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的H系列,从最初市场试验性质的H1,到了H2,H5这一代的2006年2月,由于合作伙伴柯尼卡美能达的技术逐渐被消化,并最终被并购入索尼,诸如基于CCD位移的光学防抖“ SteadyShot”等新的技术出现在索尼的长焦机型上,这些改进多少都让新的H系列有了一些柯尼卡美能达的Z系列的影子。而以Z6为代表的Z系列长焦机型已经发展了5代,其中支持AS机身CCD防抖的机型已经发展了3代。H2和H5从一开始就站在很高的起点上,而索尼自己生产的Super HAD CCD和蔡斯的12倍变焦镜头也帮助H系列引来了众多关注的目光。
当我们今天的主角H7登场时,长焦DC的市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奥林巴斯的SP550U和松下的FZ50被不情愿的定位在高端——那样的价格不如去买单反了。而其中许多厂家的长焦机型,如佳能的S3 IS价位向富士、理光的长焦机型靠拢,开始主攻低端。像富士的S6500这类价格不上不下的大尺寸CCD的长焦机型却因为没有防抖功能,被普通消费者冷落。
在这样的背景下H7的设计和制作是否会随波逐流为了降低售价而应付差事呢?至少从功能指标上看,绝对不是这样。H7和H9为代表的索尼新一代长焦机型决不仅仅是增加到15×的变焦比那么简单。我们依然能看到索尼在完善自身机型的技术和功能实现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被普遍认为新一代H系列中最有性价比的H7能给我们的摄影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 外观设计——比同档其他机型更像单反
第一次看到H7的图片时,笔者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反倒觉得那个巨大的遮光罩有点喧宾夺主。 不过当第一次拿到黑色的H7,笔者还是吃了一惊——无论是质感还是握持手感,这简直可以媲美单反相机的外观了,于是就有了周六时先一步推出的美图赏析,不过这次我们还是通过正规的产品照片来分析一下H7的外形设计的利弊:
蔡斯的15倍变焦镜头和机身的比例尚好,并没有大头小身子的现象
宽大的LCD取景器是H7背面的主要特点
侧面外观把曲线和棱角结合的非常好,即专业又不显得保守
F707时代L型的机身顶部视图变成了如今的凹形
右侧突出的大手柄估计能赢回不少好评
加上遮光罩的H7就显得过于夸张了,不过这个附加结构是免费 随机附送的,至少可以保护伸出很长的蔡斯镜头
对比一下天价级的康泰克斯(昔日卡尔蔡斯的相机品牌)
645片幅的优异专业单反相机,发现是不是外观神似啊
从上面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H7不但拥有磨砂质感极好的,足以媲美尼康单反的外壳,还有宽大的,覆盖有橡胶压纹仿皮革材料的宽大手柄,SONY的LOGO处明显突出的取景器部分——虽然是EVF取景器,但尺寸看起来像个入门单反的五面镜取景器。再加上像模像样的取景器眼罩和尺寸合适的机身厚度,H7活脱脱一台袖珍小单反的外观。
● 外观细节——难得的精工细作和奇思妙想
H7的外观设计确实值得称道,尤其是观察细部之后,就能感觉到索尼的精工细作的精神又回来了:
蔡斯镜头这种大毒物,老鸟小鸟通吃
结实的机顶闪光灯又让人想起了单反,尺寸也很相近
银色快门键很精致,取景器的眼罩伸出很长,防止鼻子贴上屏幕
取景器左侧的旋钮是屈光度调节,屈光度调节是现在的年轻人希望看到的:中国的孩子近视眼越来越多了,有了这个功能,至少EVF看起来会更清楚,较轻近视者甚至可以借助它不戴眼镜操作。
机顶附近的按键区,模式转盘很抢眼,换成H1的那种就更酷了
W-T变焦按钮很传统,围住导航键的滚轮拨盘操作是H7的一大特色
附赠遥控器是相机连接三脚架时进行控制的好工具,快门线都免了
全家福,7788一大堆配件
H7的变化在细节上也体现了不少,比如金属质地的镜头外套筒比H2等上一代机型更长,用垂直于背面的滚轮拨盘替低了多数高级相机使用的位于快门附近的普通拨盘——这个设计可能令很多传统的摄友感觉不便:
拇指正在操作H7的特殊拨盘,其实就是用拇指
代替了以往操作快门附近拨盘的食指或中指
H7的握持和操作手感借助于外观的精致,获得了不少改善,特别是外壳的触感十分舒适,按键位置的优化,也改善了操作速度,至于滚轮拨盘有利于省去屏幕右侧复杂的功能按键,通过屏幕显示和拨盘来代替——这样会使模式的切换速度更快,但调节已经被拨盘选中的各项参数的值时:如光圈,快门,感光度等,则必须用方向键来实现了。
● 拍照密切相关——H7五大特色功能的实现界面
索尼对H7配置优化是从内部进行的,其中有五个方面的功能进化实用价值最大,因此我们就以这五个功能为中心,简单看看H7用于功能实现的人机界面:
◎ 对焦点可自由选择的逐点自动对焦模式:又称FPP自动对焦
这项自动对焦功能最早出现在美能达Dimage 7上,后来美能达的A1柯美的A2也使用了类似的对焦系统。使用过尼康P系列机型的朋友想必对此功能也不会陌生,其好处是“对焦点”在导航键控制下可以移向画面除靠近边缘处以外的任何位置,这种功能的好处是大大方便了使用者构图,并能保证大光圈下的自动对焦精度。
相对于右边的九点宽区自动对焦模式,在多数不拍摄动体的情况下
FPP模式使拍摄照片的清晰度得到更好的保证
如左图右下角,拨盘的三角形光标处,就是改变自动对焦设置的图标,途中状态即为FPP:对焦点可自由选择的逐点自动对焦模式,按动导航键就可以改变并微调对焦点在画面上的位置。
◎ 脸部优先自动对焦功能
这个功能其它厂商早有实践,该技术最早由美能达生产的2002年美能达FreedomZoom 160D胶片相机上采用的“自动区域对焦”(AreaAF)演进而来,通过7条水平分布的很长的线形CCD距离传感器覆盖整个画面,根据人脸特征判读反馈的距离信息,并做出判断,该功能当年一出即在欧洲获奖。当然现在各厂商的面部识别对焦系统与当时的系统相比,有所区别,各家实现的方式和最终的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别。
H7的面部识别功能很有趣,对人脸即使逆光时也能
识别,对玩具熊的脸即使光线很好也很难认准确
作为美能达技术遗产的继承者,索尼的H7此次增加面部识别自动对焦模式只能在肖像模式和全自动模式下使用,其它场景模式和和经常使用的程序模式中,该功能甚至不能出现在菜单里,让人稍感困惑——虽然当初的“区域自动对焦”功能中的面部优先识别也只能出现在160D的人像模式下。
尽管有少许的不完美,但是在自动对焦模式的丰富性上,H7不但照顾了有一定经验的老用户,还通过加入面部优先自动对焦照顾了入门用户,可以说在目前的长焦机型中是最好之一。尽管佳能的S3 IS装备有超声波马达,但个人以为索尼完备的自动对焦系统对于用户实际操作中改善照片质量来说意义更大一些。
◎ 高速连拍功能
本来小DC的高速连拍功能受限于AF自动对焦系统的在连续对焦时性能普遍低下的限制,意义不大。但索尼的高速连拍有相对强大的自动对焦系统支持,反应比较敏捷,还是可以一用的。图中为连拍的画面组成的GIF图像。
◎ 其他:闪光灯后帘同步,闪光曝光补偿和进一步成熟的防抖功能:
前者也是不少消费型DC所不具备的,该功能,能够帮助拍摄者在夜间或低照度下,用闪光灯配合低速快门凝结运动物体比较清晰的图像。须配合慢速闪光快门同步一同使用方有作用。后者在索尼历代中高档机型,如S85,V1,V3中曾普遍装备过,作为这个档次的继承人,H7虽然CCD尺寸不大,但作为如今的中档主力,在配置上算是毫不含糊的了。
左图就是HOME菜单界面下的闪光灯前/后帘同步设置,不太
好找,图中状态若按下“背面”就是后帘同步了
作图为SteadyShot界面,非常好的选择是最左侧的半按快门开启SteadyShot
不过十分遗憾的是,虽然H7继承了很多索尼和柯美两家的优点,但原柯美的Z系列能够兼容程序闪光灯的热靴却没有出现在H7上,这无疑使其配置水平多少打了点折扣。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一只高级程序闪光灯的价格和一台H7差不多,对于消费者来说会去买灯的人确实不多。
● 在相机上编辑你的照片——H7拍摄及照片浏览的菜单界面
H7的编辑功能延续了索尼的传统,确实能给直接打印带来一些方便,不过多数用户也许还是更喜欢在PC上进行这些操作:
对背景的虚化可以弥补DC景深太大的问
题,不过在画面上选择起来不好操作
浏览图片时,按DISP键可以显示曝光柱状图和曝光参数,也可以取消所有显示,如图:
翻转成竖幅的照片没法显示柱状图,如右图
模式转盘转动时,能看到这样的模式选择菜单,这似乎已经形成索尼新机型的一种风格:
左图为常用拍照模式,包括曝光模式;右图是场景模式,每个模式其下还有子菜单,总之菜单层级有点显多。
Home键显示的菜单是相机的主界面菜单,可以
指向各个功能,但找起来很费时间
拍摄菜单主要功能项藏得太深是当前主流消费数码相机的共同
问题,很多用户因而在稀里糊涂的用着复杂的相机
H7的菜单显然是为了容纳更多功能而设计的,但是过度依赖菜单而不是拨盘和按钮,显然会影响一些操作的速度——不过这不能算是索尼自己的问题,菜单设计的过于复杂是当前中档主流数码相机的通病。
● 画质表现——畸变控制、噪点控制和白平衡
◎ H7对畸变控制的表现
先来看一下这款装备了15倍变焦镜头的长焦数码相机对于两端的畸变控制的如何。我们就地取材,先用一张由激光打印机完成的表格来测试:
465mm长焦端(换算成135片幅的焦距)对表格的拍摄结果
31mm(换算成135片幅的焦距)广角端对表格的拍摄结果
广角端畸变对实拍的影响:H7,f6.3,1/160s,ISO 400,AWB,阴天
上面的图片可以看出,H7和上一代H系列相似,在广角端有比较明显的桶形畸变,当变化到长焦端后,情况大为好转,只有很靠近边缘的地方有轻微的枕形畸变。另外光圈收缩到f5.6以后,如图中,H7广角端的暗角就逐渐消失了。H7的畸变控制水平,个人以为一个15倍变焦的主流消费机型来说已经非常不错了。
◎ H7对噪点控制的表现
从测试照片来看,H7在ISO800以下时,表现非常出色,画面细腻,颗粒和噪点现象都得到抑制。800时,该机的照片也完全可以接受。只是到ISO1600以后,噪点增加明显,颗粒也变得十分粗糙。3200时就基本只能排小片了,不但颗粒十分粗糙,还哟一定程度的紫边现像。
ISO Auto/80/100/200/400/800/1600/3200下的样片
集合,100%原图实际像素下截取局部
◎ H7自动白平衡下的色彩表现
H7的自动白平衡比较准确,和使用手动白平衡校正后的表现非常接近,色偏几乎看不到。这个表现甚至好过个别入门级单反的自动白平衡——当然,对于消费型数码相机用户来说,自动白平衡的准确性更为重要,因为大多数普通普通用户没那么多时间刻意对着灰板校正白平衡。
ISO400,1/15s ,f4.5原图实际像素截取,上半部分为
手动校准后的图片,下半部分为自动白平衡档
总的来说H7在三个方面的表现都令人满意,ISO在80-400的广阔区间内改变对画质的影响微乎其微,即使是ISO800时图片质量也还不错,甚至是ISO在1600并曝光充足的情况下,ISO 1600也可以一用。白平衡的表现在意料之外,因为以往的索尼相机自动白平衡往往出点小问题,此次看来H7在这方面表现优良。
● 样片展示——多云阴天的不利条件下层次感依然良好
非常不凑巧的是,当H7开始进入实拍阶段时,北京的天又笼上了一层灰色。 但这也正好给我们一个机会,看看索尼精心打造的新长焦“机后”在不利的天气里,有怎样的色彩表现:
VGA分辨率样片
H7样片,F4,1/200s,ISO100
阴天,广角端样片
以下是更多样片,帮助大家全面了解H7的综合表现能力,点击见原图
无论反差的高低,H7总能保持相对不错的解像力
右图为广角端微距照片
左图为广角端微距照片,点击见100%原图
左图为广角端,右图为长焦端防抖手持拍摄
开防抖功能后,在465mm长焦端手持拍摄
左图为广角端,评价测光;右图为465mm望远端拍摄,中央重点测光
左图使用机顶闪光灯拍摄
H7在阴天和多云这种空气透明度较低的天气里,依然能够拍出清晰通透,层次比较丰富,色彩比较鲜明的照片,并保持了很好的解像力水平——相对笔者见过的其他类似产如富士的5700,佳能的S3 IS,松下F30等,装上遮光罩的H7就是目前同类产品中天气适应比较强的长焦数码照相了(对于任何消费相机和低端单反镜头来说,逆光下保证图片质量都会很困难)。
● 性价比王座的有力争夺者——表现全面的索尼新长焦“机后”H7
机皇当然是装了3寸液晶屏和拥有更多快捷按键的H9了,不过二者像素一样,传感器尺寸一制,机身正脸也几乎完全相同——因此机后的缩水其实非常有限,更多是一种综合考虑操作习惯和成本控制后做出的配置组合的合理简化。质感出色外观,优秀的可操纵性得到保留,去掉一些显示档次和价格的奢侈功能。
也许对于一些人士来说,H9的可反转大屏幕更有吸引力,但
小编以为还是H7更符合摄影爱好者对器材的性价比要求
姗姗来迟的S5 IS在定位上和H9更相似,相比H7的不会显出性价比,松下TZ3这类打着便携旗号的长焦DC,至少操作起来和H7相比差距不小
握持手感和实地拍摄时出色的可操纵性显然是H7的最大优点
项目
实测成绩
开机速度
≤1.6 秒
快门时滞
≤ 0.1秒
广角端对焦速度
≤ 1.0秒
长焦端对焦速度
≤2 .0秒
微距对焦速度
≤ 1.5秒
变焦时间
≤2 .5秒
存储时间
≤ 1.2秒
迅速的反应,良好的握持手感和操纵性,准确可靠的白平衡和测曝光系统……融入了柯尼卡和美能达近百年的光学相机制造底蕴的索尼数码相机——不仅仅是单反,而是一个整体——显然正在力求以一个带有传统色彩的“相机制造专家”的全新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小编看来,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刨去一些厂商宣传的噱头,以目前H7所达到的水平,在1/2.5英寸CCD的长焦DC中,是鲜有对手的。操纵性上,机身工艺上与之相当或比之更好的机型价格却又贵出许多,从这个角度看,结合目前H7仅仅3050元人民币的上市价格,H7的市场前景值得看好,唯一的疑问就是它的降价速度如何了。
索尼H7优点:
开关机迅速,快门时滞短
自动对焦系统操作性好对焦点选择方便,支持FPP逐点选择自动对焦
支持面部识别
超级SteadyShot防抖效果明显
广角端微距性能出色
这个价格上,机身质感和做工非常出色,握持手感接近单反
附赠遮光罩和转接环
远视点EVF取景器+屈光度调节, 适合戴眼镜的朋友
机内闪光测光配合机顶闪光灯实拍效果出色,支持后帘同步闪光
索尼H7缺点:
索尼(中国)有限公司 [官方网站] www.sony.com.cn <
1人已赞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