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网存储频道 PCPOP首页      /      存储     /      评测    /    正文

硬盘串行元年——Serial ATA主题评测

(本专题主要内容已刊载于《计算机世界》2003年1月20日B4~B11版)

毫无疑问,Serial ATA的产品化是2002年略显平淡的3.5英寸ATA硬盘市场最大的亮色——Seagate推出了第一款本机(Native)Serial ATA硬盘Barracuda SATA Ⅴ,Maxtor的 DiamondMax Plus 9和MaXLine Ⅱ/MaXLine Plus Ⅱ则率先将Serial ATA与单碟80GB结合在一起。2002年12月,Barracuda SATA Ⅴ终于在市场上现身,而DiamondMax Plus 9串行版本的供货虽尚需时日,但其并行版本也能够让我们更为全面地评估Serial ATA的效能。有鉴于此,《计算机世界》评测实验室在第一时间组织了包括最新的Ultra ATA和Serial ATA硬盘、控制卡及RAID卡在内的本次主题评测,献给即将由Serial ATA开创的串行存储接口时代!

从2001年第11期《世纪飞旋——16款新型硬盘驱动器横向评测》算起,《计算机世界》已有近两年的时间没有组织3.5英寸ATA硬盘的横向评测了。然而,作为那次横向评测的策划者兼主要执行人,笔者的视线一直没有远离硬盘产品和技术的发展进程。

在这段时期,3.5英寸ATA硬盘的单碟容量(由20GB)提高到了40GB,并出现了Big Drives(48位LBA寻址,把硬盘容量上限提高到144PB)、Fast Drives(Ultra ATA/133)和8MB缓存等“新生事物”。48位LBA寻址突破了阻碍ATA硬盘容量继续攀升的137GB限制,不过其实际意义与以往的跨越528MB、2.1GB、8.4GB和32GB等关卡并无本质区别,对它的测试只能是验证性的(《Fast Drives+BigDrives:艰苦的测试》);Ultra ATA/133注定只是一个厂商标准——单纯提高接口速率已不能让并行ATA的命运有任何改观,我们的测试更证明了这一点(《Fast Drives――Maxtor D740X Ultra ATA/133硬盘》);就连深受我们推崇的8MB缓存(《青出于蓝-8MB缓存的WD1000BB-SE硬盘》),也因单碟容量40GB时代只有WD一家采用而不具备普遍性。有鉴于此,赵效民的《单碟40GB硬盘――决战中的较量》能够超越简单导购文章的范畴实属难能可贵。不过,若想在测试中体现出技术上的全面突破,还须耐心等待时机。

厂商变局

在2002年的大部分时间里,3.5英寸ATA硬盘领域给人的感觉与场外因素远比球队表现更引人注目的韩日世界杯颇有几分相似。

最先登场的是IBM:继3月初将规格为40GB的IBM Deskstar 120GXP交给由长城科技公司投资的易拓科技(ExcelStor Technology)公司生产之后,4月16日又宣布与日立(Hitachi)就合并双方硬盘驱动器业务达成初步协议!最终协议在6月4日通过,并于11月27日获美联邦交易委员会批准。2003年1月6日名为Hitachi Global Storage Technologies(日立全球存储技术)的新公司成立,当天还发布了20GB/40GB的1.8英寸硬盘和4GB的Microdrive。为合并所累也好,产品战略改变也罢,一年来已改姓Hitachi的IBM硬盘在3.5英寸(包括SCSI)市场的地位继续下降是不争的事实。

WD除了将8MB缓存向低容量产品普及之外,还率先将硬盘容量提升至200GB(3碟);虽然早已有了Serial ATA硬盘的样品,但该公司似乎更热衷于外置式硬盘。韩国三星(Samsung)制造设备精良,并抢在Seagate之前发布了单碟60GB的5400RPM硬盘,不过影响终究有限。如果再算上2001年就决意放弃3.5英寸ATA产品线的富士通(Fujitsu),该领域具备一定竞争力的厂商真是越来越少了。

即便你只关心能否买到更好、更便宜的硬盘而不管它出自何方,相信也会被Maxtor、Seagate及WD决定从10月1日起将主流3.5英寸ATA硬盘的保修期从三年减为一年的消息所触动。三家主要供应商均认为此举意在让桌面型硬盘与全球或区域OEM厂商所提供PC整机的保修期限相等,使“我们顾客的保修服务与电脑业界的标准相同”,但硬盘行业的利润今非昔比却已是人所共知。

2002年,烦心的事儿还真不少。

串行起步

当然,2002年的3.5英寸ATA硬盘市场留给我们的也不全是灰色的记忆。作为Serial ATA一贯的积极推动者,Seagate在6月24日将单碟60GB的Barracuda ATA Ⅴ投放市场时宣布将于秋季推出其Serial ATA版本的消息并不出人意料——春季IDF上我们已经见过名为Barracuda ATA ⅤS的样品了,Native Serial ATA方案是它最大的宣传点。如今,Barracuda SATA Ⅴ成为业界第一款实现量产的Serial ATA硬盘。

然而,进入9月之后我们盼来的却是Maxtor的6款单碟80GB硬盘,其中主流7200RPM产品DiamondMax Plus 9和面向企业级应用的MaXLine Ⅱ/MaXLine Plus Ⅱ均有Serial ATA版本,在10月的VTF(威盛科技论坛)和Maxtor亚太地区媒体讨论会上都展示了相应的样品。当然,在产品上市的时间上,Seagate最终没有让桂冠旁落。

与Serial ATA结伴而来的是8MB缓存的全面推广,而日渐成熟的FDB(液动轴承)马达也成为了这些产品的标配。不过,Serial ATA初级阶段的特性决定了它只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硬盘集中在3.5英寸ATA市场的高端(除容量从250GB起步的MaXLine Ⅱ外均为7200RPM/8MB),主机控制器方面清一色的附加卡(PCI)方案,普通用户尚无福(也暂时没有必要)消受。

Serial ATA的发展前景

根据IDC 2002年的预测,2003年Serial ATA将占到3.5英寸ATA硬盘市场的10%,而随着2003年中期核心逻辑(芯片组的南桥,或Intel所称的ICH)集成对Serial ATA的支持以“砍去”本就不应由消费者承担的附加成本,加上主要硬盘供应商的全力投入,到2004年Serial ATA将攻下超过35%的市场份额,并在2005年将这个数字进一步提高到70%,取代现行的Ultra ATA成为名副其实的主流产品。再考虑到和Serial ATA有着血缘关系的Serial Attached SCSI(SAS,见笔者《计算机世界》2002年第28期B1~B11版《ATA串起SCSI》专题)也要在2004年进入产品化阶段,将2003年称为“硬盘串行元年”毫不为过。

串行起兮云飞扬,安得硬盘兮守四方!<

0人已赞

关注我们

泡泡网

手机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