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平视觉风暴前传——纯平CRT显示器
CRT显示器由于与生俱来的弱点,无法做得更大并且无法避免失真,使它在与众多后起之秀竞争的时候略显老态,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也让它的生存空间随着其他显示技术的进步而捉襟见肘。其中以LCD对它的威胁最大,更轻薄更亮丽的外形以及低辐射使得LCD在某些领域风光无限,刮起了席卷CRT地盘的风暴,笨旧的CRT显示器似乎散失了抵抗力量,疲惫的招架脆弱得象在风暴飘摇的浮萍,一切都在昭示,CRT大势已去!更糟糕的是,LCD在一段时间里的大幅降价更让一些人对此深信不疑,笨重的体形,过高的功耗再加上无法消除的辐射,都成了CRT过时淘汰的最好理由,“go on or go home”的问题摆在了整个CRT产业的面前。这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实际上也用不着这么悲观,技术上的革新加上传统优势,CRT显示器依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地位至少在目前无可替代。CRT显示器也顺势祭其革新的大旗,推出技术革新巅峰之作的纯平CRT显示器,这不仅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甚至也从一定程度上拉开了的“反攻”的序幕。
纯平CRT显示器理所当然被摆在了主力军位置。这种地位的取得却远没有说的那么简单,与任何技术革新将会遇到的困难一样,推动这个具有极大惯性的球面显示器产业向新技术转变并非一帆风顺,同样是困难重重,一些很现实的问题首先凸现。由于没有曲面显像管的压力承受能力,纯平显象管需要增加显示面玻璃板的厚度来增加纯平显像管的强度,问题由此引发,显示器所发出的光线会因为加厚的玻璃板而造成比较明显的折射偏移,让人觉得纯平显示器内凹,为敏感的用户诟病。
聪明的厂商对此很清楚,就根据曲率在发光点的位置上进行了补偿来实现没有视觉失真的显示效果来弥补这个缺憾,这个技术的代价是生产的复杂度以及大家都不愿意要的成本提高。这还不算什么,令人头痛的是,他们还面临另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纯平的显示面改变了一些传统CRT显示器的物理特性,在电子枪扫描屏幕的时候,各个点的距离相对中心变得不像球面那么近似,已经是远近不同,将直接导致纯平显示器的四个边角的聚焦要比传统的球面显示器难得多,即使用了四角的动态聚焦,效果依然不会明显,这多少让野心勃勃的厂商有些失意。相对而言,三菱显示器的有一个做法相对成熟,干脆让边角的点距变大来解决这个聚焦难题,即便如此,这个技术也并非完美无缺,即使是最优秀最昂贵的显示器依然不能尽善尽美地解决这个问题,边角区域的失真依然很容易通过眼睛分辨出来。
如果边角的聚焦问题会以注意力的问题而被忽略的话,那么由纯平带来的色偏就可能更让买卖的双方呕吐不已,这在一段时间内曾经极大伤害了厂商和用户的积极性。虽然技术的进步已经把这个瑕疵打下18层地狱,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纯平带来的电路设计难度恐怕要玻璃面板简单的曲率补偿要难的多。没有掌握这个技术的厂商不敢贸然进入纯平显示器的生产,只有少数几个有实力的厂商支撑起了这个高利润空间,纯平显示器价格由此有点让人受不了。更糟糕的是,纯平显示器一般为17"以上的大屏幕显示器,两者的结合更加雪上加霜,让很多用户的纯平梦像肥皂泡一样变得虚幻而不现实。
幸亏事情总会发生变化,就像西瓜总要成熟一样,在这些技术成熟之后,纯平显像管低下了它高仰的头颅。价格也打破了在电脑配件中稳定的冠军,晃一晃如同耍魔术一样变得很便宜,这种变化让人有点措手不及,我们可选择的视野也前所未有地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是最先一批推出纯平显示器的松下当初(不过我们几乎没有见到它出的纯平显示器)所没有预料到的。松下的纯平显示管来源于对传统荫罩式显像管的改进,将原来用于定位的圆点改进成细小的方格,不仅如此,松下还缩小了点距,让显像管能够显示更为精准的画面,效果由此提高。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大幅摒弃了传统的显像管设计,使显像管的内外一样平。这个做法的确大胆,带来的好处也相当明显,由于亮度和对比度的提高,能够显示更为生动的图象以及更为清晰的文字,达到了一种通透的水平。从实际的使用情况来看,这个技术似乎更侧重文本表现力,它所表现的字符清晰度,至今在CRT领域鲜有对手。与很有个性的人总是优缺点明显一样,个性明显的未来窗的缺点和它的优点一样明显,内外物理平面的技术跨度毕竟太大,未来窗四角的聚焦难度要比通常的纯平显像管难得多,实际的效果也难以令人满意。
市场的蛋糕很少是一个厂商吃完,随后的一段日子里,纯平的竞争似乎更加激烈。在纯平显示器领域被人占了先手之后,人们期待已久的索尼和三菱以一种稳健的手法,又将暂时偏离的目光重新聚焦到它们身上。这两个优异的显象管厂商的显像管如同它们在“珑”管方面类似一样,通过减小水平方向的曲率,再加上一些补偿手法,它们的平面由此诞生。这两种平面显像管在图象显示方面遗传良好,依然具有最高水准,索尼和三菱自产的显示器依然是广大图形设计用户所吹捧和追求的冬冬,当然它们的价格也如同它们本身的水准一样让人吃惊。不仅如此,连使用这种显象管生产的显示器也犹如具有贵族血统,价格也要高上不少。
与以上几种革新相比,三星的丹娜显像管就要传统的得多。丹娜显像管内部虽然改进不小,但依然是球面设计,通过折射补偿实现平面的显示效果。当然,改进还不止于此,丹娜显像管拥有比普通球面显示器更精细的点距,从而能够实现更精确的定位,以及从理论上说更为亮丽的画面。这个技术并没有摆脱传统显像管的设计框架,在显示品质上没有达到惊人的提高,更像一个球面显示器的平面版。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显像管没有了其它纯平显像管的烦恼,四角的聚焦问题依然如影相随,只是程度相对较轻微,没有那么明显罢了。<
新产品总是阳春白雪,价格高高在上,让大家只有滴口水的份。幸亏技术的进步除了让我们老是掏钱外,还会带给我们一点点惊喜,让那些产品变得大众化。我们这次收集到的显示器也是如此,否则也可能没有测试的必要。在选择评测样品的时候,我们考虑到由于17吋显示器的价格大幅度下调,有的19吋的显示器也相当迷人,逐渐进入了很多人的选购视野。我们了解到,一些便宜的19吋显示器业已与高端的17吋价格相当,这更激起了一些用户的购买欲望。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决定从我们选择的显示器品牌中挑选出一款17吋和一款19吋的显示器进行评测。
我们这次评测的目的在于找到各款显示器的诉求卖点以及它们的实际表现,尽量从一个用户的角度来考察这些显示器,我们觉得如此更有意义,所以我们不会用信号发生器来进行枯燥的数据收集。经过我们的对比,发现ATI原产7500显卡的显示效果亮丽而敛聚,锐利而宜人,基本可以消除在显卡方面对显示效果的影响,并且使用这种显卡对追求较好显示效果的用户来说价格适宜,其性能也基本能满足主流需求,相对更具一定的实际意义,所以我们决定选择这款显卡作为信号发生器。此外,由于显示器的选购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们也不准备给各个显示器给出具体的评分,这样的实际意义并不大。在测试软件方面,我们选用了专业的DisplayMate用来测试显示器。这款软件能够测试显示器关于画面品质的方方面面,相当不错。除了这些,这个软件还能够为调节显示器提供指导,相当详细,不仅能够测试出显示器的实际水准,更重要的是,还能够知道如何调节显示器以其达到非常好的状态。
显示器的评测具有主观性,这并不意味着很多描述都是凭空想象,DiplayMate软件的测试图样就是我们判断显示器水准的依据。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显示器的图像表现能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平常所面对的却是繁多的文字处理,所以我们必须对显示器的文字表现能力特别注意。并且,取得良好的文本显示效果要比取得良好的图像显示效果难得多,电路也要难于设计。这是显示器设计鱼与熊掌的问题,在市面上的显示器往往在这两者之间不能兼得。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基本确定显示器的显示水准呢?下面的文字主要描述评测的具体过程、步骤以及实现和调整原理。
DisplayMate分了两个主要项目,Set Up Program和Tune-up Program。前者主要用来调整显示器,以其得到非常好的效果,所选用的衡量项目与Tune-up Program所使用的一样。Tune-up Program将测试的项目分成了:几何/变形,锐利/清晰度,屏幕像素解析度,颜色/灰度,杂项。以下的文字主要描述显示器常见的一些失真以及颜色问题.
枕形失真不可避免、不同程度出现在所有CRT显示器中,必须通过特殊的电路进行调整。这种失真而呈现的样子如同缝制的枕头,每个边都凹向内侧,失真由此得名。这个失真来源于CRT屏幕的表面要比自然的球面(这是CRT存在产生的基础)平。桶形失真与枕形失真相反,每个边向外膨胀,来源于对枕形失真的过渡调整。
测试图像的外框线必须绝对平行,内部线必须在各个方向上平直。这种形变通常是对称的,要么是左-右失真,要么是上-下失真,当然,非对称的情况也有可能,调整起来可能更为麻烦。要调整这样的形变,我们有几个办法,可以通过显示器的按钮调整。但是要注意调整顺序,否则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同时拥有相位/平衡调整的话,应该先将枕形失真调大,然后通过相位/平衡调节将形变调整到偏中间的位置,这种调整步骤才有可能将这种失真调校到最小程度。还不能消除失真的话,只能通过调小显示区域或者改变刷新率或者只能改用其它的分辨率。一些显示器还有其它的一些失真,调整用的方式都与这个类似,使用的时候注意察看说明书。
锐利/清晰度
锐利的文本和图像显示总是显示器追求的目标,由于CRT本身的原因,更由于显示器带宽限制或者连接导线的品质,一些象素在传输的过程中损失或者没法给显示出来,最后的显示结果总会或多或少不够锐利,总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种情况会随着显示器分辨率的提高以及刷新率的提高而变得严重。一个通常的经验是,如果显示器的刷新率高到让屏幕有点发虚,降低刷新率显示的锐利度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从理论上说,在60Hz刷新率下,显示的锐利度应该最好。
三色会聚
显示器的设置
对于17吋的显示器,我们使用1024×768分辨率,对于19吋显示器,考虑到字符的大小,我们并没有使用1280×1024分辨率,而是采取了一个折衷,使用了1152×864分辨率。虽然这一分辨率不算太标准,却比较适合19吋显示器,有利于文本显示。在刷新率方面,统一采用85Hz,而没有使用更高的刷新率,一则考虑这个刷新率比较常用,二则随着刷新率的提高,显示器会变暗,对亮度敏感的用户反而会不适。如果有对刷新率敏感的用户觉得这个刷新率还不够的话,建议使用100Hz刷新率,并且避免纯白的底色,减小闪烁感。(敬请期待开篇测试——NEC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