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逐鹿!四大品牌22款硬盘横向测试
在硬盘市场的竞争中,只有那么几个竞争者,他们分别是Hitachi(日立), Maxtor(迈拓), Samsung(三星), Seagate(希捷)和 Western Digital(西部数据,简称西数),还有像ExcelStor(易拓,国产品牌)销售商也在这市场中起了一个支持的作用。
因为用户不仅需要插在电脑机箱中的那种硬盘,他们同时也希望能够移动存储。于是,在顺应着这种趋势下,一些外置硬盘和微硬盘诞生了。不仅存在着2.5"的,还有一些是1"的微硬盘。Maxtor(迈拓),Seagate(希捷)和WD(西数)也提供外置硬盘。这些硬盘使用USB接口或者火线接口来连接PC,这也是个必然的发展过程。
当打算购买硬盘时,消费者都要考虑许多重要的因素:价格、容量、性能表现、本身具备的各种功能和厂商的声誉。还有其他一些因素,那就是噪音和散热量的问题。由于消费者着这种需求,因此谁的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那它就能取得好的市场占有率。所以应了这么一句话,消费者所要的,就是生产者的努力方向。
我们这次所测试的产品是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因此有着一定的代表性。这些将帮助我们所通过一系列测试横向对比,来提高这次测评的准确度。
&nb 从UltraATA到SATA的转变并没有向预想的那样顺利、彻底。实际上,尽管市场上的SATA比UltraATA的销量要大,但是这两种硬盘仍会在一起竞争许多年。现在有部分用户改用SATA的硬盘,但是大部分用户还会使用UltraATA这种模式的硬盘,直到UltraATA硬盘推出市场。
为什么UltraATA硬盘依旧热卖?为何SATA接口普及路难行?
尽管理论上的SATA速度是从150MB/s到300MB/s,要比UltraATA133或100的要快,但是在实际应用上却只比UltraATA模式有着微弱的优势。因为实际上众多的硬盘传输速度在忽略接口类型后却低于80MB/s,大部分不到70MB/s。因此在实际应用上,只有很少的硬盘能达到SATA的标准水平。
一般来说,典型的7200RPM的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是12到15ms之间,然而在这次测试中有一个例外,它便是大名鼎鼎的WD Raptor系列的10000RPM转速的硬盘,它却有着更少的平均寻址时间和更高的传输速度。
关于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原生命令队列)
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原生命令队列)是被设计用于改进在日益增加的负荷情况下硬盘的性能和稳定性的技术。当用户的应用程序发送多条指令到用户的硬盘,NCQ硬盘可以优化完成这些指令的顺序,从而降低机械负荷达到提升性能的目的。NCQ可以在所有的支持SATA NCQ的系统中工作,比如桌面PC、工作站、数字媒体服务器、入门级服务器、高性能PC和笔记本系统。 而且100%向后兼容非NCQ硬盘。 NCQ允许设备重新排列命令,来进行更有效的数据传输。支持NCQ的系统在执行4条指令的情况(A、B、C、D),它并非按照原来指令的顺序执行,而是根据最优化的顺序执行,从演示来看只要1.25周期即可完成。不支持NCQ的系统,它是完全按照A、B、C、D指令发送的顺序执行的,需要2.75个周期才能完成。这个演示只是说明在这种情况下NCQ的优势,并不代表NCQ硬盘的性能就是2.75/1.25=2.2倍了。
因此在需要处理的任务比较繁重的应用中,比如高性能工作站、网络服务器、多媒体服务器和编辑工作站中,NCQ可以带来更高的性能。当然,在日常的应用中,比如系统启动到文件拷贝,NCQ都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NCQ是专为SATA接口的硬盘设计的,但是用户购买了NCQ硬盘无法立刻从NCQ中受益。用户还需要支持NCQ的主控制器/芯片组才能享受到NCQ所带来的优势。
令人欣慰的是,所有厂商都提出针对硬盘噪音的主要办法,就是由球轴轴承到流体轴承的转变。像用于垂直记录那样的技术也可能使较高的数据密度成为现实,可使硬盘拥有更大的容量。迄今为止,厂商已提供多达每单碟容量140 GB的磁碟,结合更多碟片就可以扩大整体硬盘的容量。 随着发展的趋势,每单碟的容量也会增加许多许多。
SATA技术优势:
SATA相对于PATA的改进:
1.高外部传输率:SATA 1.0规范规定的标准传输率是150MB/S,8B/10B串行编码。
2.电连接缆的改进:PATA电缆很宽,不利于机箱内空气流动,而且最长只能到
3.热插拔:PATA是不能热插拔的,SATA规范允许热插拔。
4.信号电压低:PATA由于要预防串扰,所以信号电压高,而集成电路的趋势是降低信号电压。
SATA技术缺点:
虽然相对PATA的提高已经很大,而且其中有些东西我们现在还用不到(比如硬盘内部传输率其实一般就在60MB/S,150MB/S的外部传输率没有太多实际意义),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投向SCSI这样的服务器存储技术,SATA的确存在不小的差距。
1.机械性能不强:从硬盘的盘体来看,SATA始终是面向PC的,所以其设计基本上是满足8×5的要求,而不能满足24×7这样的要求。而且其对恶劣环境的容忍性也远不如那些服务器存储技术。
2.性能不足:虽然在单任务应用中,SATA的性能已经接近于SCSI,但是在多任务,多请求这样的典型服务器环境里面,其性能的确会有巨大下降的。
3.可维护性不强:比如在RAID环境中,如果一块硬盘坏了,那么由于有冗余,你可以不关机更换一块好的硬盘上去,这在服务器环境下是很常见的。因为目前SATA的硬盘价格相对很便宜,所以越来越多用户购买多个SATA硬盘组RAID。但是在传统SCSI中系统可以告诉用户RAID里面哪块硬盘坏了,而SATA没有这个功能,我们有很大可能换下一块好的硬盘而丢失数据。
4.可连接性不好:也就是连接多个硬盘的扩展性不好,可能看过SATA标准的用户会说SATA完全可以连接8个SATA设备,而且连接线又细,比起PATA的可连接性好多了。的确规范是这样,但同时我们好像从来没有在哪一块主板上看到这么多接口吧?我们看到的还多半是只有两个接口的主板,为什么这样?因为在SATA 1.0规范里面一个口只能连接一个设备,而一个口的价格很贵,所以如果你准备连8个SATA设备,你就会觉得原来SATA不便宜啊。所以我们说其可连接性不好。
目前硬盘主流内部传输速率在60Mb/s,远远没有达到采用SATA接口150Mb/s的理想速度,而硬盘内部传输速率主要由主轴转速和单碟容量所限制,所以想要充分发挥SATA接口硬盘的性能,在选购硬盘时应尽量选择传输速度大的产品。目前主流SATA硬盘都采用了8M缓存和7200转甚至更快,单碟容量都达到了大于80GB,其总容量也在120GB以上,所以如果不是此组合的SATA产品,在选购时还需谨慎。
SATA2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一些什么优势呢?
总的来说,SATA II应当具有如下5个主要特点:
1、高传输速率(300MB/S)
2、支持Native Command Queuing(NCQ)技术(原生指令排序)
3、支持Enclosure Management(可维护性设备管理)
4、Port Multiplier(端口复用技术)
5、可升级到SAS。
简单地来说,SATA2制订的标准分开了两个步骤,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Phase I、Phase II两个阶段。Phase I主要的目的是引进网络存储和服务器存储的技术,如改进性能的技术、改进可维护性的举措以及引进背板互连;而Phase II阶段主要的目的是满足网络存储和服务器存储对更快速度的追求,如Port Multiplier多端口式储存以及提高磁盘外部传输速率。
在前些年,一些人为了提高自己硬盘的容量和性能,纷纷将自己使用多年的硬盘升级换代。而现在升级硬盘,只能是升级了硬盘的容量,然而性能方面却不能像升级容量那样,有大幅度的提高。
这也算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传来了停滞的声音。该不会是应了这么一句哲理?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但愿不是这样。
垂直记录带来的最大好处是让更多的数据挤进有限的区域,达到更高层级的硬盘机数据密度和存储容量。举例来说,以一英寸硬盘而言,现在最大容量上限为10GB,采用垂直记录技术可望提升其至20GB。此外,垂直记录也改善了高运算需求环境的读写效能和可靠性。
IDC针对垂直记录技术进行全面了调查,他们公布了乐观的预期: 1、2009年使用垂直记录技术的硬盘将达到六亿三千万部,成为雄霸市场的新技术。 2、到2008年,小型硬盘(2.5英寸以下)将占据硬盘产量的46%以上,其中大多数会利用垂直记录的技术优势来满足容量需求。 3、对整个硬盘行业的发展进行预测,可发现垂直记录将成为2004至2008年达到IDC预测的15.5%年复合成长率的主要推动因素。 4、在5年内,产品磁盘密度将会达到目前技术下磁盘密度的四至五倍;在10年内,垂直记录(包括混合方法)会使磁盘密度达到目前技术下磁盘密度的十倍的水平。 5、垂直整合式公司将可较顺利地引入垂直记录及其它新技术,其引进成本也较低,不过却要自行承担研发支出。必需投资额的增长(例如,研发开销、新生产能力)将会引起更深入的业内合并。 6、必要的投资额的增长(例如,研发开销、新生产能力)将会引起更进一步的业内合并。
硬盘厂商对垂直记录技术寄予厚望,尤其是在小尺寸的硬盘产品方面。原因在于大尺寸的硬盘没有可移植性的需求,只能将好几个硬盘接在一起提升其存储容量。近年来用于台式计算机的3.5英寸硬盘,容量更已提升至300GB,大幅超过了主流所需的160或200GB。反观微型硬盘市场,则呈现了硬盘小到不能再小的窘境:硬盘再缩小就减低容量,也就会失去和闪存竞争的优势。
目前硬盘内部的磁粒子是按水平方式排列,这种记录方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水平记录”。相应地,垂直记录就是将磁粒子方向旋转90度,让它与盘片表面呈垂直角关系,数据位垂直存储排列于盘片上,让原本数据存储区域从平面的XY方格,转变成3D的XYZ立体空间。
千万不要小看这样的转变,它可以将硬盘存储密度提升至每平方英寸1Tb甚至更高的水平!那么在那个时候,我们的容量就会更上一层楼了。
让我们回到现实,讨论如何能够买到最适合我们的硬盘。所谓合适的硬盘,那就是硬盘的容量要满足实际的需求:小了,显然满足不了需求;大了,又是一种浪费。就像现在很多人一味的追求大硬盘,购买了个400GB的,可能对未来这几年来说是足够了,但是实际上最多也就用了一半。等到用满了的时候,性能已经不是很好了,还可能坏掉,因此,这种选择就显得不太明智。因此,就个人而言,160GB的硬盘基本上满足自己的实际需求,这个选择就显得比较合理。 如果要新攒一台电脑或着升级自己电脑,笔者提醒你如果选择SATA的硬盘,还要注意自己的主板是否有SATA控制器和其接口。像拥有NCQ技术的硬盘传输数据就会比较容易,但是速度却只比UltraATA硬盘快一点。然而那些UltraATA硬盘并不需要增加SATA控制器,而且微弱的性能差距显得UltraATA硬盘的性价比较SATA更高一些,因此我推荐还是选择UltraATA模式的硬盘。 接口。目前,市场上硬盘接口主要分为IDE、SATA和SCSI几种标准,在台式机市场上,IDE接口的硬盘依旧是主流,但SATA取代IDE已是大势所趋。我们通常所说的IDE接口,也被称为Parallel-ATA(PATA,并行接口),其中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的意思是“高级技术附加装置接口”,这一标准最初制定于2001年,2003年开始逐步推广实施。 现在PATA接口的IDE硬盘已经无法满足更快的数据传输要求,它已成为了影响传输速率的一大瓶颈。目前主流的并行ATA硬盘仅能支持ATA/100和ATA/133两种数据传输规范,传输速率最高只能达到100或133MB/秒,这仅可以满足目前一般情况下的大容量硬盘数据传输。另外,这类硬盘所使用的80-pin数据线在机箱内部也显得特别凌乱,它会阻碍空气的流动,进而影响到系统的散热。 SATA接口可令布线更为简洁 此时,SATA接口应运而生,它的英文全称是Serial-ATA(串行接口),这是新近颁布的一种的标准,它具有更快的外部接口传输速度,数据校验措施更为完善。由于改用线路相互之间干扰较小的串行线路进行信号传输,因此相比原来的并行总线,SATA的工作频率得以大大提升,而新式的SATA硬盘线也更加有利机箱内部的散热。 从理论上讲,SATA(串行)比PATA(并行)相比有着较大的优势,特别是在速度方面领先较多。就目前的SATA 1.0规格来看,其理论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50MB/s,而ATA100的理论数值是100MB/s,即便是ATA133也最高为133MB/s。 问题(二):8MB大容量缓存有用么? 其次要考虑的是缓存,在这里所指的就是硬盘的高速缓冲存储器,它是硬盘与外部总线交换数据的场所。硬盘读数据的过程是将磁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后,通过缓存一次次地填充、清空、再填充、再清空,一步步按照PCI总线的周期送出。 对于一块硬盘来说,缓存的大小与速度会直接影响到硬盘的传输速度。硬盘使用的缓存一般为7~10ns的SDRAM,缓存容量的大小与转速一样,与硬盘的性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容量的缓存对硬盘性能的提高有着明显的帮助。 硬盘上集成的缓存芯片 目前,市场上硬盘的缓存容量多为2MB和8MB两种规格,高速缓存容量的提升为磁盘性能提升带来的作用是无须置疑的,就像在CPU中的高速缓存作用一样。从性能来说,适当的增大缓存的容量不但简单可行,成本方面也不会有太大增加,而且性能的提升十分明显。 问题(三):原来单碟容量也要注意! 再次,硬盘的单碟容量(Storage Per Disk)同样也是划分硬盘档次的一个指标,因此也要考虑其中,因为这往往是大家选购产品时最易忽视的地方。由于每块硬盘都是由一个或几个盘片组成,而它的单碟容量就是指包括正反两面在内的每个盘片的总容量。 单碟容量的大小同样会影响到硬盘性能的发挥。硬盘单碟容量的提高也就是盘片磁道密度每英寸的磁道数的提高,磁道密度提高不但意味着提高了盘片的磁道数量,在磁道上的扇区数量也得到了提高。所以盘片转动一周,就会有更多的扇区经过磁头而被读出来,这也是相同转速的硬盘单碟容量越大内部数据传输率就越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提高单碟容量有助于硬盘性能更好发挥 现今,硬盘记录介质的磁性晶粒平均尺寸在8~10nm之间,晶粒尺寸分布标准偏差接近于20%,因此盘片密度一直在50Gbit/平方英寸以下。经过硬盘厂商的不懈努力,硬盘盘片的密度已经达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33GB单碟容量。单碟容量的提高意味着生产厂商研发技术的提高,这所带来的好处不仅是使硬盘容量得以增加,而且还会带来硬盘性能的相应提升。 目前,市场上主流硬盘的单碟容量多为80GB,部分中高端硬盘的单碟容量已经达到了100GB,133GB单碟容量的产品也已经箭在弦上。由于磁性晶粒平均尺寸基本上取决于制作工艺,而尺寸的改进还没有遇到工艺极限限制,因此仅仅在这一领域的努力就有望让主流硬盘容量在2007年达到600GB。 现在流行的同一款的硬盘有两个版本,区别只是它们的板载缓存,只要价格合适,一般就会选择缓存容量大的那款,所以一般来说就会选择8MB的硬盘。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任何厂商的硬盘都可以当做系统磁盘。其次,其中噪音比较小的是Samsung(三星)和 Seagate(希捷)的。尽管在测试中会出现噪音,但这些噪音都可以忽略不计。最后,是硬盘的散热量问题,谁也不想在让自己的硬盘成为一个烤箱吧。 那些想强调硬盘速度和不想用RAID 0磁盘列阵的用户应该选择Western Digital(西数)的WD Raptor系列的硬盘,这个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由此可以知道,有时多花一些钱买性能更好的硬盘,可能会带来性能的提高。比如读取数据或者启动程序的速度,像windows的启动速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事实上,以目前硬盘厂商的实力,要将硬盘容量提升到数百GB其实是件很容易的事情,要做的就是多集成几个盘片。但是,如今硬盘厂商越来越讲究成本,也更懂得返修率的控制,单碟与双碟硬盘才是厂商的首选,产品价格也可控制在千元以下。 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这次测评吧… Hitachi''s SATA II Deskstar 7K80
是由单碟磁碟组成,而且有两种容量,一种是40GB, 80GB。采用
SATA II接口,是因为SATA1的接口速度为150MB/s的SATA接口难以满足用户应用的需求,具有NCQ功能、速度提高到300MB/s的SATAII则能改变此现状。数据传输还是可以的,但还是没有超过60MB/s的最大值和46MB/s的平均读写值。由于采用单碟碟片,这款硬盘工作起来非常安静,并且满足Rohs的环保无毒标准。
Hitachi DeskStar 7K250:曾经的冠军
自从7K500的初次登台亮相,7K250不再是Hitachi的绝对主流。但是在这些产品中,这款产品仍有着不俗的表现。这款硬盘由三碟碟片组成,并且单碟容量为90GB。厂商也提供了总容量多达250GB的大容量硬盘,同时也存在着40GB、80GB、120GB、160GB和200GB的多种型号供消费者选择。相对于这款250GB的硬盘,其他型号的只是少用了几碟磁碟或者只用了单碟磁片的部分容量。
所有的SATA版本的硬盘都有8MB的缓存,但是它的UltraATA100版本的硬盘却只提供了2MB的缓存,但也都是7200RPM的转速。这款硬盘的噪音比较大,比DeskStar 7K80和Seagate(希捷)的要大得多。
Hitachi DeskStar T7K250::250 GB组的冠军
我们称T7K250是我们在这次测试中7K250系列中的超级(Turbo)版本。显然,这块硬盘相比7K250有着显著的优势。导致他们有很大差距的原因是T7K250的数据密度更高---用单碟容量130GB的磁片来代替单碟容量90GB的磁片。这款T7K250硬盘只提供两个容量版本的硬盘给个人家庭用户,分别是160GB和250GB两种。而我们推荐买250GB的那款,性价比相比之下显得更高。
你也可以选择这款硬盘的UltraATA133的版本,但是在这次测试中我们并没有选用这款UltraATA133的。这款SATA版本的T7K250支持SATA
II接口。Hitachi DeskStar 7K500:容量之王
最让大家感到可惜的是,我们这次测试并没有拿到7K400,因为7K400是几年前的产品。但这并没什么,因为我们找到了7K400的升级版本7K500。
这款硬盘由5碟磁碟组成总容量为500GB,是目前桌面市场最大的一款硬盘了,因为一般来说,桌面市场一般是320GB到400GB容量的硬盘。 由于这款超大容量的硬盘基于Hitachi(日立)的特殊工艺,所以500GB并不算什么。
DeskStar 7K500的传输速度达到62MB/s,高速的运行导致其温度达到62℃。而在其同级别的硬盘中,DeskStar 7K500并没有扮演着领导者的位置。然而由于容量的增大,价格也是非常高的,但所在我们这次的测试中,这款硬盘的寻址时间相比其他两款有着相当大的优势。
Maxtor DiamondMax Plus 9 80 GB (6Y080M0)
这款Maxtor的金钻9系列的硬盘是Maxtor的第一款SATA硬盘,这款硬盘的容量量高达250GB,我们决定也选择其中容量为80GB的硬盘作为我们的测试对象。当然了,这款硬盘并不能满足现在的使用需求,但它的运行速度很快,并且拥有8MB的缓存。由于采用了流体轴承马达,它的工作噪音很小,显得十分安静,给人一种安逸的工作环境。
DiamondMax Plus 9 250 GB (6Y250M0):很强大但不安静
这款250GB的DiamondMax Plus 9 硬盘要比80GB的那款稍微差点,但在许多方面,这两款硬盘还是很相似的。由于这款硬盘的磁碟数量是80GB那款的3倍,因此会产生一些噪音。但是它的噪音水平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它采用了流体轴承。
DiamondMax Plus 10 300 GB (6B300S0)拥有让人信赖的性能
自从Hitachi(日立)向市场推出了500GB的硬盘,便击败了Maxtor(迈拓)和Western Digital(西数)的400GB硬盘在市场的占有率。这个300GB的硬盘相比之下显得小一些,但这并不重要,因为90%的用户认为:300GB的硬盘已经足够。而且这款硬盘满足Rohs对环境的要求,但要看清型号,是6Bxxxxx。
Maxtor提供的家庭使用的这款硬盘有以下几种容量,分别是80GB,120GB,160GB,200GB,250GB和300GB的容量。一般由1—3个碟片组成。只有优异的硬盘,像250GB和300GB的这两款才会配备16MB的内置缓存,其它的一般配备8MB的缓存。
这款硬盘在NCQ的技术控制下有着将近127MB/s的传输速的表现,而我们所测试而得出的最大传输速率只有63MB/s,平均寻道时间为13ms,这些数据表明这款硬盘的性能处于市场中流水平。但是在PCMark05的“windows xp startup”基准测试中,这款硬盘是成绩非常好的一款。
Seagate Barracuda ATA 7200.7 160 GV SATA NCQ (ST3120827AS)
希捷酷鱼系列是第一款家庭电脑中7200RPM的系列产品。这个第七代产品提供了最高容量高达200GB的硬盘,只用了2片单碟容量为100GB的碟片组成。而且希捷拥有足够的实力和丰富的技术优势,因此他们对硬盘工作噪音也很有办法,这对消费者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通过希捷硬盘的命名是很难分辨具体型号的,如果想得知这块硬盘到底是什么型号,只能从包装盒上的介绍才能看到。
这款希捷酷鱼ATA 7200.7 160 GV SATA NCQ硬盘的寻道时间为12.8ms,而且7200.7系列的硬盘的性能要好于它的继承版本7200.8的系列产品,但是7200.8的最大传输速率由原来的58MB/s增长到现在的70MB/s。
Seagate Barracuda ATA 7200.8:双面磁片的到来
希捷酷鱼7200.8系列的产品由于数据密度从单碟容量100GB增长到单碟容量130GB。双层磁片的设计利弊共存。
利,实在容量上,意味着希捷能够推出容量多达400GB的大容量硬盘,也能提高它的平均传输速率。弊,是在寻址时间上,却只有13-15ms,因此7200.8并不是寻址快速的产品。尽管很少用于桌面电脑,但这款硬盘提供了多达5年的质保,这是一般产品无法达到的。这也是吸引用户眼球的一个招数。
Western Digital WD360 Raptor:时代的先锋
西部数据的WD360 Raptor的推出是SATA硬盘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0000RPM的转速,8MB的缓存,这可能还是第一个拥有如此强大的配置硬盘。然而对于更贵的SCSI硬盘,这款硬盘更有优势,性价比更高一些。
但是这款硬盘并没有把硬盘市场的头把交椅坐长,因为有一个更快的WD740 Raptor硬盘,它以快速的步伐来抢夺这把交椅。
Western Digital WD740 Raptor:速度最快的SATA硬盘
现在,WD740 Raptor是市场上最快的SATA硬盘,拥有着最快的寻道时间、最好的平均传输速率、最全面的I/O接口和最好的应用性能优势。俨然就是一个四“最”硬盘。
由于这款硬盘拥有高达10000RPM的转速,它应该需要保证它的散热。这也就意味着需要一个或更多的硬盘散热风扇来进行散热。由于低转速散热风扇的散热量就可以保持这款硬盘的温度,因此,一个散热风扇就够了,风扇数量的增加也会带来另外一个弊端---噪音的增加。
我们期待更强大下一代Raptor系列硬盘将出现在不远的未来。
Western Digital WD2500JD
这款西部数据的WD2500JD是WD第一款推向市场的SATA硬盘,由三碟单碟容量为90GB的碟片构成,同时它也有8MB的缓存,使用SATA 1代接口。
现在,这款硬盘的性能并不是十分好,但是它的表现还是可以被大众所接受,它的构成是以SATA 1代,所以并不支持像NCQ这样的技术。
Western Digital WD2500KS:SATA II代的产品
所有的西部数据的硬盘在名称上含有KS字母的都是拥有16MB板载缓存和SATA 2代接口。并且都有着超过150MB/s的传输速率,但这只是超过SATA 1代接口一点点,很有限的一点。不管怎样,影响硬盘运行速度的关键因素是:硬盘的缓存容量。因此要想SATA 2代产品的传输速率需要超过200MB/s,那就得增加它的缓存数量。
我们所测试这款硬盘仅仅以微弱的优势胜过2500JD,主要原因是这两款硬盘都板载了3个存储模块,因此差别不太大。
Western Digital WD3200JD
这款西数的WD3200JD是购买者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评价一款硬盘是否被大众所接受,性能方面是一回事,而价格又是半边天。而WD3200JD是WD里最好的一款。
这款硬盘的寻道时间是13ms,拥有65MB/s的传输速度。而且Caviar版本的硬盘处于中游水平,而且价格也适中,这也是很吸引人的。
Hitachi DeskStar 180GXP
这款Hitachi DeskStar 180GXP硬盘是IBM第一款推向市场的产品。在当时,这是个速度快、容量大的硬盘,包含30GB,60GB,80GB,120GB和180GB的几款,由1-3个单碟容量为60GB组成,7200RPM的转速,这个硬盘也拥有很强的性能。而只有优异的硬盘才会拥有8MB的缓存,而一般的只拥有2MB的缓存。
这款硬盘的13ms的寻址时间还是可以让人接受的,但是平均传输速率只有44MB/s,不能达到50MB/s的普通水平。
Hitachi DeskStar 7K250
这个Hitachi DeskStar 7K250的UltraATA版本到现在已经有2年的历史了,他的表现和SATA的版本差不多,可能是因为SATA的那款是基于这款而设计,并且用所谓的SATA控制器转换而来的。这并不难,这基本上是附加一个SATA控制器,来把PATA连接到SATA上,从而成为SATA。
Hitachi DeskStar T7K250:获得大家信赖的T版
这个Hitachi DeskStar T7K250也是个UATA模式的硬盘,是用来满足市场需求的一款硬盘。如果你不需要300-400GB的容量,日立也提供了一种选择,那就是250GB的这款硬盘。而且这款硬盘的性能不错,尤其是传输水平。因此这个T版的7K250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经典之作
除了SATA版本,希捷向市场也提供了UATA的版本。这款硬盘可以说是SATA的孪生兄弟,除了接口不同,在性能方面上的差距是不大的。它板载了2MB或8MB的缓存,最大容量高达200GB,相比于SATA版本,它的寻址时间是比较慢的,数据传输率还是可以的。
Seagate Barracuda ATA 7200.8:升级版本
Seagate Barracuda ATA 7200.8这款硬盘的最大容量高达400GB。它的运行速度跟SATA版本的差不多,拥有16MB的板载缓存,理论上他的内部传输速度能够达到300MB/s。这款硬盘的想能表现只比SATA版的ST2400832AS差一点点。这款UATA100的接口速率极限达到85MB/s,和整个硬盘的容量配合的非常的好,然而以前的传输速率不能达到70MB/s。这款硬盘的另一个突出之处就是在于希捷提供了5年的质保,因此你可以大胆放心的使用了。这是不想使用SATA硬盘的消费者一个不二的选择。
Western Digital WD1000BB:第一款百GB级的硬盘
我们所选用这款硬盘作为测试产品,完全是想把这款硬盘作为一个参照,这个Western Digital WD1000BB甚至没在西数的产品目录中。它配置了2MB的板载缓存,然而WD1000JB却配置了8MB的缓存。回首一看,当这款硬盘初次问世时,他在当时可是UATA100和7200RPM的不二选择。
可以完全断定这款硬盘是我们这次测试中最差的一款,传输速率只有25-42MB/s,没有任何可以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测试,在运行中,这款硬盘的寻道时间只有13ms,接口传输速率仍然不高.
Western Digital WD2000JB
WD1000曾给大家留了个很好的印象,所以比WD1000更快的WD2000版本的硬盘是非常适合这个市场的。这款WD2000JB硬盘装配了8MB的缓存,这标志着性能会有很大的提高,即使内部传输速率由原来的80MB/s降低到现在的65MB/s,但最终表明这并没影响这款硬盘的最终表现。
Western Digital WD3200JB:性价比高的一款
回顾看来,这款WD3200JB是WD里面最好的一款,和大多数硬盘一样,它也板载了8MB的缓存,还有7200RPM的转速,他的性能表现落后于400GB的Seagate Barracuda 7200.8硬盘。但是由于价格比较低,只是缺少SATA的NCQ技术,所以这款硬盘可以说是WD3200JB的简易版。测试结果可以十分清楚的说明,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差距。
硬件配置 Processor 2x Intel Xeon, 3.6 GHz Motherboard Asus NCL-DS Memory 2x 512 MB DDR2-400 Corsair ECC Registered Controller PATA/USB Intel 82801EB (ICH5) Controller SCSI Adaptec AIC-7902B Ultra320 Controller SATA Silicon Image Sil3124 4xPort SATA Controller Graphics card ATI RageXL , 8 MB Network Broadcom BMC5721 PCIe Gigabit LAN Controller OS Windows Server 2003 测试软件 Performance measurements c''t h2benchw 3.6 驱动 & 设置 Graphics driver Windows Default Driver IDE driver Intel INF Drivers DirectX version Resolution 1024x768, 32 Bit, 85 Hz Hardware II Processor Intel Pentium Extreme Edition 840 Motherboard Abit AW8-Max Memory 2x 512 MB - DDR2-667 (333 MHz) Controller IDE ICH7 Graphics card Asus Geforce 7800 GT Network 3Com 905B OS Windows XP Professional 5.10.2600, 测试软件 I/O Performance IOMeter 2003.05.10 驱动 & 设置 Graphics driver NVIDIA Forceware 77.77 IDE driver Intel Chipset Software Installation Utility DirectX version Resolution 1024x768, 32 Bit, 85 Hz
1 MB L2 Cache (Nocona)
Intel E7520 Chipset
BIOS 1005
CL
Service Pack 1
PC Mark 2005
(3.2 GHz, 2x 1 MB L2 Cache)
Intel 955X Chipset
BIOS 1.3
Corsair CM2X
(CL
GPU: NVIDIA Geforce 7800 GT (400 MHz)
Memory: 256 MB DDR-SDRAM (500 MHz)
Service Pack 2
Fileserver Benchmark
Webserver Benchmark
Database Benchmark
Workstation Benchmark
Throughput Bench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