剪辑,这样有个笔记本我就可以在拍摄中完成粗剪了。

人文系列纪录片《中国之最》中的Canon Log应用

非常细致的细节还原,这和50M 422的采样方式是分不开的

    剪辑好的文件会发送到DaVinci做调色,因为是纪录片,我喜欢有明显的色调出现,这样会让纪录片的纪实感减弱,可能是我比较保守吧。这些仅限于粗剪阶段和国内项目的制作。如果是国际项目合作的话,剪辑会在国外制作。他们的流程设计会更加细致,并且会针对素材反复备份,他们对于素材安全性的考虑非常细,而且会对场记有很高的要求,这些都是国内团队所欠缺的,当然还有对于现场录音的要求也很高。

    我想说的是,我们现在在拍摄设备上已经达到国际级别了,剩下的就是如何在使用上更加细致的完善拍摄了,这是我们需要努力的。■

0人已赞

关注我们

泡泡网

手机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