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吋售价20万!索尼OLED电视暴力拆解
12月初,经过多时的酝酿,索尼终于在日本开始全面销售这款带有试验性质的电视。由于受到产能的限制,第一批货只有2000台,且只向日本本土供应,即便是索尼一直看重的北美和西欧市场,也没有拿到一台机器。再加上用于在各个店面展示用的700台样机,实际可供销售的数量也不过1300台而已。考虑到日本数量众多的人口和强大的消费能力,现阶段想要找一台XEL-1进行详细的研究的确显得非常的奢侈和不易。
不过,就算是如此困难,也没有难倒日本那些充满钻研精神和好奇心的人们,在拿到XEL-1的第一时间就把这款号称单位尺寸最贵的电视给大卸八块。虽然觉得比较可惜,不过对于我们来说,却多了一次第一时间接触如此先进产品的好机会。下面,我们就将看看这款对SONY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电视,到底神奇在何处。
双层外包装+防皮护套 尽显高贵档次
这款产品的外包装非常之巨大,外面印满了“SONY STYLE”的字样。而“SONY STYLE”是SONY进行网络直销和产品展示的权威平台。
打开外包装,竟然发现还有一个全黑色的纸箱包装。这种双重包装在家电产品中非常罕见,可以提供非常优秀的防震、抗摔能力,而且看起来也很显档次。虽然会增加不少成本,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SONY对这款产品的重视程度。
这是内包装的样子,做工非常精致。全黑色表面加上SONY的LOGO和XEL-1的型号名称,显得相当神秘。
打开内包装,发现XEL-1全身被一个防皮材质的软袋包裹,相比于普通的塑料膜,能提供更加良好的保护作用。
这是箱子里的全部东西:电视机、遥控器、电源、射频线、天线、说明书等等。
再来张XEL-1底座部分和电源的对比,电源部分竟然要比底座还厚一些。真不知道SONY的工程师是怎么把那么多东西塞进去的。不过接下来就要对它下手了。
在开始拆机前,有必要对先试试XEL-1的效果,不然万一回头拆完装不上,就没机会看了。
虽然我们之前已经有文章介绍过XEL-1的大概表现,可是真当打开它的时候,还是能一眼看出和普通液晶电视的区别。
把后部用于接收数字微波信号的天线拉出来,先看看收看微波数字电视的效果。不过,数字微波信号并不是随便就能收看的,还需要插入对应的B-CAS卡才可以。
没插B-CAS卡就会出现错误提示。B-CAS卡是需要付费才能得到的。
终于出现画面了,SONY XEL-1的动态对比度能够达到100万:1,而色域范围也能达到NTSC等比110%的范围,因此在显示这种明暗对比强烈的画面时,真的是易如反掌。
再看看说明书,印刷的比较简谱,而且其中对有机EL显示原理也做出了一定解释,细节考虑的非常到位。
虽然忙了挺长时间,可是对于下面的工作而言,不过是热身运动罢了。现在就进入正式的拆机环节:
拆机的第一步从我们最关心的显示部分开始。由于采用了全新的有机EL发光技术,XEL-1的显示面板后面并没有传统液晶电视上的背光源,因此厚度做的非常小,最薄处仅仅有3毫米。所以在拆除的过程中,要非常的小心,以免产生不可挽回的失误。
拧下了面板后盖四角的螺丝后,面板后面就一览无余了。而XEL-1的底座部分和面板部分仅仅通过2根篇平的FPC线缆连接,估计是分别传输信号和电源用。
由于XEL-1采用了1根支架来支撑整个显示部分,所以固定的螺丝上得很紧,要把显示部分和底座分离并不轻松。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把这两个部分分离开。再观察整个显示面板的后部,是通过把有机EL面板驱动电路集中在显示部分的下方,来实现最薄处3mm厚度的。而最薄部分的仅有有机EL面板、遮光板和FPC这三种部件。
有机EL面板的玻璃底板厚度为0.7mm,2层底板合计1.4mm。遮光板的厚度为1张0.6mm,2张共计1.2mm。加起来为2.6mm。此外,XEL-1还为FPC连线的弯曲预留了0.4mm的空间。
有机EL面板后面的标签,上面的生产日期是2007年9月。由于现阶段有机EL面板的废品率极高,因此这2000台电视身后产生的不良品估计也是个非常大的数字了。
为了进一步看清楚显示面板电路上的情况,我们还需要把那2块梯形的金属屏蔽层给拆了。
取下与支架连接的金属板之后,可以看到7个并排的散热板。逐个取下散热材料后,发现下方是驱动有机EL面板使用的驱动IC。因为有机EL面板的驱动IC有可能因生热导致温度升高,所以使散热板与金属板接触,应该是为了更好的降温。接着继续取下表面的遮光板,取出了有机EL面板
拆除表面的遮光板后,就能够取出有机EL面板。因为与液晶面板不同,没有背照灯等部件,所以开始的时候我们估计面板的强度可能会较低,但实际上用手触摸就可以发现,其强度比想像中的要高。取下电路底板单侧的FPC后,下面还有另外一张金属板(下图)。有机EL面板上侧最薄部分的组成虽然仅为玻璃底板、遮光板、FPC和最少限度的部件,但下侧部分则通过配备金属板及电路底板,来提高强度
至此,整个显示部分已经拆解完毕。下面我们就要对底座部分动手了。
取下连接底座部分后方保护盖和显示部分的支架后,主板的一部分就显露出来。主板上好像有个金属部件。“是什么呢?”当我们怀着这种想法取下底座部分的外壳后发现,主板整体覆盖了铜块。这个铜块便是配备了散热片和导热管的散热单元。
硕大的铜质散热片、由热管连接不同的芯片。最后热量通过风扇带出机器外部。不知道下面都隐含了什么样的芯片,要用到如此巨大的散热系统。
由于XEL-1底座的体积过于小巧,因此采用如此强大的散热系统也就可以理解了。取下散热片后,发现每个芯片上都贴了导热介质,以便芯片和散热片紧密的结合。
在取下贴在主板正面的散热薄膜后,可以看到图像处理芯片和电源电路等元器件,犹如“黑石子”一般密不透风地安装在一起。从部件排列得如此紧密来看,不难理解主板上部配置的散热单元为何如此之大。
主板正面安装了两个大型的集成电路芯片。分别是NEC电子的“D61162AF1”和索尼的“CXD9903GG”。D61162AF1标有美国杜比实验室(Dolby Laboratories)的标志。可见该芯片集成了现有微波数字电视使用的MPEG-2数据的解码及音频数据的处理电路功能 而SONY的CXD9903GG芯片连接了向D61162AF1及显示部分传输信号使用的连接器以及HDMI连接器。应该是对输入数据进行图像处理的处理器。
主板背面是其他辅助芯片。其中有一个是
带有“螃蟹”LOGO的台湾瑞昱半导体的以太网控制器LSI“RTL8110SCL,这个应该有很多人都比较熟悉了。换个角度看看,整体厚度只有3.5毫米,也只有普通型号一半的厚度。接下来再看看以太网卡的部分吧,目前国内带以太网卡的电视几乎没有,而在日本却是比较普及的一个配置,用户可以享受到丰富的VOD服务。而这主要得益于电信运营商和内容服务商的支持。
网卡接口的连接方法也非常有趣。首先,以太网接口除下侧外,上侧也接地。一般都是只有下侧部分接地,而这次可能是考虑到只有下侧接地还不够充分。
HDMI接口和USB接口采用DIP(端子插入电路板)型封装,而以太网接口则为表面封装(SMD)型。使用SMD型时,多采用从上侧支撑端子的结构。这是因为端子插拔时会产生机械应力,所以进行了加强。但此次没有从以太网接口上部实施强化措施。但愿索尼的做法能够充分保证以太网接口的连接强度。
至此,整个拆解就结束了。即便是再昂贵、再精密的东西,在这些“先驱”的眼中也不过如同庖丁对牛一般谙熟于胸。我们在大呼过瘾的同时,也预祝他们能把这台价值20万日元的小电视能复原到最初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