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网“中国本土的--Facebook”效
自从5月24日国外著名社交网站Facebook推出F8,构建开放性平台以来,Facebook再度成为Web2.0领域不二的热点。创建于2004年,获得微软、Google瞩目并想花数十亿美元收购的Facebook,其注册用户已经涵盖了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全球多个国家,但它的大门却迟迟未向中国用户打开。这为国内本土网站的迅速崛起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时机,国内校园SNS类网站如雨后春笋,渐露端倪。而从2006年开始,在各大高校学生中,一个网站——校内网(www.xiaonei.com)快速传播开来,以每天新增2000多名注册用户的速度迅速成长,成为中国知名大学生互动社区,冠以“中国的Facebook”美称。
中国SNS学生社区崭露头角
从创建到现在,短短3年时间,Facebook的成长速度让人咋舌。如今的它,已经不仅仅是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此同时,它也成为了很多非学生的重要工具。据Facebook称,在其3500万名活跃用户中,有一半以上并不是大学生。它成了加速信息流动的工具,受到全球人士的青睐。
Facebook的成功向我们展示了互联网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为中国缺失的市场空白点提供了一个参考模式。
2005年,一群海归人士创建了校内网,并在北大、清华和人大三所高校开始试运营。跟Facebook一样,用户必须拥有一个带“edu.cn”后缀的Email地址(高校一般都会为学生开通这样的邮箱),或者必须在指定的大学IP地址范围内上网,才能注册“校内网”账号。这一准入机制,保证了校内网用户的纯净。同时,校内网鼓励实名制,以真实身份注册会成为星级用户,可获得组织活动、发布告等权利。
上线7个多月以来,校内网的覆盖面迅速扩大到700多所高校,注册用户30多万人,且平均每天仍在以2000余人的速度不断增长。吉林大学的程山明确表示自己喜欢校内网的原因在于其“真实”:“都说网络不真实,每个上网者都带着面具。但是,在校内网,你可以看到对方的真实姓名、所在学校及个人基本资料,给人的感觉既真实又亲切。”
与此同时,国内互联网市场冒出的与校内网类似的大学生SNS社区,不下10家,这些网站都对用户注册作了严格的IP地址限制,并且倡导实名制,因此发展速度都很快,校内网仅仅是其中的一个。
陈一舟的“校内”拓展之路
“众人齐分一杯羹”的局面在校内网被千橡互动集团收购后有了改变。
拥有5q校园网的千橡集团CEO陈一舟在收购校内网后的第一举动就是将两者整合,正式命名为校内网,并开始了大范围的行销活动。这使得校内网成为大学生最受欢迎的网站。
最近一年,Web2.0概念网站遭遇寒潮,在社交网站占据统治地位的My Space也摩拳擦掌进军中国。面对此种局面,陈一舟调整了战略——把主要精力放在猫扑和校内网上。对此,陈一舟解释到:“你有很多小球在滚动,你要确保把所有资源放在滚得最快的球上面。”对于My Space的来袭,陈一舟认为,国外的网站进入中国,必然受到语言、文化上差异性的限制,反而不及比它小的本土公司,因此不足为惧,雅虎、eBay、Google就是最鲜明的例证。
话虽然这么说,陈一舟依然打起精神。对他而言,校内网要成功就必须重视竞争对手,借鉴国际公司的经验,在中国实现本土化。今年6月份,陈一舟开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校园巡讲,力争在未来一年之内,把在校学生市场做大。这一举动使校内网的声名更为远扬。到如今,校内网已经覆盖了全国2000余所高校,注册用户1500万人,日PV流量超过2亿。
校内网的Facebook效应
陈一舟带领下的校内网,成为了全国优异大学生社区,被冠以“中国Facebook”之称。然而,它是否能够产生或者已经产生相同的Facebook效应呢?
陈一舟坚信:“大学生领域是做社区的沃土。”他认为,大学生用户群类别统一,他们在SNS社区里可以很容易找到共同话题,因此对校园类SNS社区的忠诚度也比其它网站的高。正如校内网所宣称的:“我们可以迅速的积累你在校园的人脉。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通过校内网交流,因为它联系着你身边所有的人,包括朋友和校友。”
从校内网的界面可以看到,用户不仅可以拥有自己的blog、web2.0校友录等网络功能,更可以和同龄的1500万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包括自己的朋友、校友、老师以及未曾谋面的学生。里面可以上传照片、发表文字,只要是你想说的、想做的,都能在上面展示。好友和群的设置让这些信息传递的速度更快。这也使很多人每日必登该网,乐此不疲。正如Facebook效应一样,校内网正逐渐成为一个加速信息流动的工具。发展到这一步,它的优势已经慢慢显现。从另一方面来说,校内网正在改变着中国大学生的生活。或许在几年过后,这种优势才会更加明显。
如今的陈一舟,依然致力于不断积累和开拓用户,保持自己在同类产品中的远远领先地位。在他看来,校内网未来的发展潜力依然很大。但互联网行业风云变幻,谁也不能预料下一步又会怎样。校内网未来发展如何,还要看陈一舟的战略部署。
何谓Facebook效应?
2004年,哈佛学生马克•扎克博格(Mark Zuckerberg)在硅谷创建了Facebook——一个最初主要用来帮助哈佛学生约会的网站。随后,它又推广到整个美国的大学和中学,进而扩展到国外。
在该网站,用户通过加入四种圈子来联系朋友,分别是所在地、大学、工作单位和高中。用户找到相关的圈子,再找到“朋友”。看到朋友的照片或名字,可以请求他的接受。一旦被接受,就能上到朋友的介绍网页,深入了解朋友的过去、现在,看他的照片,发现他是否恋爱,喜欢什么样的电影、音乐,其他兴趣爱好,慈善活动等等。还可以通过“朋友”去认识“朋友”的“朋友”。在某个“圈子”中,兴趣类似的用户还可组成“小组”。
因此,创始人扎克博格认为:Facebook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社交网站,而是一个加速信息流动的工具,特别是用户与自己同胞、家庭成员、以及工作关系之间的信息流动,它并不只面向大学生。
如今的Facebook,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此同时,它也成为了很多非学生的重要工具。据Facebook称,在其3500万名活跃用户中,有一半以上并不是大学生。
Facebook首席运营官欧文•范纳塔(Owen Van Natta)表示:“毫无疑问,Facebook将改变那些30多岁、40多岁和50多岁人士的世界,就像它在校园所做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