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自残?小编冷眼看PD805古怪策略
● 805与820规格对比
PD 805(2.66GHz) | PD 820(2.8GHz) | |
系列型号 | Pentium D | Pentium D |
核心类型 | ||
封装 | PLGA | PLGA |
针脚数 | 775 | 775 |
制造工艺 | 90nm | 90nm |
主频 | 2.66GHz | 2.8GHz |
倍频 | 20 | 14 |
前端总线 | 533MHz | 800MHz |
系统总线 | 133MHz | 200MHz |
支持指令集 | 支持MMX、SSE、SSE2、SSE3多媒体指令集和EM64T 64位运算指令集 | |
一级数据缓存 | 16KB | 16KB |
一级指令缓存 | 12KB | 12KB |
二级缓存容量 | 2048KB | 2048KB |
额定电压 | 1.4V | 1.4V |
工作功率 | 95W | 95W |
多核心 | 支持 | 支持 |
64位运算 | 支持 | 支持 |
从上面规格对比标中我们看出从核心类型、封装方式、制造工艺、针脚数、一级缓存大小、二级缓存大小、额定电压、工作功率、多核心支持、64位运算支持等属性规格完全一样,区别在于主频、倍频、前端总线、系统总线等具体细节上,但是这些细节和处理器性能息息相关。
大家知道早在几年前P4处理器刚面世的时候,P4处理器只有400MHz的前端总线,当时P4的性能让Intel粉丝们大失所望,虽然主频比P3处理器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性能却变得更慢,主要是由于P4处理器为了提高主频,采用了细化流水线的设计,我们在此不对这种设计做太多评论,结果是处理器主频提高性能降低。Intel当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想过很多方法解决:
● 第一次针对性能的改进与提高
1、针脚与核心的改进:由最早的423针脚的老Willamette核心过渡到了新式的478针脚的Northwood核心。
2、制造工艺的改进:由落后的0.18微米制造工艺提升到了当时优异的0.13微米制造工艺。
3、二级缓存的提升:二级缓存由256K提升了一倍,达到了512K。
当时虽然这三项改进都分别针对性能做了很大改进,本以为可以对于性能提高有很大帮助,但是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好,性能有一定提升,但是幅度不够大。
● 第二次针对性能的改进与提高
通过第一次重大升级以后我们称呼使用Northwood核心478针脚的P4处理器为P4 2.0A,把处理器名称后面加了一个字母A用于和原来的P4处理器区别,接下来我们迎来的第二次改进,这次改进后的P4处理器我们称为P4 2.26B(频率只是一个假设,主要区别在于后面的字母参数)。
这次改进主要是针对前端总线的提升,上一次改进时还是采用了423针老P4的400MHz前端总线,系统总线也保持100MHz(也称外频),但是这次主要针对前端总线做了改进,由400MHz的前端总线提升到了533MHz前端总线,系统总线也提升到了133MHz。
性能较A系列(就是刚才提到的P4 2.0A等全系列A表示处理器,以后分别用B、C表示不同系列)有了进一步提升,获得很多玩家的喜爱,在当时也算是为Intel挽回不少面子。
● 第三次针对性能的改进与提高
这次改进还是针对前端总线做的修改,由原来的533MHz前端总线提升为800MHz前端总线,处理器性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成为当时一代经典处理器。我想大家对于P4 2.4C这款处理器一定还记忆犹新,当时凭借着800MHz前端总线,0.13微米的制造工艺成为当时P4处理器的一个里程碑。
● 编辑点评
从P4处理器发展历史上来看,Intel为了帮助P4处理器提高性能可以说是什么想法都用到了,但是提升前端总线对于性能的提高最明显。目前Intel的高端处理器已经过渡到了1066MHz前端总线,下一代处理器更是要达到1333MHz前端总线,看来Intel对于前端总线的重要性是相当了解的。
这个时候我们反观当前的PD 805与PD 820两款处理器是不是有些像P4 2.4B与P4 2.4C的感觉。目前这两款处理器最主要差别就是在前端总线与系统总线上,其余规格大体相同,现在大家对于为什么只差133MHz但是却能够差6XX元的原因了吧。
但是如果很多读者可能会问道:其实前端总线和系统总线都是在出厂的时候才锁定死的,之前都是可以灵活锁定,完全可以将PD 805锁定成PD 820来卖,为什么Intel做这种缺心眼的事,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Intel缺心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