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电波枪打无人机 中国可对美软杀伤
“巴特尔”研发的DroneDefender系统集成度很高,1人就能轻松完成装备的携行与全套使用,尽管其目前尚为警用设备,但其军用化或许就在明天。(资料图)
美国俄亥俄州一家名为“巴特尔”(Battelle)的非盈利开发机构最近推出名为DroneDefender的反无人机设备。该设备外形酷似步枪,设备前端上部安装了1根白色的杆状天线。据研发者称DroneDefender系统能以电磁波有效干扰并迫降实施遥控与GPS导航的无人机。从技术上讲,DroneDefender系统与科幻的电磁炮属于同一范畴,而由其开启的轻量化电子武器时代,也令中国看到了必要时对美国进行软杀伤的可能。
已走下氢弹神探的电磁武器
图为携带DroneDefender系统的测试人员与被“击落”的四轴无人机,目前DroneDefender系统是应对小型无人机威胁的非常好的手段,其军用化后的首批受害者将是目前装备数量最大的单兵手抛式无人机,例如图右的美制“大乌鸦”无人机。(资料图)
1961年10月,前苏联在新地岛上空35千米处进行氢弹空爆炸试验时,曾对数千千米范围内的电子系统产生冲击,甚至烧毁了苏军地面的防空雷达。无独有偶,1962年,美国在太平洋的约翰斯顿岛上空进行氢弹空爆试验时,也对距约翰斯顿岛1400千米之遥的檀香山的电子设备造成了灾难性影响,由此人们开始窥见电磁武器这位魔鬼的狰狞面目。从原理上讲,电磁武器是指利用定向辐射的高功率微波波束来杀伤破坏目标的一类武器,此类武器可选择直接烧毁目标,也可以通过强大的电磁脉冲信号干扰敌方武器的控制与日常通讯。例如,1999年3月24日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中,美国使用了尚在试验的电磁脉冲武器,使南联盟部分地区的各种通信设施瘫痪了3个多小时。
而与这些高端的电磁武器相比,“巴特尔”开发的DroneDefender系统对于无人机的杀伤,实际上也是源于类似原理。DroneDefender系统前部的白色杆状天线可向目标无人机发送铺盖其频率的干扰信号,屏蔽阻断操作者对无人机的实时遥控信号与GPS导航信号。即能令无人机因丧失控制而坠落,也能像2011年12月4日伊朗俘获美国RQ170无人机那样对敌方无人机进行捕获。而相比伊朗疑似在俘获RQ170中使用的俄制“汽车场”电子系统,“巴特尔”开发的DroneDefender系统无疑集成度更高,尽管其有效距离仅为400米,但对于应对常见的4轴飞行器与6轴飞行器已经足够。如果在DroneDefender系统军用化后获得1000米左右的有效距离,则足以克制现役手抛式无人机。
应防守反击的中国电磁武器
目前中国空军现役的电磁武器能实施战区电磁环境全覆盖,令敌指挥通信不畅,甚至令预警机、战斗机全部脱网断链。(资料图)
美国的“中国电磁威胁”中称,中国尽管排除了以核武器进行大规模报复的原则,但却把核武研发方向转向单一能量的释放弹头,包括中子弹以及高能EMP弹头(电磁脉冲弹头)等。美国国防部已有数据表明,中国不仅具备核爆可控当量的EMP弹头,更积极研发包括高功率微波等“新概念武器”。但实际上目前尚无证据显示中国已装备类似1999年美国对南联盟使用的那类电磁脉冲武器。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空军范围内,中国已列装了足以实施战区电磁环境全覆盖,令敌指挥通信不畅,甚至令预警机、战斗机全部脱网断链的电磁武器。着眼于实际需求,中国的电磁武器基本上都是防御性的,但随着新需求的不断出现,中国的电磁武器无疑也要向防守反击的方向发展。
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逐步推进,以及东南亚相关国家对中国日益猖獗的挑衅,中国除了派出常规兵力与执法力量进行抵抗、压制外,电磁武器实际上也是一种可考虑的有效软杀伤手段。以美军水面舰艇为例,除非中美两国真的擦枪走火,否则美国不会派遣大舰队前往中国近海,而依然会延续目前的单舰巡航模式。此时如果中国在美舰抵近区域部署相应的电磁武器,一方面有能力阻断或迟钝美舰自身内部的控制系统,另一方面也有能力阻断美舰与其他舰艇与基地间的联络,从而令美舰陷入在陌生环境中孤立无援、无力还手的危险境地,而以中国目前的电磁武器水平来看,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至于越南、菲律宾这样国家的舰艇,面对中国强大的电磁攻击其甚至无法在海上安全航行。
在可预见的时期,中国将面临类似美国这类强敌与越南、菲律宾这类“赖敌”的“组团骚扰”,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无疑需要更丰富、更有效的应对手段,而电磁武器无疑是可供考虑的高效武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