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视NC的力量 索尼单反α700详尽评测
一个家族的幸运数字:7
自索尼从富有传奇色彩的柯尼卡美能达手中接过备受关注的单反相机业务之后,原本美能达单反家族三大商标中的:Maxxium(针对美洲地区)和Dynax(针对欧洲和东南亚等地)都成为了历史,就只剩了一个α(原针对日本本土和中国大陆销售)被继续发扬光大,而随着蔡司镜头的加入和大量美能达镜头未能得到复产,一种“索尼去美能达化”的声音在那些因为忠诚于“Minolta”这个富有魅力的名字而继续支持索尼α单反的人们中间流传开来,正因为这种原因,当那两个广为人知的模型在世界各地的影友面前亮相时,不少网友认为,也许索尼会先从命名方式开刀,追随α100的命名方式,于是α10,α1这样的名称猜测满天飞。
所以当α700出现时光命名就让人大吃一惊,对于索尼这样一个新兴的单反品牌,它和其他从家电业进入单反领域的品牌有一个巨大的不同,它没有借鸡生蛋,而是全盘的接收了一个具有辉煌历史却又广受争议的传统相机品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任何认为索尼在单反行业缺乏底蕴没有基础的说法,都变得十分苍白,而在此之前,美能达在单反领域取得伟大成就的相机型号都与数字“7”有关。有人说,这是这个产品家族的幸运数字:从已经很遥远的SR-7,到XE-7,XD-7,XG7,X-7,X700,Dynax7000,7000i,7xi,700si,α7,α70,α7D,整整12代以数字7为型号的单反机型中,除了SR-7年代久远被人淡忘,X-7/XG7和α70默默无闻,α7D毁誉参半以外,每一台机器在当时都是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响当当的,能够开启一个时代的单反相机……
参测得部分镜头合影,涵盖了大量α卡口的新老镜头
因此,当身在索尼的α单反系统,时隔3年,再次启用7这个数字作为型号时,人们在问,它是否配得上这个称号呢?在柯美时代因为种种原因已经被折磨得千疮百孔的α单反家族能否在索尼手中仅用两代机型就恢复昔日全球占有率第二的光辉时代呢?这是α700需要面对和回答的问题。
和佳能EOS40D的部分参数对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在此之前本站对于α700的方方面面都进行过比较详细的报道,因此此次评测对其技术上的各项优势性能不会再加鏖述。只从外观细洁,低反差下的11个AF点的对焦性能,以及各种感光度条件的成像质量,和与各种美能达A型AF卡口/索尼A型AF卡口原厂或副厂镜头的兼容情况,在本文中,您可以看到α700和蔡司ZA16-80/3.5-4.5,索尼SAL 24-105,美能达/索尼新老两代百微镜头,美能达著名的AF200/F2.8 APO G型镜头,以及稀有的美能达AF135/F2.8镜头等一系列α卡口优秀镜头配合拍摄的大量精彩样片,下面就让我们随本文一起进入对α700的体验之旅。
漂亮or丑?细看α700机身
对于α700的外观,在发布会次日的公众展示日上,有两种激烈争论的观点,有人认为α700恢复了昔日美能达高大的额头和宽阔的手柄以及厚实的左右肩,以及适当加入的圆滑线条,是家族中难得的漂亮机身。
不过也有人认为,α700的左右两边机身比例不协调,左肩光秃秃的,高大的额头也显得很呆板,看起来有点丑。
宽大的设计非常合理左侧手柄部分使α700的握持手感在同类中可能是最好的,特别是此次左侧机身下部采用优化的弧面设计,大大减轻了对手掌的压力,适合长时间握持
对于多数男性的手型来说,该机其实很容易握持,只
是对于手型确实很小的人来说,手柄才显得过于宽大
左图:上为和RC-1000系列美能达快门线兼容的快门线接口 下为电源接口
右图:上为HDMI口用于相机向高清电视输出 下为数据传输MiniUSB接口
左图中手把上的金属条就是眼启动AF的热敏传感器,右图为双卡插槽
左图:α特有的闪灯热靴,目的为抓闪灯提起机身时热靴能更好承受机身重量不会变形
右图:-3~+1的屈光度调整拨轮,类似A7D,该机的眼点达25mm,属同档中的高水平
但是不管是什么观点,大家都承认索尼在外观上的改变是有针对性的,厚实宽大的手柄和高大的额头都有其各自的实用意义。从另一个角度讲,从美能达到索尼,历代α单反都在勇敢的追求在外观和手感上超越上一代相机,从不因为某一时期的成功而在外壳设计上停止不前,这与尼康和佳能千篇一律缺乏灵感的外观设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有人认为外观的改变会影响使用者的习惯,但笔者以为,在不同的时期工艺水平,设计思路都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在外观设计方面,如果总是一成不变,早晚有遇到瓶颈的时候。
700的卡口部分细节
下面请大家继续来看α的卡口细节
用于和镜头进行通信的8个金色触点(实际上常用的只有5个,那些5触点的美能达镜头也可以正常使用),除了SSM和Xi系列镜头外,索尼的机身不会向镜头供电驱动电动机,只用来传输数据,因此开机拆卸这些镜头要比NC安全很多-尽管这种方式不值得推崇
左:注意,透过卡口环还是能看到一些排线;右:反光镜箱里发出了据称是相机史上最好听的快门声之一,不过这样看起来看不出多少门道
左:快门打开,看到的Exmor CMOS;右:注意反光镜箱上方的对焦屏
左:传输α700机身强大驱动力的AF耦合杆,通过它驱动没有SSM马达镜头自动对焦
右:上方的蓝框中是镜头拆卸按钮,下方蓝框则是AF对焦模式选择的旋钮
α700的镜头卡口继续使用美能达遗留下来的,家族特有的掺油烧结轴化不锈钢卡口,硬度大磨损很少,接触面十分光滑,相对同类产品安装镜头的手感更顺畅,且由于电路设计较合理,美能达和索尼单反在开机状态下换镜头也鲜有问题出现。这些优点都需要长期使用才会发现。
当然有一处柯美时代遗留下的“问题”索尼没有作出调整,合并成柯美前,美能达相机的对焦耦合驱动杆(上左图)在镜头卸下后会自动收缩到卡口接圈内保护起来,但合并后的柯美取消了这个优秀设计,而此前只有尼康等单反的AF驱动杆才会像图中这样依然笨拙的暴露在外。希望索尼的下一代单反能恢复这个聪明的设计
注意,机身电池舱内场景,可以清晰看到为VG-C70AM的L型探出部准备
的触点,这个设计意味着装手柄时必须卸下机内电池
透过α700的光学取景器,你可以看到对焦屏上的11个可选对焦点位置
另外,注意取景器靠近上下两边的四条平行短线
他们是用来提示16:9打下拍摄图片时的取景范围
电池舱内,为VG-C70AM手柄准备的触点,不得不说,虽然这个手柄功能可能是个大厂牌中最强大的之一,但仍采用插入电池舱的手法装原厂电池盒/手柄,就显得思路比较陈旧,一来需要拆装机内电池,影响安装手柄的效率,二来也增大了手柄的体积并使手柄成L型,不利于行进状态时的携带。
和α7D的外观对照图比较
既然说到了α700,就不能不说说α单反进入数码时代的开端:α7D,作为α家族在此之前唯一实用化的准专业机型,却因为柯美的成本压缩策略,自缚手脚,AF系统赢弱不堪。但是从整体的机身设计角度讲,这台相机在当时是先进的,即使拿到今天,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这里我们不妨把这祖孙两代机型放在一起,看看有哪些异同:
α7D的操作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密布的按键,让不少第一次看到这台相机的人感到无从下手,但事实上,该机正是由于多数操作是由独立的按键呼出,因此对于熟练的使用者——特别是以前用过美能达α7的用户可以很快适应。但对于新手来说,一大堆按键会让他晕头转向。α7D在发烧友眼中是操作性优良的典范设计,而在新手眼中是台需要学习的相机。
α700则不同,金属质地的右肩上盖,零零散散摆着4个按钮,看起来简洁明了——除了这个档次必备的前后双拨轮、DMF按钮(和浏览时放大按钮集成在一起)和继承7D的测光方式调整拨轮外没有过多直接呼出按键,而且由于没有那些活头活脑的转盘,因此所有的按键接触起来都给人感觉比较结实。至于操作上,Fn键+导航遥杆就能控制绝大部分参数的“鼠标式”操作设计简直是新手的福音,700可能是中档单反相机中唯一几乎不需要菜鸟级选手研究说明书的机型。下面我们就通过视频的方式为你演示其简单的操作:
视频演示α700的全新操作方式
此次α700在操作方式上有所突破,新的“Fn键”配合快速导航摇杆,直接控制相机屏幕界面的功能区块,对参数进行设置的方法,无疑在单反界的操作方式改进上,是一项突破。
上面是对于新操作方式的演示,下面的视频中除了对快捷键操作的演示外,还展示了每个快捷界面下的具体选项。
测试人员正在使用遥控器操作α700相机,索尼随机附赠遥控器的做法还是值得称道的,这种遥控器除了不带B门锁止装置,其他功能非常完备,是在工作室操作相机的好工具。
笔者以为,对于高度电子化、自动化的数码单反来说,这种操作方式革新的意义,可以与美能达α7000和佳能EOS50相机在操作设计上的历史意义相媲美,这样一来,即使是α700这样功能繁多的准专业单反也可以大大缩短从学习到熟练操作的时间了。对于急于让单反相机彻底大众化的日本厂商来说,这种操作方式非常值得推广。
迎面高速驶来地铁 连续AF能力
即使是强大的IR也只能测试连续对焦时的时滞,对于AF相机来说,第三方机构想通过数据进行AF性能的测试是很容易冤枉人的,因此我们还是来看看α700在连续对焦模式下高速连拍动体的能力。
画面最后面的那颗不起眼的老镜头,就是此次参加测试的美能达AF100-200镜头,此前在索尼的各种单反机身上,这颗镜头已经表现出较好的兼容性
拿掉遮光罩后的这支长焦廉价头,虽是恒定光圈 ,但这类头的机械结构对于多数机身来说是噩梦,佳能USM马达在外对焦镜头上的表现(如18-55 USM)同样不佳。
由于α700公认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其高性能的机身驱动对焦能力,在此之前我们也认为α700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AF系统的监测能力(没有装备太多十字形传感器),传感器的工作范围也只在EV0-19,指标上甚至比α7D都稍逊一筹,但其实际表现出的强大却让人大吃一惊(在公众日和此前我们的“店铺现场体验”中已经评论过了),即使是NC的旗舰级在中央点合焦能力上比之也不占优势。可见其自动对焦系统的效率是很高的,公开的数据也十分保守务实。
但是为了尽可能的折磨这台承载着M家老粉丝太多期望的新机……
为了尽可能考察清楚其机身AF驱动能力和制动力,以及使用外对焦镜头时对AF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没有选择诸如AF70-200 G(D)SSM这类终极武器来测试该机。甚至也没有使用蔡司的ZA16-80这类内对焦(IF)镜头来进行这项测试。我们选择的是一只二手价格只有800块钱的1986年设计生产的第一代美能达AF镜头:AF100-200/F4.5镜头,该镜头结构简单,AF算法也十分落后,外对焦设计,AF行程也比较长,外观更是丑陋至极,即使是尼康强大的D2Xs或者是最新的D3恐怕也没有把握让自家早年机身驱动的AF70-210/4.5-5.6驱动到足以拍摄高速动体的水平。更何况美能达的AF100-200可能是现存最原始的自动对焦镜头,废话不多说,看看实际表现吧:
左:四号图;右:五号图,第5号图的EXIF时间14时42分40秒
注意左侧EXIF文件的倒数第三行的Lens 焦距和光圈数据,这确系100-200/4.5拍摄
5号图使用SONY附赠的IDC时显示的EXIF文件
能看到镜头型号(同上)看不到读秒
5号图在ASD See中的EXIF文件,注意第8行的时间显示14时42分40秒,1s钟恰巧完成了5张JPEG,图中ACDsee处于原始尺寸下浏览
α700在正常光线条件下,自动对焦时的整体表现 :
α7D,5D时代的机身驱动对焦马达模组,相比以前美能达单反是一种退步,如今索尼α700重新缩短了差距,并充分体现了机身驱动的优势
从使用中表现来看,即使驱动1986年生产的AF100-200/4.5这种外对焦结构的古董级普及长焦镜头,其对焦速度也绝对可以满足多数影友的需要。虽然现场没有条件和尼康,佳能使用SWM或USM马达的平价长焦镜头如55-200VR比拼,但凭以往的印象,至少表现应该在同一水平上。700的对焦系统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其制动非常果断干脆,不管镜头的对焦行程长短,多数时候是干净利索的合焦,这点即使是尼康D80和佳能30D这一档次的机型在配合中档AF-S/USM镜头时也不过如此,α700以机身驱动达到相同的水平甚至更好一点,实在值得钦佩。
AF性能:白墙、微距都不怕
上文α700只是驱动老掉牙的破100-200热了热身,连续对焦对它来说不是难事,不少朋友反映即使是70-210/F4,100-300/F4.5-5.6这些更出名的“拉风箱”专业户,在700面前也是服服帖帖。
上图是自第五代α单反开始使用的对焦传感器分布,在诞生
之初被认为是最合理的AF点布局,直到α700才被正式弃用
附:画面中的11个自动对焦点,通过机身背面的摇杆进行快速切换选择 遗憾的是画面下方的绿色显示面板中没有“对焦区域选择”的提示图标(α5以前的美能达相机都有这样的提示图标,显示在取景器内显示面板的左侧)。
α700的11点对焦系统,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疑问,除了中央对焦点能对“白墙”合焦这样超级能力以外,更多的是怀疑的声音,有人质疑其除了那个强大的中央“双十字”以外的10个线性对焦点合焦能力很差,是落后的设计。到底α700的合焦能力到底如何?要知道昔日的美能达单反(不包括柯尼卡美能达时期的产品)虽然对焦速度曾一度落后于超声波马达驱动时的尼康或佳能同类产品,但其自动对焦系统在“恶劣”条件下合焦的能力却是最强的,这也是美能达敢于制造AF500mm自动对焦折返镜头这种疯狂产品的资本所在。
α700的“双十字型”中央对焦点实际上由5条线性传感器组成,
比α7的双十字传感器多了一条线形传感器,外观也不再是米字形
论坛中盛传α700能轻易对白墙合焦,也就说起真正的绝招是暗部对焦和对低反差表面的对焦,另外新的AF系统的对焦精度也令人感兴趣。为了测试这些内容,我们找来一只素来以自动对焦困难著称的索尼生产的100mm/F2.8Macro微距镜头,希望能看到令人惊讶的表现。
附注:以下图片中,橙色区域大致是当时选中的“对焦点”的位置,并且无论是线性还是中央点都实现了合焦。蓝色框区域为参考点,主要用比较合焦区域的清晰度。
图中橙色框内为合焦位置,蓝色区域为大致在同一焦平面上的参考
区域,各位读者可以点击对比原图中这些区域间的清晰度差异
在反差很小的CPU银色顶盖上,使用百微镜头,选中一个细小的对焦点,进行精确的自动对焦显然对于任何数码单反相机来说都是极端困难的,当然此前为测试某知名品牌的单反的对焦能力,我们曾在这块Intel CPU的表面用锐器刻出“PCPOP”的字样,以便让测试看起来不像是刁难,不过尽管如此,α700依然是我们见过的第一款能够在不借助任何帮助的情况下,使用机身马达驱动一只放大倍率1:1的自动对焦微距镜头完成微距拍摄对焦的数码单反机身(此前光临本站的K100D Super,D80甚至1D MarkIII等相机的AF系统均无法很好的完成这一项)。更重要的是,这个对焦过程也十分短。
最后一张照片和第一章照片类似,只是距离“P”字母的刻痕更近,应该说α700得中央对焦点虽然有五条传感器,但在自动对焦时,其指示的合焦区域大小还是比较准确的,很适合在微距摄影时使用。α700配合机身驱动的索尼AF100mm微距镜头,在对焦及拍摄方面和此前使用富士S5 pro+尼康AF-S 105/2.8VR防抖微距镜头配合超声波马达的表现相比,还是有明显优势的。
高ISO降噪,性能是否如传说中好
对焦问题和高ISO噪点问题是数码时代伴随α家族的两大历史问题——这其中充满了偏见和误解,在α7D时代,高ISO是柯美值得骄傲的地方,曝光正确的情况下,α7D的ISO1600几乎是可用感光度,而ISO800的感光度更是不在话下——但很快就有人提出质疑:α7D是在用损失画面细节换取高感的洁净画面——的确,在2004年,即使是佳能的同类产品其高感噪点表现也不过和α7D持平甚至稍稍不如,而尼康的D70S之类在ISO640时就已经不堪重负了。作为柯美的第一台数码单反,α7D在当时的表现的确让评论界很不适应。
α700公众展示日上用α7D拍摄的照片,ISO800,场景是
α700正在向索尼BRAVIA电视输出自己的HDMI信号
α100的中高ISO噪点则成了秃子头上的虱子,早在最初的一些所谓权威评测之后就被评论界死死抓住,誓要打翻在地,不过当α100行将进入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时,美能达用户中大名鼎鼎的Oliver姜先生曾经在一次半公开的α用户活动上称“ISO噪点问题是强加在头上的罪名”认为这是对α100成像特点的巨大误解……
成都网友使用α100在ISO400下拍摄的照片,不少
人认为这个感光度接近α100能保证画质的上限
附:以下图片系从100%尺寸的原图上截取拼组而成,所有照片拍摄时高感降噪都开到“弱”档(默认设置无法关闭)点击见大图:
现在α700让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不过Emor CMOS的使用又招来了这个话题的争议,当然此次,似乎人们在一开始就认为使用CMOS的α一定有着较好的高ISO表现(使用CMOS高感就一定会好?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否需要感谢某品牌在若干年中不遗余力地误导呢?)。
α700整档感光度对比图从左至右:ISO100/200/400/800/1600/3200/6400
α700感光度1/3档对比图从左至右:ISO160/320/640/1250/2500/5000/6400
附:以下照片打开高感降噪功能,意在对比不同降噪条件下的噪点水平,全部系从原图截取:
α700的噪点表现又如何呢?我们在静物棚中以这种枯燥的方式进行了试验,从照片来看,ISO1600是基本可用的感光度,ISO3200以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而ISO800及以下的表现比较理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该机虽然噪点抑制能力不错,但中等感光度以上便开始出现较重的颗粒感,使画面显得比较粗糙——以往在另一品牌使用CMOS芯片的高端机型上也曾遇到过类似现象,令人疑惑。不过话说回来,静物棚和评测室里不是逞英雄的地方,我们还是在下文中一起来看该机在户外实际拍摄中的表现吧。
自动白平衡表现改进了多少?
关于自动白平衡时色调偏暖的问题,也是α家族在数码时代的受到质疑的地方。在胶片时代,色温问题的解决掌握在冲扩店手中,普通用户不必面对这种问题。
本页图片使用随机送侧的ZA16-80镜头拍摄,既上图中MM手中的镜头
只有那些拍摄反转片的用户才会非常在意对色温的处理,而那时,色温不仅跟被摄环境的色温有关,还和相机的快门开启的时长以及胶片本身的特性,曝光量的控制(对于喜欢用正片增感的人来说,色温的问题会更为复杂),因此这些人在过去已经积累了面对色温问题的丰富经验。当数码时代到来之后,如何看待单反自动白平衡的表现问题,其实反映了摄影者在以往处理色温问题的经验和习惯。
对于狗仔队和突发事件前沿的摄影记者来说,快速处理现场是最重要的,因此他们希望自动白平衡尽可能可靠,所谓可靠就是其自动白平衡的设置在色彩表现上不求出彩只求无过,让普通老百姓看着差不多就行,因此就会看到我们常见的尼康或佳能式的白平衡。
α家族的自动白平衡从α7D时代开始,就略为偏暖,到了α100的时代这个倾向可能更明显了一些,那么到了α700的时代又如何呢:
分界线上部为自动白平衡时拍摄,下部为手动白平衡时拍摄
(上文中图片的局部截取)
附注:α700的特色功能:色温包围式自动曝光,特点是拍摄三张只需按一次快门就可自动复制3张,以上3张即为色温包围式自动曝光(小幅度变化)的效果。
如上图可以看到,在我们的静物棚内,新机α700的自动白平衡可以说非常准确,不过在实际拍摄中,依然能觉察到α700在拍摄白炽灯等光源下,或处在夕阳余晖中时,自动白平衡会偏暖。另外若画面欠爆光,其也会表现出偏暖的色彩——这倒与某些反转片的色彩特性非常相似。估计一概是索尼设计师的设计目的所在,这样一来α700的色彩表现非常忠实于对现场气氛的还原,而不容易出现颜色呆板的画面。其实这个特征自α7D以来一直体现在α家族的单反相机上。
菜鸟的救星?动态范围优化D-R
此前有朋友曾使用软件测试的方法,希望能量化α700的动态范围,不料得出结论是已经使用“功能较多灵药”CMOS传感器的α700并不理想。其实α家族的单反相机向来是“使用者的武器”“试验室的噩梦”,想用量化的方式展示这些相机的优秀设计,显然是对α单反家族的传统缺乏认识。比如此次α700对此前α100的D-R功能进行了改进,新的D-R动态范围优化功能使该机在实际拍摄中,应付反差较大的画面能够购显得更加游刃有余——当然前提是用户必须正确的使用D-R功能动态范围优化功能。
注:以下照片使用第2代美能达百微镜头拍摄(镜头由网友NOCL提供)
图A:如EXIF文件所示:D-R功能——动态范围优化关闭的效果
EXIF为证,上两图曝光参数完全一致,拍摄时间差了2分钟,只是由于笔者拍摄第二张在“高级D-R level5”状态下的照片时,不下心移动了变焦环,导致两张照片的焦距差了5mm,除此以外没什么区别。但是D-R功能的打开,使这两张照片给人带来了不小的视觉差异。不过我们发现,这张照片由于明暗部间曝光量差异巨大,因此打开D-R功能较高级“Lv5”后造成画面颗粒变粗,影响了画面的整体质感。看来D-R功能的使用需要斟酌着来,上面这组图体现了α700改进后的D-R功能的威力,但最终的效果并不是拍摄者愿意看到的。
注:以下照片使用腾龙 SP AF20-40/F2.7-3.5 Asp[IF] For Minolta Mount第一代镜头拍摄(镜头由网友Seajeep提供)
注意以上五张照片的D-R值(即图片右上角EXIF信息中的:“动态范围优化”项,你可以看到随着D-R级的提高,画面发生的变化)。不过相对来说,进入高级优化的D-R+模式以后,高级自动和手动的高级优化程度分级间的差异起初并不大,直到D-R+3以后,才比D-R+高级自动模式有优势,到D-R+5时则显得效果过于夸张了。
那么是不是都像本页最初的照片那样,D-R功能随着优化级的提升会给照片画质带来损害呢?我们将上图中D-R标准级和D-R+Lv5级的照片再做一对比:
左:动态范围优化级:D-R+Lv5,点击见原图
右:动态范围优化级:D-R标准,点击见原图
从上面的图片,可以看到,当过渡使用D-R功能时,对照片画质的影响是存在的,主要表现为颗粒变粗——这种现象和反转片增感时的特点非常相似,但只要不是从本页开篇图A到图B那种较为极端的情况(需要增亮的部分在画面中所占比例太大,和亮部反差亦过大,且拍摄时ISO值设定偏高的情况),大多数情况下从D-R标准到D-R+Lv5之间的画质差异并不算明显,而至于D-R+高级自动和D-R+3以下的优化级别是否可能出现颗粒变粗画面质感变差的现象,笔者在半个多月的使用时间里并未发现过,因此笔者建议,D-R标准模式可以选为常开,在需要控制画面反差的场合,D-R+(即高级自动模式)也可以常开,而D-R+Lv1-Lv3的选项和D-R+相比,变化并不算明显,D-R+Lv4或5可以根基用户经验,视拍摄时的具体光线条件而定,当然在相机处于高ISO状态下时,还是应该避免使用D-R+以上的模式。
实战!高感夜景及室内灯光拍摄
高感部分,景物棚的照片不能说明问题,还是实战中看吧:
以上照片由蔡司ZA16-80/3.5-4.5镜头拍摄(索尼提供),全部使用ISO800和ISO1600(少量)的感光度,在室内或夜晚灯光下的室外——行进中手持抓拍(在这些拍摄场所,工作人员往往会限制甚至禁止你的拍摄,因此一定要速战速决不能引起他人的注意)由于拍摄场地的特殊,要求α700具备较好的反应速度——无论是在昏暗灯光下对暗部对焦还是连续对焦时的快门的时滞,都必须要达到相当的水平,因为这些场合事实上是不欢迎使用大块头的单反相机拍照的人的。可以说在准备仓促,持机稳定性很难保证,快门速度又较低的情况下,α700的机身防抖表现出了很高的成功率,而该机的AF系统在夜晚灯光等复杂条件下,表现出了高超的性能,LED辅助灯更是不会引起被摄者的注意,在长达2个小时的拍摄过程中,笔者没有遇到麻烦,可见α700的快捷性和安静性(要知道,这是机身马达驱动AF)已经相当出色了!
α700风光样片
这一部分我们使用α700拍摄了风光,人像等题材的样片,由于一些美能达和索尼老用户的大力支持,我们的评测人员获得了很多感受α700配合各种α卡口镜头的拍摄机会:主要搭配了早期美能达的α卡口AF135/2.8,柯美的AF17-35/2.8-4,索尼的AF20/2.8和蔡司ZA16-80以及一只美能达的G型镜头:AF 200/F2.8G。
美能达AF200/F2.8 APO G High Speed拍摄此
图由α700首批用户之一的网友Seajeap提供
使用柯美的AF17-35/2.8-4拍摄,这支镜头以往被认为实力平平
但在α700上,其色彩还原和对焦精度的表现都十分理想
左图,美能达AF100-200/4.5拍摄;右图,柯美AF17-35/2.8-4拍摄
腾龙SP AF20-40/F2.7-3.5 [IF] Asp镜头拍摄,D-R+功能打开
以上照片大多采用索尼SAL20/2.8,柯美的AF17-35/F2.8-4D以及美能达第二代百微镜头和腾龙的SP AF20-40/F2.7-3.5 [IF] Asp拍摄,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α700和各种镜头的使用兼容性很好,配合一些早期生产的没有针对数码单反优化的AF镜头时,也很少出现耀斑,鬼影或紫边的现象。
α700人像部分样片
人像部分的测试我们同样使用了多支镜头,包括最新一代百微,AF100-200/4.5和索尼的24-105镜头,以及一只美能达80年代出品的AF135mm/F2.8镜头。
AF100-200/4.5镜头,F5.6,200mm,ISO400
左图:AF135mm/F2.8镜头;右图AF100-200/4.5镜头,180mm端
在人像拍摄中,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α700极小的快门时滞,这使得即使是笔者这样的菜鸟选手也很容易捕捉模特稍纵即逝的表情神态(特别是本页的第一张图片,那是在Poco的外拍活动上,一位影友的呼喊让模特神情紧张的转了过去,α700迅速合焦,轻巧的快门帮助我们捕获了这个画面)。
另外,α700边缘的线性对焦点由于单个覆盖面积很小,因此当你需要对模特脸上的局部精确对焦时会感到信心十足,这些对焦点无论在户外还是室内的速度和精度都是很出色的,为了构图方便,这些照片没有一张使用中心对焦点。
对索尼最新中档单反α700的总结
相信看了上面的评测,α700的性能特点,各位朋友应该已经有了自己判断。笔者以为,α700的优势并不体现在某一单一技术特征上,而是体现在机身整体设计的合理性与创新性。曾经有老一辈权威人士说,美能达相机,玩得就是机身,如今投胎索尼的新一代α单反显然继承了这个传统,不同的是,索尼的α单反显得更为含蓄,优秀的机身设计是在不知不觉中展示给你的,没有夸张地指标,过分的用料,过于花哨的功能(比如屏幕不能旋转却硬要加入LiveView),一切显得那么平淡——舒适的握持手感(仅对大手型来说),明亮的取景器,轻柔而灵敏的快门动作,快速准确能应付恶劣光线条件的自动对焦,以及简单的极易上手的操作……如果仅仅追究某一技术指标,α700不是最优秀的。但如果讲求相机整体给人的良好操作感受,那么,只要你认真体验过α700,就会发现,在它面前,目前的任何竞争对手都会显得黯然失色!
通过α700的评测,我们发现它对α单反家族的老式AF镜头的兼容性非常之好,事实上评测中的一半以上的工作是配合美能达的老式AF镜头完成的,随着机身的升级让你手中的镜头更强大更好用,让老用户的投资得到保护,这才是一个好机身应该做的,α700做到了,这与某些品牌的旗舰反过来看着自家镜头下菜碟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次评测参测镜头,除了索尼AF20mm/F2.8和索尼
AF100mm微距以外,大多是平价级的产品
历史应该记住α700的对焦驱动系统,相信它会
证明机身驱动自动对焦的未来同样美好
从此次使用α700在各种实战条件下拍摄的大量图片,我们发现α700最为突出的优点是“适合抓拍”它的很多特点似乎都在为这一点服务,比如快门的位置较高,因而十分轻快,机振很轻,快门声自己刚好听得见,而被摄者往往听不见;LED对焦辅助灯帮助相机在很差的光线环境下也能轻易合焦,同时它发出的暗暗的红光不容易引起被摄者的注意;机身马达的动作迅速,声音虽然比SWM或者USM马达稍大一点,但由于很少拉风箱;因此往往在被发现前,已经完成了拍摄;当然最后不能不提机身防抖,无论是傍晚使用长焦镜头,还是在室内关闭闪光灯拍摄,这套机身防抖系统的作用都很明显。
当然,我们在充分肯定一台操作感觉上非常好的α700的同时,也需要看到它的不足:作为一台传感器原始制造商生产的单反,作为一台背负着前辈留下的众多光辉历史的继承者,作为索尼的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中档/准专业机身,α700的画质依然应该有改进的空间,比别人更细腻的画面表现,更自然的色彩还原是它应该具备的素质……在这些方面如果更进一步,α700将是一台迄今为止最接近完美的中档/准专业级单反。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看到新的固件已经推出,而对于新固件下的画质表现应该是值得广大用户或潜在买家们注意的。
索尼α700的优点:
-
强大的机身驱动自动对焦性能,让α家族的老镜头们焕发第二春,实际使用效果不亚于最新的超声波马达驱动对焦系统
-
轻快敏捷的快门触感,让人想起徕卡M,快门声音很动听
-
机振可忽略不计
-
较好的机身握持手感(对大手型)
-
Fn+摇杆式操作,让一部先进的单反相机的操作简单的像普通手机
-
机身材质兼顾结实和轻巧,防尘防潮
-
D-R功能有效帮助控制画面的反差
-
高ISO噪点控制较好
-
92.1万像素的屏幕回放效果出色
-
机身集成LED自动对焦辅助灯,大大提高了在光线条件不良处抓拍的性能而不用加装程序闪光灯(后者会增大体积,易干扰被摄者)
-
竖拍手柄的可操作性?(索尼未寄送样品,还没有条件验证)
-
目前上市的同级单反中最明亮的取景器
-
电池电量显示是线性的,还有具体的百分数指标,有利于用户判断剩余电量
有人认为,直到索尼的α700诞生,第五代α单反的代表α7(Dynax7/Maxxium7)才等到了自己真正的传人
LED自动对焦辅助灯,α700在光线不佳条件下有高超的抓拍能力,此物功不可没,它效率高且不会干扰被摄者,大大优于NC机身上的同类设备
索尼α700的缺点:
-
新电池FM500H向下兼容,但100机身的 FM55H电池不能用于700
-
FM500H在700上的续航力实战表现不如FM55H在100上的表现
-
手柄安装时需要取下机内电池,打开电池舱盖,手柄也多出了一个较大的L形突出部,不利于手柄非安装状态时的携带。
-
手柄无AA电池托架
-
原厂的LCD屏幕护盖很精致,但遗憾的是不能随机附赠
-
AF耦合杆在卸下镜头后依然不能自动缩回
-
LCD的显示效果偶尔会造成误导(尤其在拍摄白炽灯光下的场景时)
-
自动对焦点合焦后的红色LED叠加显示灯亮度不足,显示点面积太小,部分网友反映看不清红色的叠加合焦提示灯
-
取景器内部下方的绿色LED显示面板没有对焦区域切换的指示图标
-
机身右肩无辅助液晶屏
-
高感画面噪点控制较好的同时,画面颗粒感却很重(关于颗粒问题,有一些权威人士认为,这是对胶片拍摄效果的一种模仿,以后我们将以专文讨论这个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仅就笔者对α700机身本身的认识提出的,目前一些朋友认为α系统配套镜头和附件不多的问题,笔者以为,评价一个系统要看它的发展潜力,无论是回顾历史还是展望未来,索尼的α系统没有理由不去成长为一个成熟而富有竞争力的数码单反家族。历史上其镜头体系的基础其实早已存在,剩下的问题只是寻找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价格将他们改进并重新推向市场,即使在这段蛰伏期,α镜头也以SAL16-105和ZA16-80这些设计独特性能优良的产品向人们展示着自身的潜力,我们应该相信背负着重任的α单反家族迟早会具备傲视三强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