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摄影师纪伦棋:黑白自拍的沉默表达
他是一名厨师,每天仅能用午休两小时左右的空档进行创作。他用相机发声,生活感触和新闻时事都成了灵感来源。他早期许多作品都是用光影魔术手和美图秀秀完成的,之前连RAW档是什么都不知道。他是纪伦棋,他想告诉大家:“我可能不会拍你喜欢看的,但我却很会拍我喜欢拍的。”
复杂的事,适合简单说
纪伦棋的《默思》摄影作品首展在台湾淡水P Café举行,我们跟摄影经纪人林子铭约了导览,他表示超现实摄影创作在国外很常见,但大都偏向感性而且相对抽象,会需要你深入去咀嚼、引起共鸣,对照自己的生命经验才看得懂,“但纪大哥的东西比较特别,他最希望的就是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他想说什么,很多作品你甚至不用看标题就能意会了,这是他最大的特点。”纪伦棋是林子铭从加拿大回来后第一个签约的摄影师,因为想要倡导大众对于图像的阅读能力,他认为纪伦棋的作品是最适合普及推广的,对于想要了解概念摄影的人,也是很好的入门砖。
“创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依最初的论述进行完整的表达,另外一种是拍了很多东西后,再照想法和论述去做统整,一个是归纳一个是演译。”林子铭指出,纪伦棋的作品以单张居多,很多都是一时的念头和片面想法,缺少主题构架,因此这次展览他另外整理了一个《1/3系列》,呼应现在30多岁恰好是人生阶段的三分之一,纪伦棋回想从小时候到现在一些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再对照不同心情的图像去梳理出一个完整的脉络,将自己拼凑出来。
▲郁(作品提供/异角艺术)
▲掩伤(作品提供/异角艺术)
▲种一盆自由(作品提供/异角艺术)
在看展之前,我早已在网上浏览过纪伦棋的作品,照片中的主角有些是他自己,用黑白的色调呈现、用自拍的形式表达,作品灵感大多来自生活和新闻时事,可以感受到从画面传来的细微声响在心中鼓荡,有时候脑海又闪过电影《侏罗纪世界》最后在屋顶上嘶吼的那只暴龙,仿佛在用力宣泄着什么。纪伦棋表示,让他感触最深的一幅作品是《成长的记号》,经历过食安风暴、生活的洗炼和各类创伤,那是一连串对生命过程经历的痕迹,“我将大小不一的感触浓缩在《成长的记号》里,完成后的复杂情绪久久不能退去。”
白色面具也是在纪伦棋作品里很常看到的元素,让人直觉想到默剧表演,纪伦棋认为他的摄影与默剧之间的关联在于,同样都有着安静却不失强烈的表达穿透力,呼应“复杂的事,适合简单说”的创作理念,与舞台上的默剧其实是很雷同的。“我所拍摄的作品都是从这个本位出发,先是单纯清晰的传达,交织着想像与现实,从简单再到让人深思。”这或许也说明了《默思》这个摄影展主题的意涵,他觉得安静是开启思维的唯一方式,摄影就是从学会与安静相处开始,当开始思考时,沉默也是一种表达。
▲成长的记号(作品提供/异角艺术)
想法是作品的灵魂
“用摄影爱好者来形容我跟摄影的关系,大概是最恰当的。”纪伦棋初接触摄影是在念高中的时候,当时读广告科系,因为课业需求拥有人生第一台单反相机尼康FM2。他回忆学生时代后期,与几位爱拍照的好友每个月固定都有作品分享会,大家会把自己的照片摊开摆在桌上,开心地讨论哪张有出大景,但却完全分不出来是谁拍的照片,而桌角一张小女孩手拿着糖、脸颊挂着两行泪的黑白人像,则吸引了他的目光。“如今再问我当时桌上有哪些地方的风景照,我其实全忘了,但小女孩的眼神依旧烙印在我脑海中。”尔后又因为课业的关系,纪伦棋陆续接触到广告平面作品,那种创意传达的方式深深吸引着他,那时就奠定契机,想要拍些不一样的东西。
不过毕业后纪伦棋有很常一段时间没有拍照,直到数位相机兴起,凭着对3C产品的热爱,才让他开始真正爱上摄影。而忙碌的厨师工作,让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出外取材,再加上面对生活的种种,摄影创作成了他发声的管道,也是逃避和解压的方式。一面白墙、两盏灯、自己充当model,每天利用午休不到三小时的时间,返家独自完成所有拍摄,而且有趣的是,大部分作品都是用光影魔术手和美图秀秀两个后期软件完成的。
“它们是相当方便的工具,但我必须承认,精细的修饰还有输出大图档仍必须仰赖Photoshop,所以有机会当然也非常乐意尝试与学习。但截至目前为止我已经有三个半月、共71张作品未使用软件后期合成,而是单纯以相机内置的‘图片重叠’功能完成作品,再以Lightroom微调明暗对比而已。这样除了是突破对后期工具的依赖,更是激发自己更多的可能。”
▲自白(作品提供/异角艺术)
▲狂想曲(作品提供/异角艺术)
或许纪伦棋的作品还不够精致,也看得出些许瑕疵,但当中的“想法”是最具价值的部分。纪伦棋指出,概念摄影对他来说是思考角度的改变,要把情绪或想法化为图像,会需要很多东西辅助甚至隐喻,不过太抽象会让人看不懂,太直接又显得浅白没创意,这之间的拉锯是他每次创作都不断面对的。“作品的逻辑建立,我必须反复一次又一次与自己对话,想像自己是观看者,用更多不同的角度切入,检视是否脱离想表达的意象语意。”纪伦棋说,在反复检视的过程中,有一大部分的作品会提前阵亡在此,或许无法百分之百满足各个角度,但都依最大认同点去完成创作。
另外,浏览纪伦棋的相簿还会发现,纪实和人文也是他喜爱的拍摄题材,大部分是来自他的生活经验,由于小时候接触到的都是纯朴农村与可爱的人们,拍那些题材是让他放松的最好机会,同时也一点一滴成为现在创作的养分和动力源。他常常藉由之前拍纪实人文所留下来的感受,对比都市人们之间关系的感慨,再转化到现在的摄影创作,两种创作类型虽然性质南辕北辙,但对纪伦棋而言同样都是出于诚实而且直接的表达。
创作必须先忠于自我
“或许你也曾发现,不是只有美可以让我们感动。”这句展览文案攫住了我的目光,也让我不禁思考,通常会让人们感动的作品具备怎么样的特质?纪伦棋解释,这句话指称的是表面浅层对美的世俗惊艳,像是“哇!好漂亮!这真美!”这类的话语,通常大家在看他的作品时不会出现这类的感想,“我认为的美是经过思考、反刍过程后的回甘,原因在于我对美的定义:‘美就是站在最丑陋的位子回头看,那种美实际多了。’”从中不难感受到他不受制式束缚的性格,纪伦棋认为要突破就必须带些叛逆的个性,《当代摄影的冒险》这本书也让他找到了诸多举证,足以证明“跳脱框架”在1920年就有摄影师在执行着,而且深信他们在那个时代需要更多的勇气去支撑。
▲Idea(作品提供/异角艺术)
▲舆论(作品提供/异角艺术)
因此他也根本不在乎有人质疑他的作品是不是摄影,“实际上,我把相机当成麦克风传达我的想法,而我也未曾在意它会被归类在哪里。艺术本身是自由个体,我觉得没有必要让那些标签来拘限自己。如果你认为相机只能拍照,那…它就只能拍照了。”什么是摄影?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和信仰,而纪伦棋心中所认为的“摄影的本质”,就是能在别人的脑海中占有一点点內存就足够了。
我不禁好奇,他的作品大多给人沉重、不太开心的印象,有没有想过尝试藉由作品传达比较正面的情绪呢?“摄影几乎是我另的一种解压方式,因此以创作而言,我必须先忠于自己才能完整叙述。未来当然不排斥正面或各种创作题材与表现方式的可能,但诚如我说的,创作必须先忠于自已,在我的创作路上,始终不会脱离完整表述自我感受这个宗旨。”最后,我们聊到他最近有没有什么开心的事可以分享,纪伦棋说达成这次的摄影作品首展是件开心的事,当初设立的目标能够实现是一种满足,他也透露,能有媒体报导对于非主流创作者来说更是一种动力和鼓舞!■
via:digi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