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网数码相机频道 PCPOP首页      /      数码相机     /      新闻    /    正文

看你能认出几部?11款老单反识别(上)

引子:

    本文篇幅很长,文字很多,但建议大家一定要耐着性子看完,之后必然会觉得受益匪浅、收获良多。在这里先要感谢原作者的辛勤劳动,为我们奉献了一套优秀的“相机历史教科书”。

    随着数码单反价格的不断走低,这种原本代表专业与昂贵的玩物得以在大众群体里迅速普及。也正因此,目前许多活跃在论坛里的玩家以新手居多,对于单反相机的历史以及发展过程并不了解。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知识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逐渐丰满起来,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近日,小编在某论坛中遇到了一位老资格的单反达人,玩机几十年,也收藏了许多经典的老单反,它们在历史上或多或少都留下过话题或者某些记录,看过之后绝对可以学到不少知识。好东西不能独享,当然要介绍给大家,以下部分文字和图片均出自原作者,我们只是进行了一些编译和整理工作,希望您看后能有和小编一样的收获颇丰的感觉。

    遵照作者原本的意思,我们保留了这种独特的类似猜谜的形式,在前面我们会将相机的LOGO或标识PS掉,并给出一些文字提示,看看您能否猜出它的具体品牌和型号?而正确答案将在最后揭晓,并附有较为详细的解释。由于篇幅较长,我们将分为上、下两部分进行编译转载,下部分也将于这两天发布,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上部分的内容,能否认出这些机器,是对您摄影发烧友资质的一次考试哦。

● 稀世经典老单反竞猜第一题:

{imageTitle}

{imageTitle}

    提示一:这是知名大厂的产品,它是该厂的最后一台135相机,生产后没多久该厂就关门了,所以这台老机还是很值饯的(因为极为罕见)。

    提示二:这台机子与它的上一代产品,除了少数标识之外几乎完全相同, 两者都使用了CdS(硫化镉)的TTL测光组件并有自动曝光控制功能;而且,它的上上代是世界靠前台有(非TTL)自动曝光控制功能的机型。世界靠前有TTL测光的是Pentax Spotmatic(Photokina 1960),但它只是展示品,最先上市而且有TTL测光能力的是Topcon RE-Supper(1963年)与稍后的Alpa 9d(1964年春),而Spotmatic上市的时间则延到1965年,而且测光系统与1960年的展示系统完全不同。上面两幅照片中的机型比Pentax Spotmatic稍晚上市。 请问这是什么厂牌的什么型号?(答案将在第7页公布)

● 稀世经典老单反竞猜第二题

{imageTitle}

{imageTitle}

    提示一:这是一台单反相机,不过它用的却是腰平(或俯视)式取景器,所以看到的影像是左右反过来的。不论如何,正是这台机器,使某个不甚有名的厂家声誉卓著;需要注意的是,这部相机在美国市场却挂的是另一个牌子进行销售。

    提示二:原厂商在广告中宣称该相机在SLR技术上有一个世界靠前、影响到后来的SLR设计方向;不过近二十年来随着资讯的发达,德日两个阵营都宣称这项技术是他们先发展出来的,更有人出书指出该广告不甚精确。这是什么重要技术?不论是德国还是日本先发明出来,这一台相机确实是世界靠前台有此技术而且大量生产的机种, 所以它并非十分罕见、但也不常出现。

    提示三:这台相机镜头使用螺纹,但却不是M42螺口。请问这是什么厂牌的什么型号?(答案将在第9页公布)

● 稀世经典老单反竞猜第三题

{imageTitle}

{imageTitle}

    提示一:这两部相机是两个不同厂家合作发展,然后各自挂上自巳商标上市的,时间是上世纪80年代末。
 
    提示二:1980年代中期自动对焦单反日渐成熟,AF机种增加,因而使得单反与傻瓜AF机之间出现了产品空档。于是两个厂家合作,希望能及时推出所谓的bridge(AF但不能换镜头)机种来填补真空。这两部相机都有以下功能:(1)AF 35-135变焦镜,而且有1:4.9的近拍能力;(2)全自动曝光加曝光补偿;(3)中央加权与自动背光测光模式;(4)内置闪光灯与闪光灯补光模式;(5)支持TTL外接闪光灯;(6)有1.5X望远与0.8X广角镜头;(7)日期机背与电子快门线等等。从这些功能看来,这相当于今天的高档DC等级。
 
    提示三:因为这台相机造型特殊、颇有高科技的味道,据说在蝙蝠侠第一集中出现过,但年代久远很难查证。
 
    提示四:这台相机虽然在市场上停留不久, 但其中一家厂商依此观念推出的机种(外形相对传统)在市场上却独领风骚,但另一家却一直没多大起色。请问这是什么厂牌的什么型号?(答案将在第11页公布)
 
 
● 稀世经典老单反竞猜第四题

{imageTitle}

{imageTitle}

    提示一:这系列机型有个极重要的世界靠前。
 
    提示二:这系列机型的设计对往后的SLR设计影响极大,比如镜头的装卸方式、取景器位于机身偏左的位置(此前的机型都在机身中央)。
 
    提示三:因为这个系列机型的早期版本长相大致相同,所以从照片很难直接论断确切型号;事实上,照片中的相机是第一(亦即最早)代的非常好的改良版,接下来机型的标示就不同了。请问这是什么厂牌的什么型号?(答案将在第13页公布)
 
 
● 稀世经典老单反竞猜第五题

{imageTitle}

{imageTitle}

    提示:这部相机在相机史上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位,但它的造型非常怪异,是相机史上唯二的设计。另一部是那一个厂牌的你知道么?相信这个问题不难答。请问这是什么厂牌的什么型号?(答案将在第15页公布)

● 稀世经典老单反竞猜第六题

{imageTitle}

{imageTitle}

{imageTitle}

    提示一:这的确是一台单反,不过上面第三张照片的用法以往是叫做新闻相机(Press Camera),因为最早是新闻记者使用的,很多电影中都有这一类型的新闻相机出现。
 
    提示二:这台相机是由某相机大厂在二次大战前生产的单反,因为它身兼两职(单反与新闻相机),所以还是非常畅销的。
 
    提示三:这是该相机大厂同时生产的两个型号中较小、也比较好卖的一种。请问这是什么厂牌的什么型号?(答案将在第16页公布)
 
 
● 答案揭晓:老单反竞猜第一题(一)
 
    正确答案:Zeiss Ikon的Contaflex S
 
    这台相机是Zeiss Ikon的Contaflex S、非常罕见的机型, 以下是没有PS掉商标与厂牌的照片。

{imageTitle}

{imageTitle}

    二次大战后,西德的Zeiss Ikon开发了面向大众的Contaflex系列产品。从1953年起,陆续推出了Contaflex I(1953)、Contaflex II(1954)、Contaflex III(1956)、Contaflex IV(1956)、Contaflex Rapid(1958)、Contaflex Super(1959)、Contaflex Super B(1962)、Contaflex Super New(1964)、Contaflex Super BC(1965)与Contaflex S(1968)等较高档机种,以及Contaflex Alpha(1957)、 Contaflex Beta(1957)与Contaflex Prima(1959)等较低价机种。其中II、IV、Beta、Prima、Super、Super B、Super New都内建了Selenium测光表,但只有Super B的测光表可以由机身控制曝光;Super BC与Contaflex S则改成用CdS的TTL测光。这些机型中,Super B是第一台由非TTL测光表达成自动曝光的量产135相机。

{imageTitle}

{imageTitle}

    Contaflex的所有机种都有一个共同点:使用镜间叶片快门而非帘幕快门,这样可以使闪光灯的同步速度提高到1/500秒。但以今天观点来看,似乎并不能视之为可交换镜头相机。Contaflex的镜头可以分成三期, Contaflex I与II用Zeiss的Tessar 45mm f/2.8,完全不能更换,但Zeiss Ikon提供了一个1.7倍的望远转换镜头与接环,把它装上Contaflex I或II得到76mm的焦距。上面两张图片,第一张照片是Contaflex I、1.7X与接环,第二张是全部装在Contaflex I的样子。

{imageTitle}

    Contaflex Alpha、Beta与Prima用的是Rodenstock生产的Pantar 45mm f/2. 8镜头,其它的机型则用Zeiss的Tessar 50mm f/2.8。这些机型可以换镜头,但方式与今天的不同;相机上的Pantar 45mm或Tessar 50mm是用所谓的convertibl e设计,镜头后半部与叶片快门固定在机身上,只能更换镜头的前半段。 Contaflex Alpha、Beta与Prima使用Pantar镜头,而III、IV到Contaflex S则用Zeiss的Pro-Tessar镜头,不过Pro-Tessar镜头并不多,只有Pro-Tessar 35mm、 Pro-Tessar 85mm、Pro-Tessar 115mm与Pro-Tessar M 1:1四种。上面照片中自左而右是35mm f/3.2、85mm f/3.2、Pro-Tessar M 1:1与115mm f/4;其中的Pro-Tessar M 1: 1(50mm f/2.8)是能够做到1:1的微距镜,Zeiss把它的标示漆成红色以便与Tessar 50mm f/2.8(白字)有所分别。
 
 
● 答案揭晓:老单反竞猜第一题(二)
 
    换镜头的步骤很简单,把镜头下方标了红点(见下面照片左方)向内按着不放就可以把镜头前段转下来、露出镜头内的爪式结构,再下一张照片是把Pro-Tessar 85mm f/3.2装在Contaflex S上的样子。单反使用这种convertible镜头的机种并不多,另一个较有名的是Kodak的Retina Reflex,不过在1950与1960年代日系平价机种成功地攻占天下之前,Contaflex十分好卖,所以Pro-Tessar可以看成是convertible镜头最成功的例子。

{imageTitle}

{imageTitle}

    除了滤镜、近拍镜、遮光罩等简单配件之外,Zeiss Ikon还为Contaflex系列生产许多有用的器材,下面照片中最后方的是可更换的片匣,让使用者可以中途更换底片而不必倒片。前排左起是8×30单筒望远镜、直角取景器与显微镜接环。第二张照片是把8×30单筒望远镜装在Contaflex S上的样子,合成焦距是50×8=400mm!

{imageTitle}

{imageTitle}

    纵使Zeiss Ikon极力维持这样一个领先局面,并而新的较高级的Contarex与它的镜头群也是当时最好的产品,但在1965年后因为经营方向的失误及与日系机型的竞争,Zeiss Ikon开始亏损,市场占有率连连下降。在推出Contaflex Super BC(1965)时已显出疲态,到1968年出Contaflex S时Zeiss Ikon就几乎是亏损不堪了,所以Contaflex S其实就是一台Contaflex Super BC,把它在五稜鏡上的Zeiss Ikon换成Contaflex S,把镜头上原来的Contaflex字样改成Automatic、以及其它一些小改变而已。

{imageTitle}

    Contaflex系列的最后一型应该是Contaflex 126,它用的是126格式底片,而Contarex最后一个产品是Contarex SE(1968-1975)。因为Zeiss Ikon在1971年秋宣布停产相机,所以Contaflex S是Zeiss Ikon的最后一部135低价机(其实最后的价格也不便宜了),而Contarex SE是最后一部135高级机。另一部有名Hologon(1969-1975)是在Zeiss生产的而不是Zeiss Ikon,所以Zeiss Ikon的名字在1971秋暂时走入历史(1926-1971)。1972年Zeiss与Yashica(后来并入Kyocera)签约生产Contax RTS系列(镜头来自Contarex系列),但这是后话,大家耳熟能详,就不再多说了。
 
 
● 答案揭晓:老单反竞猜第二题(一)
 
    正确答案:Asahi Optical Co的Asahiflex IIb
 
    这台相机是Asahi Optical Co(Asahi Kogaku,Pentax宾得的前身)的Asahiflex IIb, 以下是没有PS掉商标与厂牌的照片。

{imageTitle}

{imageTitle}

    二次大战后盟军占领日本,记者、军人等等发现了Canon与Nikon的产品很不错,于是这两家的相机逐渐开始外销流传,但在1950年代早期之前,Canon忙着仿制改良Leica的产品,而Nikon则着眼于Contax,两者都是测距连动(rangefinder或RF)机型,但欧州的厂家却快步走向SLR,第一题中Zeiss Ikon的Contaflex I(1953年)就是一例。
 
    Asahi Optical Co(以下简称AOC)早在1919年就成立了,但其主要业务是投影机镜头,虽然于1920年开始生产相机镜头,但在二战时全力支援军方,所以到二战结束时,Asahi Optical并没有显著的生产相机的成就。战后,据说AOC从战前的德国Praktiflex(另一说法是一部日本机型,待考证)得到灵感,开始研发单反,在1952年推出Asahiflex I,这是日本的第一台单反,而且Takumar镜头也首次出现。
 
    Asahiflex I外观与上面的Asahiflex IIb很像,但机身左前方只有闪光灯的X接点。它的生产时间大致上是1952年5月到1953年10月,只做了7600台左右, 所以奇货可居。接着AOC在1953年5日推出改良型Asahiflex Ia,样子与IIb几乎一样,机身左前方除了X同步接点外还加了F(或FP)同步接点,不过接点长相与IIb的不同;Asahiflex Ia从1953年5月到1954年9月之间大约生产了11,000台。不论如何,这都只是日本的第一, 因为至少Contaflex I就有了眼平(eye-level或平视)的观景窗了。
 
    AOC在1954年11月推出了Asahiflex IIb,它有当时一个世界靠前的量产功能:快速归位反光镜(instant-return mirror或rapid-return mirror)。老式单反(譬如所有Contaflex机型)在拍照完成后,机身内的反光镜片是在水平位置、挡住观景窗的,所以观景窗中是漆黑一片,看不到任何东西。拍照前需要先上片,上片的机制同时把反光镜拉下来呈45度角,于是观景窗中才会看得到影像、才能够对焦,可是一按快门拍照后反光镜又弹开。这个方式对拍摄的人当然很不方便,于是快速归位反光镜的观念就是:(1)反光镜永远在45度位置,所以观景窗永远有影像;(2)上片与反光镜位置无关;(3)按下快门钮拍摄时反光镜向上弹让出光路,打开快门拍摄,关闭快门,反光镜下弹回到45度位置,这就是我们今天习惯的方式。
 
    AOC在1954年的广告中指出Asahiflex IIb的快速归位反光镜是世界靠前 ,目前Pentax阵营一般都接受这个说法;不过,随着铁幕消失与两德统一,许多资料纷纷出现,使AOC的说法受到挑战,并且有点动摇。很久以前就知道在1947年时由匈牙利人Jenő Dulovits设计生产的Gamm a Duflex单反相机有快速归位反光镜,但这部相机据说不怎么可靠,销售量极低,完全没有竞争力,所以并不为人知。另一个说法是由Richard Hummel提出(他的生平见http: //www.praktica-collector.de/Hummel.htm ,读过他的事迹就应该了解他的说法的份量),在他1994年的书中指出Praktiflex在二次大战前的1938到1939年的机型就有快速归位反光镜;原作者也请教过手中有这部老机的收藏家,他们也证实了这一点,细节请看这个收藏完整的网站:http: //www.praktica-collector.de/Praktiflex_S LR.htm。不过这一型的Praktiflex产量也不大,所以有此机型的人不多。奇怪的是,二次大战后的Praktiflex居然取消这一项功能,的确令人费解。不论是Praktiflex在先还是Gamma Duflex在先,Asahiflex IIb至少卖了16000台,总是有快速归位反光镜机种中量产上的第一,但真正的第一似乎还得让给Praktiflex。
 
    有趣的是,有了快速归位反光镜之后,马上形成两个阵营的辩论。在1950与1960年代初,没有快速归位反光镜的阵营(以Exakta与Contax为主)坚称快速归位反光镜的动作会造成相机的震动、从而使拍得的照片模糊(比如在近拍时),有快速归位反光镜的阵营的说法是,观景窗全时可用方便得很。最后,厂家想出反光镜锁定(mirror lock)的点子,构图对焦与测光完成后把反光镜锁上让出光路,按快门时就不会有相机震动,于是两帮人就此论题相安无事,重整人马找另一个课题开火。 
 
 
● 答案揭晓:老单反竞猜第二题(二)
 
    言归正传,Asahiflex IIb生产的时间很短(1954年11月到1955年2月),产量近11000台。在1955年2月,被Asahiflex IIa取代(IIb先IIa后)。Asahiflex IIa是IIb的放良版,除了改良过的快速归位反光镜机制之外,IIa在机身右方前面板加上了一个慢速快门旋钮(如下图所示);原先IIb的快门速度只有1/500、1/200、1/50、1/25与B,新增的慢速快门旋钮提供了1/25、1/10、1/5、1/2与T。

{imageTitle}

    与Asahiflex IIa同时推出的还有IIb的第二型,机身与IIa的相同,但没有慢速快门旋钮,原本的位置用蒙皮盖住。这两个型号的IIb共生产了16000台左右,时间是1955年2月到1957年4月。Asahiflex IIa的生产时间相同,但却生产了20000余台,所以IIa要比IIb好找一些。
 
    Asahiflex除了I之外,Ia、IIb与IIa在美国市场是由Sears百货销售,挂的名字是Tower。Tower牌子后面会加上一个数字表示型号,但究竟Tower的那一型号对应着Asahiflex的那一型号却似乎有点乱。一般的说法如下:Asahiflex Ia相当于Tower 23,Asahiflex Ib两型相当于Tower 23或Tower 24,Asahiflex IIa相当于Tower 22。过这说不准,下面的机型有慢速快门旋钮(IIa),但贴的是Tower 23(IIb),或许是装配时的失误吧?

{imageTitle}

    Asahiflex I、Ia、IIb与IIa都用螺纹装镜头,随相机而来的大多数是不同版本的Takumar 50mm f/3.5,有少部份是Takumar 58mm f/2.4。下面的第一张照片是Takumar 50mm f/3.5,第二张是机身上装螺纹的接环。

{imageTitle}

{imageTitle}

    这些早期的Asahiflex机型使用M40(亦即40mm)螺纹,但后期的IIa与IIb则改成M42,不过没有很确切的机身序列号码指出从何时开始。上面的Tower 23(事实上是IIa)就是M42,但最前面的IIb则是M40,两台的序列号码只差5000左右,不过都是后期产品,因为Asahiflex的序列号码大约在85000左右结束。下面几张分别是把Carl Zeiss Jena Tessar 50mm f/3.5、Carl Zeiss Jena Biotar 58mm f/2、Carl Zeiss Jena Biotar 75mm f/1.5(铭镜)与Meyer Tr ioplan 100mm f/2.8装在机身上的样子。

{imageTitle}

{imageTitle}

{imageTitle}

{imageTitle}

    另外,机顶左方的小观景窗是为50mm镜头设计,视角不会随更换镜头改变。加上小观景窗是为了容易拍摄移动物体,因为腰平(俯视)观景窗看到的景是左右反过来的。
 
 
● 答案揭晓:老单反竞猜第三题(一)
 
    正确答案:Ricoh的Mirai与Olympus的AZ-4
 
    这两部相机分别是Ricoh的Mirai(未来)与Olympus的AZ-4,下面的第一张是Mirai,第二张是AZ-4:

{imageTitle}

{imageTitle}

    1980年代末Ricoh与Olympus合作,期望开发介于单反与傻瓜相机之间的过渡机种(一般叫做bridge camera),它有傻瓜机种P&S(point-and-shoot)的方便也有SLR的高阶功能。在那个年代,Ricoh的电子技术与Olympus的光学技术都是很强的,两者结合得到的就是Mirai与AZ-4。这两个型号在1988年底发表,1989年初便已上市,两者都由Ricoh生产,除了外观与一些细部差异之外,根本就是同一部机器。因为造型特殊,AZ-4曾经在1989年蝙蝠侠电影中出现。固然Olympus在此之前与往后出了几部造型类似的机种(比如AZ-1、 AZ-100、AZ-200、AZ-300等),在AZ系列中只有AZ-4是单反!
 
    Mirai和AZ-4是SLR,有一个相当不错的35-135mm f/4.2-5.6的变焦镜头(15片13组),在近拍模式下有1:4.9或0.2X放大率。虽然没有光圈优先、快门优先与全手动曝光模式,但它的自动曝光模式是可调整(shiftable)的。换言之,当相机选定一组光圈,快门速度组合之后,使用者可以选择与它具有相同EV的其它组合。不但如此,Mirai还有曝光补偿与AE lock的功能, 加上它的两个测光模式(自动背光控制、与中央加权平均测光),在用Mirai/AZ-4时绝对不会有会有曝光与测光上的困难。
 
 
● 答案揭晓:老单反竞猜第三题(二)
 
    Ricoh与Olumpus两家公司都提供了一些配件,主要是日期机背、TTL外接闪光灯、电子快门线(只有Mirai有)、1.5X望远镜头与0.8X广角镜头。原作者没有Olympus的TTL外接闪光灯,不过Ricoh版的Speedlite SL-310M也可以在AZ-4上使用,显然Ricoh与Olympus使用相同的TTL闪光灯测光系统,但是外接闪光灯的接脚却是Ricoh/Olympus专用而非ISO标准。下面的照片是把Mirai的内建闪光灯弹出来,加上TTL外接闪光灯Speedlite SL-310M,插上电子快门线的样子。

{imageTitle}

    Mirai和AZ-4在市场上并没有停留太久,也许是销售状况很理想。这两个机器看起来很酷(以1980年代末的眼光来看),然而体积稍大而且稍重。不过Olympus似乎从Mirrai和AZ-4上学到不少经验,从1990年起的IS系列(日本国内叫做L系列)就风光过十多年,几乎席卷bridge(过渡)机型的市场,下面是1990年的IS-1。就像Minolta与Nikon一样,Olympus卖到日本国外(主要是美国)的机型名称与本国的名称不一定相同,一般而言,L-x、IS-x、与IS-x000是同一型,而L-x0、 IS-x0与IS-x00是同一型,目前美国市场上还有IS-50新货在卖。

{imageTitle}

    作者对Mirai和AZ-4的兴趣原本不是相机,而是它的1.5X望远镜头(见下面第一张照片)。在数码摄影刚起步时,市场上的望远镜头不多,那时炙手可热的是Olympus的B-300 1.7X,但也差不多都是旧货,而且二手价格奇高。偶而间看到朋友用Ricoh TC-200M 1.5X拍得的结果,觉得除倍率低一点外品质相当高,找一个试用后相当满意,于是在低价时就买了一个,不过近几年来因为口碑不错,二手货的价格常高过它厂新品。

{imageTitle}

{imageTitle}

{imageTitle}

{imageTitle}

    目前,Nikon TC-E17ED 1.7X、Olympus B-300 1.7X与Ricoh TC-200M 1.5X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下面第二张照片是把Ricoh TC-200M 1.5X装在Mirai上的样子。另外,Olympus也有一个给AZ-4用的1.5X望远镜头,长相与TC-200M一模一样(见上面第三张照片),但是Olympus版却没有名称,只标上Teleconverter Lens X 1.5(见上面第四张照片)。不论是那一个,它都是好镜头,接在DC上可圈可点,或是用在70-300这类型的变焦镜头上做便宜增(焦)距镜也还能接受,是穷人的增距镜。
 
 
● 答案揭晓:老单反竞猜第四题(一)
 
    正确答案:Contax(小)D,或Contax (small)D
 
    照片中的相机用最正确的说法是Contax(小)D,或Contax (small)D,因为另一台类似的叫做Contax D、或Contax (big)D。下面是没有PS掉厂牌与商标的原照片:

{imageTitle}

{imageTitle}

    看到提示后的第一个、也是最自然的反应,就是Contax S,它是世界上第一台有「固定」五稜鏡的135格式单眼相镜。这段故事很长,如果有兴趣,请耐心看完,相信会更正一些网路上以讹传讹的错误资讯。
 
    话说从头。1930年代是135底片的起步时间,Contax、Exakta、Leica等都是传世的名牌,不过SLR在那个年代却不是主流,原因不外乎:(1)观景窗太暗,因为镜头光圈不够大;(2)没有快速归位反光镜,拍完后观景窗全黑;(3)反光镜的动作太吵,而且容易造成相机震动(用过RF机的朋友一定知道作者在说什么);(4)没有广角镜头,那个年代广角是RF机的专利;(5)机身太大,因为要容纳反光镜。
 
    不过当时相机业的龙头Zeiss Ikon并没有闲着。1937年左右,在Zeiss Ikon的设计发展部主管Hubert Nerwin的领导下开始研究使用 五稜鏡的相机,第一个做出来的模子是以Contax II为蓝本,只是在机身中加装了反光镜与对焦屏,不过在发展过程中却遇到了技术上的难题。Contax II的快门是纵行式,也就是说快门帘幕的间隙是上下移动,这表示卷快门帘幕的两个滚筒一个在五稜鏡后方、另一个在相机底部反光镜下方,这造成五稜鏡得前移,再加上较薄的Contax II机身,使设计上面临不少困难。这部相机有一个名称:Syntax。
 
    接着大战爆发,所有工业全都改成生产战略物资,Zeiss Ikon也不例外, 当然研发Syntax的工作也就停了下来,据Syntax工作人员的说法,他们只能在午餐与休息时间从事研究。根据Zeiss Ikon工作人员的回忆,在大战期间的确造出了几台可以使用的原型机,如果以原型机为准,这是史上第一部有固定五稜鏡的SLR,虽然正确时间无法确定,但大致上在二次大战结束之前,下面这张Zeiss Ikon在1941年申请法国专利的剖面图大致可以看出Syntax的模样。然而盟军在1945年2月13与14日轰炸Dresden时不但炸毁了Zeiss Ikon厂房、也炸死了几名工作人员,这些原型机与设计图也在大火中消失。

{imageTitle}

    1945年4月13日,美军巴顿军团改占Jena;5月8日德国投降,俄军进入Jena搬走Zeiss Ikon工厂的设备;6月24日美军把Carl Zeiss Jena的84位主要人员与Shott & Gen. Glassworks的41位员工迁出Jena到达在Württemberg的Hei denhelm;6月30日美军撤出Jena;7月1日俄军依雅尔达密约进入Jena。
 
    在西德,10月4日,Opton Optische Werke Oberkochen GmbH成立,成为Carl Zeiss Jena的子公司,并且在十月30日注册。在东德,10月21与22日,原Zeiss Jena的274位员工被遣送到俄国,帮助俄国建立光学工业。
 
    虽然俄军搬走了Zeiss Ikon的厂房设备,而且战后资源奇缺,在东德Dresden的Zeiss Ikon还是复工了,在众多计划中设计SLR这一项倒是保留下来,不过原来的主管Hubert Nerwin与大多数工程师到了西德,而且资料散失,很多地方与细节设计需要从头来过。计划的负责人换成Wilhelm Winzenburg博士,他在两位助手Walter Hennig与Rudolf Kuhnert协助之下开始设计Spiegel-Contax(反射式Contax、Reflex Contax)。
 
    在设计过程中,这一组人首先把纵行式快门换成横行式来换取五稜鏡后面的空间,并且采用42mm螺纹做装着镜头的标准,这就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M42(正确说法是M42x1,这里的1表示纹距(pitch)为1mm)。这是在1940年代中叶,我们把M42说成是Pentax螺纹是有点张冠李戴的,因为Asahiflex IIa要到1955年后才用M42。
 
    从1945年起的设计过程似乎颇为顺利,到了1946年9月就有了可以使用的原型机,不过原型机己经不存在而只剩下一张照片,这部(可能不止一部)原型机可能是生产出来向东德政府申请经费,以便完成细部设计并且开始生产用的。固然新闻与杂志对Reflex Contax都有所报导,但它正式面世的时间却延到1949年的莱比锡(Leipzig)春季展览会;不过在此之前,东德摄影杂志Foto-Spiegel在1948年11月号报导了Reflex Con tax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Stockholm)St. Erick展览中非正式展出过,但1949年做为Reflex Contax面世的日子却比较为人接受。在莱比锡春展中,这一台相机正式命名为Contax S,此地S代表Spiegelreflex(镜面反射,mirror reflex),但相机上只有Contax而没有S,只有在盒子上才印了Contax S的字样。
 
 
● 答案揭晓:老单反竞猜第四题(二)
 
    早期的Contax S有好几个版本,有两个太罕见,作者也从来没见过,它们的差异在三个地方:机顶五稜鏡蒙皮、快门速度旋钮、与自拍机制扳手。下面的第一张照片左上角是快门速度旋钮,第二张左上角是快门钮(按下去就拍照)、右下角是自拍机制扳手。

{imageTitle}

{imageTitle}

Contax S的五个版本如下:
1. 五稜鏡前方是黑蒙皮、刻有Zeiss Ikon与Contax字样,没有自拍机制扳手,快门速度钮是圆柱型;产量很少,作者从未见过(1949年)。
2. 与(1)相同,但五稜前方改成后来使用的银色,刻字为银底黑字;这是Contax S的A版(1950年)。
3. 与(2)相同,但自拍机制部份有银色突出小杆(以便加装自拍机制扳手),快门速度旋钮改成照片中的圆锥型;这是Contax S B版(1950年)。
4. 与(3)相同,但加上自拍机制扳手,与上面的照片相同;这是Contax S的C版(1951年)。
5. 可更换对焦屏机型;产量不多,作者从未见过。
 
    Contax S有许多问题,其中最为人诟病之一是快门很不可靠,因此东德Zeiss Ikon在1952年推出了一个改良版,除了比较可靠而且比较安静的全新快门之外,闪光灯的同步插座则从Contax S的脚架孔移到倒片旋钮附近(见下面的照片)。不过,一些后期Contax S的闪光灯同步插座也在同一个所在,所以混乱在所难免。

{imageTitle}

    此外,机顶在五稜鏡前方Zeiss Ikon公司名称下方加刻了一个小小的D字母(见下面照片 );有专家认为这代表Contax S的D版,因为东德Zeiss Ikon要让购买人知道这是一部有极大改良的新Contax S,也有专家认为这个D是暗示Dresden的第一个字母、Zeiss Ikon原厂所在地(因为东德Zeiss与西德Zeiss的商标官司到了1 952年左右似有东德败诉的迹象,至少西柏林法院判东德不能用Zeiss与Contax等商标)。这一型在Contax圈中一般叫做Contax (small) D、亦即Contax小D,但也有些地区把它叫做Contax S的D版(model D),本篇的机型就是这一型。从题目中的第二张照片可以看到闪光灯的同步插座在倒片旋钮附近,而有此配置方式的机型中最大可能就是Contax (small) D,虽然少数后期Contax S也如此。 

{imageTitle}

    Contax (small)D也许是最后一批有统一标示的Contax SLR,接下来的型号(虽然是同一部机身)就改用Contax D、Contax E与Contax F,以及其它为了避免触犯商标法的名称,譬如Pentacon、Consul、Hexagon,而公司名称也不复为Zeiss Ikon。下面照片中是1953年左右的Contax D,在Contax圈中一般叫做Contax (big) D、亦即Contax大D。请注意到公司名称是Zeiss Ikon VEB, 而且Contax中“a”的写法也与Contax小D的方式不同。如果您对各型Contax/Pentacon的细节有兴趣,不妨参考这个网站:http: //www.praktica-collector.de/ContaxPentacon.htm

{imageTitle}

    固然Contax S是第一台固定五稜鏡相机的地位没有多大争议,但领先的时间却相当有限。除了Contax S之外,还有其它人在不同地方同时发展有五稜鏡的SLR,其中最值得提出来的是意大利的Rectaflex。Rectaflex是意大利的律师与爱好摄影的Telemaco Corsi投资开发的,这部机器曾经在1947年米兰(意大利)展览会中展出,但它不是用五稜鏡而是用镜面反射的原理,而且观景窗中影像是左右颠倒的,这些缺点让Telemacro Corsi在1948年用五稜鏡重新设计Rectaflex。它正式生产的时间也是在1949年,但月份不详,不过应该与Contax S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另一部SLR是在匈牙利布达佩斯(Budapest)的Gamma-Werke公司设计的Duflex,时间是1948年,但这部相机仍然使用镜面反射原理而非五稜鏡。正因为Rectaflex与Duflex在最先出现眸都没有用五稜鏡,虽然比Contax S,但世界靠前的头衔仍然让了给Contax S。
<
 
● 答案揭晓:老单反竞猜第五题
 
    正确答案:Petri Flex 7
 
    照片中的机型叫做Petri Flex 7,下面是没有涂掉厂牌与商标的原照片:

{imageTitle}

{imageTitle}

    Petri Flex 7是由Petri Camera Company(Petri相机公司 )生产的,年份是1964到1967年。Petri Flex 7是少数几部外销与内销使用相同名称的日本相机,不过Petri Flex 7在当时的主要销售对象是美国军职以及民职人员,所以在日本本土比较少见,反而在美国经常出现。因为Petri Flex 7上市时间短暂,二手市场上也不多见,十多年前认为这是极为罕见的机型(特别是在日本),不过目前在eBay上还偶而出现,所以罕见的程度不如想象中严重。
 
    1960年代的专业SLR市场几乎可以说是Nikon F雄霸天下,在1960年代初期相机上附加测光表开始在日式机器上出现(Minolta SR-7似 乎是第一台),不过Zeiss Ikon的Contaflex系列领先日系机种相当远。以专业和高科技(特别是镜头)的程度而言,1950年代末与1960年代初这段时间的机型没有任何一者可以与Zeiss Ikon 的Contarex相比(包含在同年推出的Nikon F),不过Contarex贵得令人咋舌,于是便宜而且可靠但又不差的日系机型就在十年内取得市场的主导权。
 
    Petri Flex 7的设计理念是:生产一台可以与Nikon F相抗衡、而且又有CdS测光表与光圈及快门速度连动功能的专业相机,它在1963年六月发表、大约在1964年上市。Petri Flex 7是所有Petri机型中非常先进、也是最好的一台。 在设计时,工程师把CdS测光表装在五稜鏡前方,使测光表的视线与镜头的视线一致,这就是镜头上方的大圆圈。在此之前,只有Zeiss Ikon的Contarex采用这个方式,在此之后因为透过镜头(TTL)测光的技巧渐趋成熟,就再也没有厂家使用这个方式,所以Contarex与Petri Flex 7是仅有两部用此方式的相机。正因为机顶的大圈圈,英国人习惯把Contarex叫做Cyclops,美国人叫它做Bullseye,中文也许就说成独眼龙比较合适了。
 
    Petri这家公司原来不叫Petri,而是Kuribayashi Seisakusho(栗林)。1907年随着日本工业化的脚步,Yoji Kuribayashi(栗林制作所)在东京设厂生产摄影用配件(脚架等),在一次大战后1919年生产的第一部相机是中片幅的SLR,叫做Speed Reflex。二次大战后美军占领期间,公司改成Petri,据说是由Peter the First(俄国彼得大帝一世)的缩写,期望可以打开海外市场。在1962年时,公司再度改成Petri Camera Company。遗憾的是,因为Petri的市场主力太过集中在美军,越战快结束时因为美圃撤军而造成Petri市场流失,再加上产品设计竞争力不足等因素,Petri在1977宣告破产。之后,Petri的百来员工接管公司继续生产,但熬到1979年还是结束营业,于是有70岁的Petri从此走入历史。
 
    不过事件却还没有结束,因为Cosina在Petri宣告破产后买下了Petri的资产,所以在1978年或1979年之后挂着Petri牌子卖的相机很可能是真正的Petri产品。另外,Petri的欧州独家代理是在瑞士日内瓦们Finecamera公司,该公司也希望在欧州继续出售Petri产品,于是Cosina与日本若干厂家合作继续提供挂了Petri名字的器材。但是Finecamera在1979年末自身也陷入财务困难而宣告破产,这使Cosina与瑞士银行也陷入困境,目为他们得在没有欧州经销商下消化大量的Petri库存。因为瑞士银行持有Finecamera的产权与Petri的商标,所以要求Cosina继续生产Petri产品,最终瑞士银行把Petri的商标卖了给Cosina。所以,真正的Petri产品止于1978年左右,后来的产品是它厂挂了Petri商标,到了1980年代初期因为无法应付自动对焦的潮流而退出相机市场。
 
 
● 答案揭晓:老单反竞猜第六题(一)
 
    正确答案:Miroflex B
 
    照片中的相机是Miroflex B,下面是没有涂掉厂牌与商标的原照片:

{imageTitle}

{imageTitle}

{imageTitle}

    这部相机原来是荷兰人Brandsma(一说是August Nagel博士, 待考)设计、在一次大战前卖了给Nettel Camera Werke, 由Nettel在大战前夕生产上市,但因为大战爆发很快就停止生产。 1919年Contessa与Nettel两家相机厂合并, 在1925年左右又开始生产这一机型, 叫做Contessa-Nettel Miroflex。
 
    这部相机原来是荷兰人Brandsma(另一说法是August Nagel博士,待考证)设计,在一次大战前卖了给Nettel Camera Werke,由Nettel在大战前夕生产上市,但因为大战爆发很快就停止生产。1919年Contessa与Nettel两家相机厂合并,在1925年左右又开始生产这一机型,叫做Contessa-Nettel Miroflex。
 
    一次大战后德国通货膨胀太严重,直到了1923年底才大致稳定,于是工业界(钢铁、 化学等等)吹起合并风,相机工业也不例外。在1926年Zeiss控股(所有Zeiss企业的龙头)说服了当时德国四大相机厂合并成一家,成立了Zeiss Ikon。这四大分别是:Contessa-Nettel(在1919年时Contessa与Nettel合并)、Ernemann、Goerz与Ica。这四大并不包含知名的Ihagee(1912年成立、 生产Exakta)与Leica,因为在Zeiss眼中这两家可能太小而不在眼内,虽然他们日后在135机型大放异彩。另外,Zeiss的Jena部门也不在其内,事实上Zeiss Jena与Zeiss Ikon是两个不同单位。正因为Contessa-Nettel并入Zeiss Ikon,原来Contessa-Nettel的设计就顺理成章地挂上Zeiss Ikon的商标 发售,这就是上面第二张照片的黑盖子上打了Zeiss Ikon、前方面板上有Miroflex字样的原因。下面是把该部份放大的照片。

{imageTitle}

    请注意的是,SLR(Single Lens Reflex)起源很早。早在1861年,英国Photographic Notes杂志的编辑Thomas Sutton就申请了SLR的专利。在那个时候,SLR指的是在镜头后面加一面反光镜,把从镜头来的影像反射到一片毛玻璃上对焦,当然毛玻璃上的影像上下是正确、但左右是颠倒的。在按下快门后反光镜上弹让出光路,再打开快门曝光,因为对焦与拍摄是在同一条光路上,所以看到什么就拍到什么。这就是SLR的观念!
 
    但是这个观念却出现得早了些,一直到1880年代干片摄影出现之后才能把SLR派上用场(湿片摄影太累赘了)。目前似乎很难认定谁生产了第一台SLR,不过在1884生产的美国相机Monocular Duplex应该是最早的一批, 此后美、英、德、法的产品相继出现,所以SLR的源头是在1880年代末。这个时代的SLR差不多就是个盒子,盒子前方有个带了蛇腹(对焦用)的镜头,盒子后方有可以装底片的片匣(前方有快门帘幕),盒子上方是片毛玻璃周围罩上可以折叠的遮光罩(见上面第二张照片),盒子里头在镜头与底片之间就是一片反光镜片。很明显地,这样的SLR不很好用,特别是要求拍摄速度与追踪时更是如此。
 
    所以,新闻记者用的是新闻相机(press camera),见上面第三张照片。 新闻相机也有个蛇腹方便对焦,但对焦多半是靠先设定距离再微调完成(如果有此需要);许多新闻相机后方都有毛玻璃方便微调对焦(不过看到的影像是上下颠倒、左右互换的),对焦完后再放入底片拍摄。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能不会用后面的毛玻璃对焦(因为太慢了),设定距离就很够用。为了帮助取景构图,新闻相机前方通常有个构图框,后方有个取景框,从取景框向前看正好看到构图框时就是镜头拍得到的影像。
 
● 答案揭晓:老单反竞猜第六题(二)
 
    Miroflex的设计巧妙之处,就是把SLR与新闻相机合而为一。Miroflex合起来时是一个扁的盒子(见最前面的第一张照片),把前方面板拉出来就是一部新闻相机的样子(见最前面的第三张照片)。拉出来后盒子内的蛇腹也一起延伸,从而露出在机顶的盖子(见下面照片),这个盖子下方是遮光罩,遮光罩下层是SLR对焦用的毛玻璃,它的下方是(贴在毛玻璃下头的)反光镜片,这就是新闻相机的状态。如果要当成SLR使用,就先得打开机盖把遮光罩拉出来,再把反光镜扳到45度位置,对焦按快门拍摄。要收拾相机时,把机盖向下推再收回蛇腹,在此同时毛玻璃与反光镜也会一并被折到盒子内。 这是不是个很巧妙的设计呢?

{imageTitle}

    古老的SLR绝大多数都是靠延伸或收缩蛇腹的长度对焦,不过Miroflex的蛇腹长度是固定的,对焦(不论是新闻式或SLR)是用镜头边上的扳手(见下面的照片),对焦时镜筒会伸缩。

{imageTitle}

{imageTitle}

    前面提过Zeiss Ikon的Miroflex有两型,A型与B型。A型的生产年份是1929年到1936年,它的片幅是9×6.5公分,镜头通常是Tessar 145mm f/2.7、Tessar 135mm f/3.5、Tessar 120mm f/4.5或Bio-Tessar 135mm f/2.8。B型的生产年份早两年,是1927到1936,片幅为12x9公分(比A型的大),早期产品可能会挂Contessa-Nettel厂牌。据称1927到1928年份Miroflex B的前方面板是黑色木制,而且可以上下左右移动(亦即今天的shift镜),不过原作者从来没有看过这一型的相机或照片。从1929年起的Miroflex B的前方面板改成皮制、只能左右移,下面照片显示镜头移到一边的样子,请与最前面第一张照片做个比较。Miroflex B的镜头有Tessar 150mm f/2.7、f/3.5与f/4.5,以及Bio-Tessar 165mm f/2.8四种,本篇照片中的机型是Tessar 150mm f/4.5。
 
● 上半部分结束,请期待下半部分的精彩内容
 
    六款老相机,作者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光是其中的功夫就够我们敬佩了。每一款相机从产品的诞生、发展,延伸到品牌历史,进而描述了整个相机的变革过程,整体性非常强,虽然看起来繁复,但却非常系统。面对这些文字,我感觉再多描述什么都是多余的,不如大家一起感受这份历史的沉淀吧。
3人已赞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