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网数码相机频道 PCPOP首页      /      数码相机     /      新闻    /    正文

回顾历史!最著名的消费电子规格之争

    基本情况:在Walkman风靡世界若干年后,由于DAT(Digital Audio Tape)数字化的方式并且超过普通CD的音质水平,让唱片业界深感不安,并通过政府立法禁止其进入消费电子领域,因此DAT并没能成为大众产品。随后SONY和飞利浦这对推出CD音频格式的老搭档在寻求一种新的便携式音频格式中,走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imageTitle}

{imageTitle}
 DAT的体积其实挺适合做随身听的

    索尼非常看好可擦写磁光盘的应用前景,在1992年推出尺寸只有CD的1/4大小,带盒子的可擦写小型光盘MD(Mini Disc)。为了弥补容量上的不足,采用了先进的ATRAC有损压缩方式来去掉声音中一些人耳容易忽略掉的部分来实现等同一张标准CD74分钟的录音长度。

{imageTitle}

    另一方面,对于自己在上世纪60年代推出的标准磁带格式(compact cassette)的广泛普及,飞利浦打算用同样物理规格数字方式的dcc(digital compact cassette)来延续这种辉煌。 dcc兼容已有的模拟磁带,但是能通过采用类似ATRAC的PASC数字编码的方式录制和回放接近CD音质的dcc磁带。因为磁带在容量上占优,实际上dcc的音质要优于MD。几乎在MD上市的同时,dcc也开始销售了。

{imageTitle}
 “生产终了”的dcc

    现在看来,这场规格之争似乎又重复了LD和VHD的情况。 dcc依然采用容易磨损的接触方式,并且依旧会出现磁带卷带等缺点,而在随机读取上也远没有非线性的光盘来的便利,而且SONY在宣传策略上一直强调MD就是可以录音的CD,这在CD的优点被大众广泛接受并推崇的当时来说是相当有冲击力的。

    虽然一开始MD有着体积大,电池寿命短,性能不稳定的缺点,但是市场最终向MD倾斜了,随后,dcc阵营的主力松下也易帜开始开发生产MD,最终dcc被放到博物馆里去了,或者偶尔作为回顾MD历史时的一个反面教材被提及一下。

{imageTitle}
 天!这个大砖头也是MD吗?

    点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说MD赢得胜利是得益于其光盘结构使用上的便利,然而在今天,包括硬盘在内的MP3半导体便携式音频格式面前,十几年前出现的MD的使用方式显然落伍了,从“便利”变成了“烦琐”。我们不能忽略这其中的一些关键因素。

    MD和MP3只是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使用习惯。前者跟磁带类似但比磁带轻巧方便,通过不断添置新的MD碟片来录制不同的内容,通过交换碟片来与别人分享;而后者依托于个人电脑的发展,通过不断的下载快速存储到半导体(硬盘)里来更新音乐,或者不断的添加内容到大容量的硬盘来选择欣赏数不清数量的歌曲,分享的方式就只需要把单个音乐文件通过网络等传输给对方。

    其次,作为民用数字录音产品,从DAT被枪毙到今天MP3成为大势,音乐出版业界花了将近20年的时间才被迫接受。虽然MD规格搞了一套很封闭的版权保护系统,但是却很小心的不触动唱片工业敏感的神经。其实从MDLP,NET MD,Hi MD的出现中,我们也感受到了MD自身努力在使用习惯上随着人们的观念的变化而一步一步的开放着“便利”程度。这当然这也是为了能在与后生MP3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Dcc生于兼容,也死在兼容上了。有时候并不是说做好兼容就万事大吉了,人们对磁带的缺点已经忍受了那么久,你不能要求他们为了那点兼容性而继续忍受下去。

0人已赞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