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度非常好的产品 编辑选择奖 液晶篇
● 三星
在2005年,三星突出的表现给我们留下了最为深刻印象。173P+所取得的成功展示出了三星在设计实力以及技术实力上的深厚功底,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骄人战绩也使三星也再一次扮演了行业领路人的角色。而对于中低端产品三星也同样颇有建树,B系列、N系列产品也成为了市场上最热销显示器。
2005年对于三星而言无疑是硕果累累得一年,强大的产品线、对市场的准确把握使得三星第七次摘得中国显示器市场销售量第一的桂冠。并且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成绩在2006年、2007年乃至更远的将来还会继续保持下去。
● 飞利浦
飞利浦在2005年一如既往的表现出了一种成熟与稳重,这似乎也与他百年老店的血统相辅相成。的确,在这一年里我们并没有看到飞利浦有多少次市场活动,但精益求精的产品品质与“飞利浦”这三个字的强大号召力,使他依然是中国市场上最强势的品牌之一。
6系列新品的铺货进一步拓展了飞利浦的产品线,而有着170X6、190X6这样的明星级产品,更是为飞利浦全年的优异表现添色不少。而在来年里,我们将热忱地期待飞利浦的7系列新品能为用户带来哪些惊喜,以及飞利浦还会取得哪些更高的成就。
● 优派
如果说2005年飞利浦表现出的是成熟与稳重,那么在优派身上则处处洋溢着青春与热情。从灰阶技术的引入、灰阶4毫秒、3毫秒再到今天的2毫秒,优派始终对响应时间都报以孜孜不倦的态度,并且为产品的每一点性能提升都会付出最大的努力,仅从这一点来讲,优派也确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
灰阶2毫秒还并不是是终点,我们也坚信2006年的优派会继续在响应时间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会是1毫秒吗,还是更快?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明基
与优派类似,明基也在响应时间这块土地上奋斗了许久,并且他也在年初时率先发布了灰阶5毫秒产品。实际上,由于背靠着面板大厂友达光电,这也为明基构建起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其他品牌的灰阶产品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的时候,明基的同级别产品已经可以在市场上广为铺货,赢得了先发制人的气势。
此外,2005年“金属男人”、“爱宝FP72V”以及专为Mac mini所配的FP93V,它们都通过优秀的产品设计赢得了消费者青睐,这也是对明基多年在造型设计方面勤奋耕耘的非常好的肯定。
● LG
LG的作风是一贯的沉着与抵调,但这并不能阻挡优秀的产品被用户雪亮的眼睛发掘出来。1厘米超窄边框的L1750SQ,凭借极为均衡的性能与时尚的外观也赢得了大量用户的好感。而在上半年发布的L1780Q,则更是凭借着出彩的造型设计直接与三星173P+一扳手腕。
当然,2005年的LG还并没有发挥出自己的全部能量,在来年里,我们将等待L1780Q+这款附着着LG最新技术的产品,会在高端市场上演绎出怎样的一出精彩大戏。
《对比度1600:1 LG L1780Q+挑战173P+!》
● 玛雅
玛雅这个品牌在2003年之前还名不见经传,但在2005年玛雅所取得的成绩则有目共睹,并且也在今天群雄割据的显示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虽然并不擅长于技术,但玛雅剑走偏锋,通过在显示器造型方面的大胆革新,一款款挥洒着个性与时尚的产品来到了我们面前。小白、小黑、小冰这些名字在今天消费者中间已经耳熟能详,而玛雅的Zero显示器则敢于直接叫板优异的灰阶2毫秒产品,这也从正面衬托出了今天玛雅所蕴涵的深厚实力。
● AOC
记得冠捷AOC中国区总经理段振华先生在接收我们的专访时曾放出豪言壮语:“我们要做的是要挤身一线品牌的行列,并且我们今天已经做到了”。不知道您是否同意这一说法,但在我们看来,他的确已经具备了这样资本。2005年的冠捷已经摆脱了此前“价格屠夫”的身份,而193P、193P+这些精品的热卖,则更凸现出了品牌的价值,并且逐步确立了冠捷AOC在行业中的地位。
当然,是不是一线品牌并不是一家之言就说了算的,我们也相信2006年冠捷AOC会通过更优异的表现让每一个人都心悦诚服地承认,在一线显示器品牌中又增加了一员悍将。
● 戴尔
戴尔作为全球业内知名的PC大厂,他更多的是着眼于PC以及笔记本业务,而对于显示器方面,戴尔似乎并没有要去重点扶持的意愿,这样也就使得戴尔的显示器产品并没有被普通用户所熟知,而消费群体也只是集中在了那部分具有一些专业知识的用户身上(仅相对个人消费而言,不含行业采购)。
正因如此,我们在论坛上总能看到对戴尔显示器热火朝天的讨论,而出色的性价比也成为了戴尔的最大优势所在,旗下的19英寸广视角产品1905FP仅售3400元,这个价格至少要比等级产品低1000元;而24英寸产品的2405FPW的售价还不到12000元,更是比同级产品便宜近1万元。正是凭借着这样的优势,戴尔的产品也得到了众多用户的认可。
在2006年,我们对戴尔的目光将集中在最新一代产品3007FPW、2407FPW以及2007FPW身上,对Vista HDCP协议的支持使它们弥补了此前戴尔在这方面的缺陷。除此之外,新产品是否还会一如既往的保持着强大的性价比优势,也是我们所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