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亦或幻影?CPU战火烧向冬季PC市场
从8080的诞生开始,被摩尔施下速度咒语的CPU就在整个IT产业的关注下飞速的发展。转眼间几十年的光景,CPU市场几经沉浮,伴随着一次次的技术革命,日趋呈现出蓝色的英特尔与绿色的AMD两强争锋的局面。近日,有确切的消息称清华同方证实已同AMD展开战略合作,这无疑又在本已剑拔弩张的中国PC市场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如今市场酝酿的究竟是一场彻底的革命,还是短期利益泛出的幻影,冷眼静观,身处竞争之外的消费者究竟需要的是什么,主频、应用、性能、价格?也许最终的消费者首先需要的是一个权利,既是对信息的知情权,那么我们不妨从“蓝绿之争”看起,梳理出CPU市场,甚至是PC市场的头绪来。
2005年,AMD在中国市场上异军突起,市场份额翻番,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AMD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19.1%,同时,采用AMD处理器的三大品牌(联想、HP、神舟)在今年第二季度的市场份额同步提高了2%左右,这无疑是对一直处于市场老大位置的英特尔的挑战,AMD也有试与英特尔比肩的雄心。但在这种增长的背后,为我们最终的消费者带来了什么,这还需冷静下来仔细思考。
毋庸置疑,AMD市场份额的崛起,是有其积极的作用的,对于消费者来说,在选购的时候具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有了更多的相关产品可供挑选。并且,市场竞争的经验告诉我们两强竞争的局面最终会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实惠,同时促进整个市场走向更加成熟、稳定的局面。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清楚地看到,尽管2005年AMD在中国市场的业绩增长迅猛,但仍然无法在主流市场与Intel进行正面交手。以联想为例,采用AMD处理器的PC机均是中低端机型,而在中高端的商用机和笔记本产品中,Intel处理器仍然占据83%、100%的绝对主力地位。HP家用PC中采用Intel处理器的比例是61%,而商用机则全线采用Intel处理器。
所以可以推定AMD贡献这19.1%市场份额的产品,多来自于低端,而中国低端PC市场的价格战是有目共睹的。虽然AMD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但是消费者无法判断出究竟要为这种选择付出多少成本。低端市场的质量保证、售后服务往往受人诟病,而伴随而来的产品维护、更新升级更是让人无法完全放下心。
不难想象的是,大量市场份额的上升,AMD必定在渠道方面不惜痛下血本,以牺牲部分利润为代价,为经销商提供更大的利润空间,从而提高了经销商的积极性。此外,AMD凭借机敏的市场嗅觉,抓住Q4英特尔低端处理器缺货的时机,大肆抢夺二级渠道,占领更多市场份额。同时,AMD还不断加强与中国政府的关系,试图从各个环节突破英特尔的封锁。
但在如此大的市场动作之下,AMD的营销成本必然会较之以前骤增,那么增加的成本会由谁来负担,为了保住经销商的利润空间,最终无非就是AMD自己埋单或者完全转嫁给消费者。由于AMD的市场运作时间较短,其产品价格还没有达到透明的程度,所以谁会最终承担庞大的市场营销费用还不得而知,也许AMD是不惜血本,想微软赔本销售Xbox一样,但是毕竟AMD是一个趋利的公司,要维持运营、研发等活动,消费者自然成为转嫁成本的非常好的对象。而英特尔处理器通过多年以来的充分竞争,价格透明度较高,经销商能够获取的利润空间非常有限。
由此可见,AMD如果想要想掀起一场颠覆的革命,还需一段时日。毕竟英特尔还依然把持着全球80%以上的个人处理器市场,二者的公司市值也是相差十倍之上。至少在目前,AMD市场份额增长的背后,仍只能看作是短期市场行为的一种表现,在英特尔疏于防守的地段,AMD偷袭得手。但谁会最终在这场“马拉松”中胜出,比拼的就不仅仅是短期的“加速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