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凋谢的花儿:退市笔记本品牌一览
这种现象在一个产业高速发展的阶段尤为明显,以笔记本电脑为例,从2002年至今,短短五年时间内,主流笔记本的价格从12000元降到了6000元,而笔记本市场中的品牌也从当初的“屈指可数”发展到了“百花齐放”,笔记本电脑的准入门槛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低,终于酿出一场混战来。
如今,战争的结果已经基本定型,各家的座次也基本排定。我们对胜者关注的已经太多,所以,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那些已经离去甚至消逝了的品牌吧——
● 华禹邦甲: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上市时间:2003年10月
退市时间:2004年10月
退市类形:人间蒸发
曾用卖点:自主研发、韩国设计团队、金属战车、蓝快保修
回头看来,华禹邦甲几乎是凭空出现在媒体面前,又通过媒体凭空出现在大众面前。
2003年中,长春华禹光谷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信息,称自己携巨资进军笔记本电脑市场,命名为华禹邦甲。在2003年10月15日于北京举办的发布会上,华禹邦甲称其产品是“是国内首款自主设计、研发、生产的笔记本电脑。它一改长期以来国产笔记本单一的代工模式,引领国际笔记本电脑步入一个新纪元。邦甲系列产品全部采用镁合金外壳设计,它的问世,结束了笔记本电脑塑胶一统天下的局面,这在全球尚属首家”。
正是这种豪情万丈的民族情感,不但让老百姓闻之动心,媒体、渠道也对它寄予了非常大的支持和希望;同时,华禹邦甲总经理是翰林汇董事长周军,而翰林汇则是ThinkPad及惠普的国内总代理之一,拥有完善的渠道体系。因此华禹邦甲得以迅速完成铺货。
2004年5月,华禹邦甲发布了“第二代金属笔记本电脑”,看上去一切发展正常;然而几乎就在同时,华禹光谷因高达1亿元以上的亏损被大股东兰宝集团转让,华禹邦甲的资金供应随之出现问题,迅速进入瘫痪状态。紧接着,媒体开始曝出华禹邦甲的种种问题:从2004年2月开始,华禹邦甲就停止向经销商供货;自3月开始,华禹邦甲开始不发放员工工资;6月底,公司开始遣散员工;9月,原华禹邦甲服务商蓝色快车公布中止合作,华禹邦甲笔记本一夜之间失去保修……
就这样,如同出现时一样,华禹邦甲又凭空从人们眼前消失。
● 顶星:没有个性的家伙
上市时间:2004年5月
退市时间:2005年
退市类型:转型做ODM
曾用卖点:自主研发
“DELL我不敢说,但是20年之后,我们在笔记本上一定打败IBM、TOSHIBA”,这是顶星刚刚进入市场时立下的豪言壮语,只可惜还没有到达20年,它就匆匆离去,放弃了自有品牌笔记本市场。
巧合的是,顶星选择了和华禹邦甲一样“自主研发”的道路,而最终的失败也与此不无干系。
笔记本的成功大致有两条途径,一是品牌,二是价格,顶星自主研发的特性决定了价格优势不明显,而在品牌方面,我们也没有看到顶星笔记本有何过人之处。
顶星的退出带着很多无奈,因为在一年时间里,他的确推出了几款产品,而且也在媒体做了不少广告,其中还借华硕炒作过一次(顶星轻驰W850与华硕S5系列如出一辙),但是始终乏人问津。多般努力,顶星最终也实现像华硕和三星一样的成功——前者同样依靠板卡起家,二者则是品牌运作高手,当初进入市场时许下的诺言自然也就随风而去了。
● 优派:传闻将东山再起
上市时间:2004年3月
退市时间:2005年1月
退市类型:悄然隐退
曾用卖点:宽屏、平板电脑
优派在显示器市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是在没有工厂的前提下实现的。也许正因为如此,优派也选择了相同的代工模式,并且选择了高端路线。然而笔记本电脑和显示器毕竟是两种东西,而且2004年时也远不及如今这般普及,所以造就了看的多买的少的局面。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日前从台湾传出消息,优派很有可能会重返笔记本市场。8月15日,我们联系了优派北京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目前“没有听说这事”。自2005年初优派退出笔记本市场以来,其官方网站的相关资料始终没有删除。
和其他已经退市的笔记本品牌相比,优派的强势在于品牌拉力,但是一线大厂亦已进入肉搏阶段的今天,它还有多少胜算实在不好预料。
● 京东方:资金缺口的牺牲品
上市时间:2000年
退市时间:2004年4月
退市类型:被迫放弃
曾用卖点:高性价比、国产品牌五强
京东方(BOE)曾是中国内地最大、全球排名第9的TFT-LCD制造商,也是内地唯一一家拥有LCD核心技术的厂商,而LCD在笔记本的成本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京东方的高性价比之路走得比较顺利,曾经进入国产笔记本品牌TOP5。
然而也正是因为它的重心放在LCD领域,先后实行收购韩国现代TFT-LCD业务、兴建国内最大显示生产基地、控股冠捷科技等一系列举措,使公司的总债务一举攀升到64.8%,最终导致资金缺口出现。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开拓需要非常巨大的资金,由于渠道得不到支持,对京东方的推荐力度也随之下降,几番恶性循环之下,京东方不得不于2004年4月黯然退出市场。
相对于其他几家退出市场的品牌相比,京东方存活时的市场表现还比较好的,因此它的退出,多多少少让人觉得有些可惜。
● 大亚东海:媒体痛恨的跑路者
上市时间:2003年9月
退市时间:2004年8月
退市类型:人间蒸发
曾用卖点:英特尔合作伙伴
虽然“蒸发”后拖欠媒体广告费的IT厂商不在少数,但是大亚东海却是因此事而出名。
大亚东海的东家——大亚集团和长江集团都实力雄厚,而且大亚东海成立后还曾经一度成为国内知名一家由INTEL指定的“专业笔记本电脑BTO生产制造企业”,这或多或少为它聚集起了一些光环。
大亚东海的生长过程和华禹邦甲很像,都是以一个前景十分美好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大海东海当时有很多“优势”,比如它是唯一一家上海的笔记本企业,因此在研发、配套、成本控制及物流支持等方面得到较好的控制,因此它走性价比路线也被很多人看好。不过在人们摸清他的底细之前,就已经抽身撤退了。
它的离去具有两个正面效果:一是媒体对新生品牌警惕了很多,不再盲目进行吹捧;二是用户对新生品牌的接受度更低,这使类似情形出现的概率大大降低。
● 夏新:输在贪功冒进上
上市时间:2003年6月
退市时间:2007年初
退市类型:转向ODM
曾用卖点:自主研发
作为家电厂商,夏新和海尔、TCL等一起进入笔记本电脑市场,但是几年光景下来,几家的处境并不相同:海尔和TCL虽然依然处在二线,但是市场动作一直不断,夏新则在2007年初宣布放弃自有品牌笔记本转投ODM。
与前面提到的某些品牌相似,夏新也提出了“自主研发”,但是其出发点并不相同:夏新认为由于国产笔记本品牌的订单量小,得不到代工厂商的大力支持,更不用说形成自己的整体风格,因此夏新想凭借自己的研发、制造优势以及在手机上的经验,来制造出有自己风格的笔记本电脑。这个想法有其道理,但是现在回头来看,国内的笔记本厂商至今仍未摆脱同质化现象,所以夏新的意识略微超前了一些。
2006年6月,夏新董事长李晓忠还对媒体放言,在未来的2到3年内,夏新将成为国内市场的领导品牌。不到一年,夏新就自己粉碎了这个目标。
相对而言,夏新在资金、品牌积累、渠道等方面的资源都没有问题,最终仍然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这其中的学问,也许可以为后来者提供很多参考价值,至少能呼吁他们要冷静一些,只有先遵守规则,才能成为制定规则者。
● 伦飞:12年功绩终归尘埃
上市时间:1993年
退市时间:2005年
退市类型:转向OEM业务
曾用卖点:一线品牌、历史悠久
伦飞,1984年成立于台湾省,于1993年进入大陆市场,并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其成绩在当时足以列入国内一线。
它的败退完全决定于一念间。1999年,伦飞宣布彻底放弃总代制度,全面展开扁平进程,并在随后的一年中在全国设立21家分公司,并通过它们来管理超过600家分销商。扁平的本意在于控制资源,不料由于伦飞总部的控制不力,各地的分公司开始串货、杀价,价格体系完全崩溃。
2003年,业绩下滑的伦飞将渠道体系改为区域总代制;2004年,又恢复到最初采用的全国总代制;2005年,伦飞再度改回区域总代制。
无论伦飞如何调整,都未能挽回颓势,而且就在伦飞不断改变渠道体系的过程中,其他笔记本厂商已经开始达到追上、超越伦飞,从品牌、渠道到用户认可,伦飞已经慢了不止一点半点。2005年底,伦飞正式宣布解散北京公司,退回台湾省转向OEM业务。
● 后话:照顾大利,方能得小利
2006年时我们曾经进行过统计,国内市场上的笔记本品牌已经超过70家,而且其中不乏在当地市场经销得不错的地方品牌,在此之前,除了上面提到的几家之外,还有许多浅尝辄止的品牌,甚至没来得及在大家面前秀一把就已经退出了舞台。此外,诸如NEC等日系品牌在耕耘多年以后,也因为“水土不服”而最终选择了退出。
对于各路品牌的进进出出我们早已习以为常,这个过程中真正受影响的其实还是消费者,每一个品牌的离去(无论是长久还是暂时),都会使它的用户的售后服务得不到保证,如前面所说,这使人们更不乐意接受新品牌,长远来看并不利于整个市场的成长,因为市场只有在不断的换血中才能真正的发展。当然,即使如此也不能让所有人失去信心,前不久我们仍然听到有一些原本以其他产品为主营业务的品牌,因为核心业务的成长缓慢而准备进入笔记本市场的消息。
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唯有希望,这些新品牌能够活得更健康、走得更稳妥,只有照顾到了大众的利,才会得到属于自己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