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春季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主题演讲
杨 旭
英特尔公司
销售与市场营销事业部副总裁
中国区总经理
杨旭先生现任英特尔公司销售与市场营销事业部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2007年1月1日,新的英特尔中国区成立,并直接向英特尔总部汇报。在此之前,英特尔中国是英特尔亚太区的一部分,当时,杨旭与蒋安邦(John A. Antone)共同出任英特尔亚太区总经理。
杨旭自2000年起担任英特尔中国销售与市场营销事业部总经理一职,负责管理公司的销售和市场营销工作,主要致力于进一步推动英特尔在中国的业务发展。
杨旭于1986年以实习生的身份加盟英特尔公司。在他服务英特尔的20年职业生涯中,他在中国和美国担任过多项不同的市场推广、销售和管理职务,包括:中国原始设备制造商(OEM)销售区域经理,负责开发英特尔在中国本土的个人电脑OEM业务;英特尔的OEM产品和服务部门业务开发经理,主要负责在美国西部和亚太地区开拓英特尔的主板业务。
杨旭于1990年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州Flint市的GMI工程管理学院,获电机工程学学士学位。
贾斯汀
英特尔首席技术官
企业技术事业部总监
兼英特尔首席技术官
英特尔公司
贾斯汀是英特尔企业技术事业部高级院士兼总监,同时还是英特尔公司的首席技术官(CTO)。他主要负责领导英特尔微处理器、通信和系统技术实验室以及英特尔研究方面的工作。
1989 年,贾斯汀先生凭借其在并行和分布式计算机架构方面的领导才能被《研发杂志(R&D Magazine)》评为“本年度最杰出科学家”。1996 年 12 月,贾斯汀先生凭借在美国能源部 ASCI(加速战略计算创新)Red 系统,这个世界上第一台能够支持每秒钟一万亿次运算,并且是 1996 年到 2000 年间全世界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研发中的前瞻性贡献,被ABC 世界新闻网作为“本周风云人物”重点介绍。1997 年,作为200 名对当今美国计算机工业有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之一,Rattner 先生当选为“计算精英 200 杰(Computing 200)”。“计算精英 200 杰”后来被载入《奇才与他们的奇迹(Wizards and Their Wonders)》一书,并由美国计算机学会(ACM)出版社出版发行。
贾斯汀先生曾凭借其在高性能计算和先进集群通信架构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而两度荣获“英特尔成就奖”。他是英特尔研究委员会和学术顾问理事会的长期会员。他目前担任康奈尔大学的英特尔执行赞助人,并且是该校工程学院外聘顾问委员会的成员。
贾斯汀先生于 1973 年加盟英特尔公司,1979 年被任命为公司的第一位首席工程师,并于 1988 年成为第四位英特尔院士。在加入英特尔之前,贾斯汀先生曾先后供职于惠普公司和施乐公司。他先后于 1970 年和 1972 年获得康奈尔大学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士和硕士学位。
帕特•基辛格
英特尔高级副总裁
数字企业事业部总经理
英特尔公司
帕特•基辛格现任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兼数字企业事业部(DEG)联合总经理。该部门是英特尔公司最大的业务部门,其收入占公司总收益的一半以上。作为联合经理,基辛格先生的工作重点是向全球各地的企业提供领先的平台和产品。这些平台覆盖了各种业务需要,包括服务器、商用客户机、存储、通信和嵌入式应用等。除了提供平台以外,DEG 还负责多种平台组件的设计和开发工作,如微处理器、芯片组、主板、网络组件以及软件等。
基辛格先生于 1979 年加盟英特尔,他在总经理和产品开发岗位上拥有超过26 年的丰富经验。基辛格曾掌管英特尔公司的技术事业部,负责公司的许多科研项目,包括领导英特尔实验室和英特尔研究中心,并利用这些技术和活动推动行业合作。作为首席技术官(CTO),基辛格负责协调英特尔公司的长期科研工作,以确保英特尔在新兴计算、网络及通信产品和技术方面的协调发展。
在担任公司的首位 CTO 之前,基辛格是英特尔架构事业部的首席技术官,负责领导该部门为所有用于企业和消费者市场的英特尔架构平台研究、开发和设计下一代软硬件技术。
此前,基辛格还领导过台式机产品事业部,负责面向消费者和商业 OEM 客户的英特尔台式机处理器、芯片组和主板,以及英特尔的台式机技术计划和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DF)。1992 年至 1996 年,基辛格在定义和交付英特尔® ProShare® 视频会议和互联网通信产品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2 年之前,他曾担任英特尔® 高能奔腾®、IntelDX2™ 和 Intel486™ 微处理器家族产品部门的总经理。此外,基辛格在英特尔担任过的其它职位还包括:英特尔平台架构事业部总监,最初的 i486™ 微处理器的设计经理和首席架构师,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经理,以及早期的 i386™ 和 i286 芯片设计团队的重要成员。
基辛格先生在 VLSI 设计、计算机架构和通信领域拥有六项专利和六项专利申请。他先后出版了 20 多本关于这些技术领域的专著,如《80386 编程》(1987 年 Sybex 公司出版),并多次荣获由英特尔和计算机行业授予的奖项。基辛格先生在被提升为事业部副总裁时年仅 32 岁,成为英特尔公司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副总裁。
基辛格 1979 年毕业于林肯技术学院,取得大专学历;1983 年,获得圣克拉拉大学学士学位;1985 年以优等成绩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他的所有这些学习经历均专注于电气工程领域。基辛格先生已婚,并育有四个孩子。
金炳国
英特尔高级副总裁
兼数字家庭事业部总经理
英特尔公司
金炳国先生是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兼数字家庭事业部总经理。
此前,金先生担任英特尔公司销售与市场推广事业部总经理兼英特尔首席市场营销官,负责英特尔在全球的所有销售和市场推广运营工作。
在2004年11月加盟英特尔之前,Kim 先生曾担任三星电子有限公司的执行副总裁,负责三星公司的全球市场推广和新业务拓展工作,促进三星公司成长为全球领先的消费者品牌。在1999年加入三星公司之前,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软硬件市场推广、产品开发和风险投资管理经验。Kim 先生在 Dun & Bradstreet Corporation 公司工作的五年间,曾担任 Pilot Software 总裁兼 CEO 以及首席技术官。在莲花公司(Lotus Development)工作期间,他担任数据库产品总经理。2002年,金炳国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
金炳国在哈维玛德学院(Harvey Mudd College)取得物理学学士学位,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获得工程系统学硕士学位,并在哈佛商学院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
第二天 4月18日
陈伟锭
中国区总裁
英特尔全球副总裁
陈伟锭任英特尔公司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2007年1月1日,英特尔中国成为独立地区,并直接向英特尔总部汇报。在此之前,英特尔中国是英特尔亚太区的一部分。鉴于英特尔公司中国区的变化,陈伟锭出任整合后的公司战略事务负责人。他将继续担任英特尔中国指导委员会主席,同时负责英特尔在中国公司业务拓展及与政府合作的战略项目。
陈伟锭于1990年加盟英特尔公司,担任英特尔公司东南亚地区总经理,负责公司在新加坡及东南亚新兴市场的营销业务。1992年,他出任亚太区业务总监,在香港区域总部工作,负责英特尔公司亚太区的客户市场营销、规划、信息技术以及地区分销工作。1994年,他还同时负责亚太区半导体产品部门销售管理及市场营销工作。
1996年8月1日,陈伟锭担任英特尔中国区首席运营官兼董事总经理,负责英特尔在华的营销以及英特尔架构实验室的工作。1998年,他升任英特尔公司北亚区董事总经理,负责英特尔公司北亚区市场营销业务。在此期间,陈伟锭将英特尔业务在一些重点国家进行推广(尤其是中国和韩国),并且实现了大幅增长。
在加入英特尔公司之前,陈伟锭曾在IBM公司工作11年,先后在新加坡、香港和美国担任市场营销和产品管理工作。
陈先生毕业于新加坡大学,主修经济学。
浦大卫
英特尔高级副总裁
兼移动事业部总经理
英特尔公司
浦大卫现任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兼移动事业部总经理,负责英特尔移动计算解决方案(包括英特尔® 迅驰™ 移动计算技术)的设计、开发和市场推广工作。此外,他还负责管理跨英特尔® 产品的开发和架构决策。
此前,浦大卫曾担任微处理器产品事业部副总裁兼基础微处理器部门总经理,以及位于海法的英特尔以色列开发中心经理。在海法,他负责领导开发了采用 MMX™ 技术的 Intel® Extended Temperature Pentium® processor 及其移动版本,以及其它产品。2000 年,他接任移动平台事业部总经理,并于 2004 年与马宏升先生共同担任移动事业部联合经理。
浦大卫毕业于以色列 Technion 理工学院,取得了电气工程学学士学位,并于 1980 年加盟英特尔公司。
浦大卫曾在以色列开发中心负责领导英特尔® i387™ 数学协处理器与英特尔® i860™ XP RISC 处理器的开发团队。除此之外,他还领导另一个团队定义了英特尔® 奔腾® 处理器微体系结构的起步方向。1992 年,浦大卫出任微处理器部门的总经理,负责英特尔® 高能奔腾® 处理器和英特尔® 奔腾® II 处理器的设计、开发和市场推广工作。
浦大卫拥有多项分支目标缓冲器和多处理高速缓存一致性协议专利。凭借在英特尔® i387™ 数学协处理器开发中的突出贡献,浦大卫于 1987 年荣获以色列总统颁发的工业发展创新奖。
马博
英特尔公司技术与制造事业部高级院士
兼制程架构与集成部门总监
英特尔公司
马博是英特尔高级院士兼制程架构与集成部门总监。他目前在位于俄勒冈州 Hillsboro 市的英特尔逻辑技术开发部门工作,负责指导有关英特尔高级逻辑技术的制程开发活动。
马博1978 年加盟英特尔,一直负责各种动态 RAM、静态 RAM 和微处理器产品制程技术的工艺整合和元件设计工作。他参与开发的技术包括:1981 年英特尔首次推出的 CMOS 技术,1983 年全球首项 CMOS DRAM 技术,1992 年英特尔的第一项 BiCMOS 逻辑技术,新近推出的采用应变硅晶体管以及铜和低 K互连技术的90纳米和65纳米逻辑技术。他目前领导开发英特尔45纳米逻辑技术的工作。
马博于 1953 年出生于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市。他在1976 年和1978 年分别获得了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授予的工业工程学士学位和电气工程硕士学位。1998 年,他荣获了伊利诺伊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颁发的“杰出校友奖”。另外,他还是英特尔学院关系(Intel''s Academic Relations)部门伊利诺伊大学的主要赞助人。
马博 是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成员,也是 2003 IEEE Andrew S. Grove 奖的得主。他曾担任国际电子元件会议(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1990-1991年 以及 1996-1997 年)和 VLSI 技术座谈会(Symposium on VLSI Technology)(1994-1999年)论文选拔委员会的评委,现在在 VLSI 座谈会的执行委员会任职。2005 年,他当选美国国家工程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院士。他在集成电路工艺领域拥有 31 项专利,已独自及与他人联合发表了 39 篇论文。
罗杰飞
英特尔公司数字企业事业部院士
兼编译器与架构高级开发部门总监
英特尔公司
罗杰飞是英特尔公司数字企业事业部的院士兼编译器与架构高级开发部门总监,主要负责利用先进的编译器技术来提高英特尔架构处理器家族产品的性能和可用性。
2001 年6 月,英特尔与康柏电脑公司达成协议,康柏向英特尔转让微处理器工程与设计专业知识。作为此项协议一部分内容,罗杰飞加盟英特尔公司。
加盟英特尔之前,他曾担任康柏院士(Compaq Fellow)兼 Alpha 微处理器事业部编译器与架构开发部门总监。其职责包括为 Alpha 系统开发编译器技术和优化编译器,为微处理器设计团队提供架构指导,并设计 Alpha 架构扩展。
1984 至 1990 年,罗杰飞担任 Multiflow Computer 公司编译器开发总监。1990 至 1991 年,他在惠普公司担任咨询工程师,后于 1991 年加盟数字设备公司。
罗杰飞于 1975 年、1978 年和 1983 年分别获得了耶鲁大学数学学士学位以及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他拥有 11项计算机架构和编译器技术专利。<
关注我们
![](https://sy0.img.it168.com/image/qrcode_pcp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