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Athlon 64系列终极报告(下):
上接:《AMD Athlon 64系列终极报告(上):技术解析篇》。
通过这辑专题的上篇,我们比较系统的介绍了AMD 64处理器和相应的系统平台的技术问题,想必各位读者应该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
在文章的下半部分,我们通过对这些平台进行全方位的测试,向您展示它们现阶段的真实效能。从而以感性的角度帮助大家进一步认识AMD 64位架构。
在本次的K8平台对比测试中,我们收到了期待已久的Athlon64 FX51和Athlon64 3200+处理器各一块;下面,就让我们一览它们的芳姿吧!
● 走近64位处理器
在这一部分里,我们将向大家展示两款Athlon64处理器,介绍它们的代号识别方法,同时谈一谈大家在使用Athlon 64处理器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是754针脚,频率位2.2GHz的Athlon 64 FX51和754针脚,频率2.0GHz的Athlon 64 3200+的外形展示:
Athlon64 3200+(点击放大)
如图可见,我们得到的这块Athlon 64 3200+,其处理器识别代码(OPN)为ADA3200AEP5AP。以下,我们给出Athlon64的编号规则:
点击察看大图
以下是这块CPU的Cpu-Z 119a相关信息:
Athlon 64 3200+的CPU-Z 信息(点击放大)
而目前仍采用940针脚形式的Athlon64-FX51,其处理器识别代码(OPN)则为:ADAFX51CEP5AK。如下图:
Athlon64 FX51(点击放大)
Athlon 64 FX51与Athlon 64 3200+由于针脚数不同,因此必须使用不同的主板Socket插座,无法在同样的主板上通用。
以下,我们给出Athlon64FX的编号规则如下:
点击察看大图
以下是这块CPU的CPU-Z 119a相关信息对比:
Athlon64 FX51的Cpu-Z 信息(点击放大)
由CPU-Z119a的检测信息,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两种CPU的异同之处:
Athlon64 3200+ 核心电压1.5V,核心频率为2.0GHz,仅支持单处理器,内置1MB二级缓存,CPUID为0F48h,内置的内存控制器仅支持内存单通道,新增对SSE2以及X86-64指令集的支持。同时根据AMD Revision Guide(版本号3.09)中下表所示的信息,我们也可以发现相比早期的Opteron使用的B3制程,Athlon 64 3200+使用了较新的C0制程;
点击察看大图
而Athlon 64 FX51的核心电压为1.5V,核心频率则为2.2GHz,仅支持单处理器,内置1MB二级缓存,CPUID为0F58h,内置的内存控制器支持内存双通道,同样具备对SSE2以及X86-64指令集的支持。按照上表的信息,Athlon64FX51同样使用了C0制程。
有趣的是,CPU-Z119a正确识别了Athlon64 3200+,却把Athlon64FX51误识别为Opteron。但愿在新推出的Cpu-Z 120中,这个错误能够得到修正。
以下是使用Wcpuid3.1a测出的两款CPU的标志寄存器信息(两种CPU参数相同,不再重复贴出),供大家参考:
点击察看大图
从号称面向主流市场的AthlonFX51的各项参数上看,其与服务器、工作站用Opteron14x系列处理器几乎没有区别,加之后者已经长时间不见动静,没有推出新频率的产品了,这令我们感到十分疑惑。看来,AMD推出Athlon64 FX51的真实意图,只有留待时间来证明了。
● 关于功耗的一点疑惑
至于大家关心的另一个方面—CPU的功耗,AMD也在相关文档中做出了交待。不过,下面Athlon 64 3200+和Athlon 64 FX51处理器的功耗参数对比,显然有些不太对劲。数据摘自2003年10月份发布的《AMD Athlon64 Processor Power and Thermal Data Sheet》v3.02版。
Athlon64 3200+和Athlon64 FX51处理器的功耗(点击放大)
图中可见,Athlon64 3200+和Athlon64 FX51的TDP值居然同为89W,稍高于P4 3.2G的82W,这使人很难了解到这两块处理器的确切TDP值。AMD的这种做法令我们很难理解。
● 不得不谈的内存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由于Athlon 64(FX)使用内置内存控制器,因此对系统的内存配置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其中支持双通道的Athlon 64 FX处理器平台上,普通的Unbuffered内存无法使用。必须使用昂贵的ECC内存,下面就是我们实测中使用的英飞凌ECC+ Registed Buffered内存酷图:
英飞凌ECC+Registed buffered内存酷图(点击放大)
而仅支持单通道的Athlon64平台,也至多只能支持3条普通Unbuffered内存。当需要使用4条内存条时,就必须使用Registed内存了,所幸普通用户使用4条内存的情况是非常少的,而许多主板上也仅做了2-3个内存插槽。<
在本次的K8平台对比测试中,我们还收到了ASUS的Athlon 64 FX平台主板——ASUS SK8N。以下就是主板全貌以及主板使用的NVIDIA nForce3 Pro 150芯片组图片:
SK8N和nForce3 Pro 150(点击放大)
板上具备5个PCI插槽和一个AGP 1.5V插槽。由于Athlon64 FX接近60A的最高核心工作电流,因此主板上出现工整的三相CPU供电电路设计也不足为奇了:
三相CPU供电电路(点击放大)
这是板上设置的4条内存插槽以及后面板具备的对外接口。
主板接口、内存插槽(点击放大)
同时该板通过板载Promise和德州仪器的TSB43的芯片,实现了对IEEE1394以及SATA接口的支持。
扩展功能部件(点击放大)
主板业界老大华硕这款搭配NVIDIA nForce3 Pro 150芯片组的SK8N主板透出一种贵族气质。<
接下来,轮到硕泰克(Soltek)的Athlon 64平台主板——K8AN-RL和板上的NVIDIA nForce3 150芯片组出场。
以下就是主板全貌和板上的NVIDIA nForce3 150芯片组图片:
K8AN-RL和NVIDIA nForce3 150(点击放大)
图中可见:板上同样使用了5个PCI插槽和AGP1.5V插槽的布置。Athlon64的最高核心工作电流与Athlon64 FX已经十分接近,因此这块Athlon64板子也采用了三相供电设计:
K8AN-RL的三相供电设计(点击放大)
下面是板上布置的2条内存插槽,以及后面板相关接口的状况。
主板内存插槽,以及后面板(点击放大)
主板上通过增设Marvell的88i8030以及Promise的Pdc20378扩展了磁盘功能。
Marvell的88i8030以及Promise的Pdc20378(点击放大)
丰富的外界扩展功能为主板增色不少,十分适合目前主流市场的胃口。<
宇力科技的Athlon 64平台主板——ULI DB873以及主板所使用的ALI M1563芯片组登场亮相。
以下就是主板全貌以及主板所使用的ALI M1563芯片组:
DB873和ALI M1563(点击放大)
图中可见,板上同样具备5个PCI插槽和AGP1.5V插槽。
我们本想拆下散热片看看M1687的真实面目,不过由于北桥散热片同M1687过分亲密的接触,以致于我们不忍心分开它们,所以只展示了官方网站上的图了。这块Athlon64板子也同样采用了三相供电回路:
板上的三相供电回路设计(点击放大)
这块主板还别出心裁地在供电部分设置了一支容量高达1000μF的电容,具体效果有待实际使用过程中观察。下面是板上布置的两条内存插槽和后面板的相关插槽:
内存插槽和后面板插槽(点击放大)
板子并没有在扩展M1653功能方面做太多设计,风格简洁明快。<
在本次的K8平台对比测试中,我们还收到了硕泰克公司的Athlon 64平台主板——K8AV2-RL。以下就是主板全貌和板上的K8T800芯片组的图片。
K8AV2-RL和K8T800芯片组
这块板子同样采取了CPU三相供电设计,似乎在K8平台上,CPU三相供电电路已经成为一种标准配置。
点击察看大图
下面是板上布置的2条内存插槽,以及后面板相关接口的状况。
点击察看大图
本身就具有较多内置功能的VT8237,为主板添彩不少。<
相信凡是对AMD Athlon 64和相关芯片组有所了解的读者,都一定对这些最新发表的强力组合抱有浓厚的兴趣。它们在问世之处就吸引了人们无数关注的目光。但真正的性能表现如何,就要看实际测试结果了。
PCPOP评测室取得这些硬件的时间并不晚,但我们为了使相关测试尽可能全面准确,不得不让这篇评测文章如此晚的来到您面前,这里还请广大读者朋友谅解。希望文章的品质可以化解您对我们迟来报道的不满。在这里,有关Athlon 64(FX)的性能表现以及NVIDIA nForce3、VIA K8T800、ALI M1687+M1563芯片组的性能疑团将全部揭开在诸位的面前。
不过,在测试开始之前,还是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此次测试的详细配置。以下就是本次测试所使用的测试软硬件配置说明:
以下则是我们此次测试所使用到的测试软件说明:
<
关于此次测试,还有相当重要的一点必须交待清楚。
● 对内存时序的说明
在测试中我们发现,可能由于是初期送测的样品,某些厂商的产品BIOS中并不包含调整内存时序参数的选项。开机时,内存时序参数Tras、Tcp、Trcd以及Cas Latency默认为9-4-4-2.5,到测试结束为止,也未有更新的BIOS版本可供使用。
为了保证测试的可对比性,显然必须想办法将这两片样品主板的内存时序参数提高到同其它平台相同的水平(6-3-3-2.5)进行。为此我们参考了AMD官方的《BIOS and Kernel Developer’s Guide for AMD Athlon 64 and AMD Opteron Processors》的技术文档。根据文件第78页~第80页的说明,内存时序参数的配置寄存器所在位置应为:
◎ Bus0:Dev24:Func2:Reg88h—Bus0:Dev24:Func2:Reg8Bh
这里一共4个字节,这4个字节中各位置的具体定义如下图:
点击察看大图
文档还对Tras、Tcp、Trcd以及Cas Latency的设置参数作了如下说明:
点击察看全部内容
● 对Wpcredit的设置
接下来,就是使用Wpcredit进行设置了。首先我们在Wpcredit的编辑选择画面中选择Bus0:Dev24:Func2,如图:
点击察看全图
进入编辑界面,按官方文档所述,我们试作如下的修改:
◎ 首先试修改位于89h的寄存器,修改其6-4位数值为011b,这样就能将Trcd值修改为3;如下图(其余编辑过程类似,不再重复贴出):
点击察看全图
◎ 然后修改位于8ah的寄存器,修改其7-4位数值为0110b;
◎ 最后再修改位于8ah的寄存器,修改其2-0位数值为011b,这样就能将Trp值修改为3。
好,修改完毕,打开CpuZ观看修改结果:
修改成功了。不过,我们离结束调整还有一步——必须考虑到综合测试软件如Sysmark2002等必须重启后自动开始测试的情况。所以还必须使用Wpcrset软件在系统启动时对内存参数进行如下的修改:
如上图,分别选择在系统启动时由Wpcrest自动将55h、36h、63h以及13h这4个字节值赋予88—8Bh这4个寄存器。就可以达到我们使用Sysmark2002等程序测试的要求了。4个配置寄存器中其余位的设置值,请各位自行参考AMD相关文档。
与我们的担心相反,在所有的测试中,这样的内存参数并没有导致系统出现任何不稳定的状况。
通过使用Wpcrset,在系统启动时加载我们设置好的寄存器参数,我们解决了主板不可调整内存参数的问题,同时也交代了具体的设置办法。这样各系统的参数就基本一致了。<
子系统性能测试我们首先使用较新的SiSoft Sandra 2004 Basic版进行(其版本号为Sisoftsandra2004.10.9.89)
考虑到K8系统的特殊性,因此这部分的测试,与主板芯片组关系不大(根据实际结果的对比,也是如此,各Athlon64平台间差距极小,各数值间的差距均低于1%),而主要同CPU性能、主板BIOS程序的编写有关;因此,我们并没有全部贴出各主板的详细数据,只挑选3个具有代表性的平台进行了对比。
● CPU数学运算能力
首先,是CPU数学运算能力测试(CPU Arithmetic Benchmark),测试结果如下:
打开超线程的P4 3.2GHz以较大的优势领先。不过关闭超线程以后,在整数方面尚可以靠双倍速运行的整数单元勉强同Athlon 64 3200+打个平手。而且P4的传统强项——SSE2指令也没有让P4丢太多的面子。可是到了浮点标量数据上,沿袭自K7的浮点单元再一次击败了P4。
● CPU多媒体运算能力
接下来是CPU多媒体运算能力测试(CPU Mutil-Media Benchmark),测试结果如下:
在Intel的拿手绝活SSE2矢量数据处理能力上,AMD还没有足够的办法,虽然Athlon64(FX)已经加入了SSE2指令集的支持,但即使在没有打开超线程的情况下,P4也仍然稳居第一。
● 内存带宽测试
最后是内存带宽的测试:
Athlon 64(FX)的内置内存控制器开始发威,将测试结果与各子系统的理论峰值带宽相除,我们看到了Athlon 64(FX)的惊人之处:
对于Athlon64-FX51和P4 3.2G来说,由于在DDR400的情况下打开了内存双通道,因此两者的内存总线理论峰值带宽均应为:400MHz×64×2/8=6.4GB/s;而Athlon64 3200+仅支持单通道,因此其内存总线理论峰值带宽均应为:400MHz×64/8=3.2GB/s。
这样P4的持续带宽与理论峰值带宽比值为:4766÷6400=74.47%;
而Athlon 64-FX51则为:5496÷6400=85.88%;
到了Athlon 64 3200+这边,则更是达到了骇人的95%!
无须多说,K8处理器内置内存控制器在带宽效率方面的优势,跃然纸上。
不过,P4在开启超线程以及使用SSE2指令集进行多媒体任务处理的时候,良好的整体性能依然令人肃然起敬。这也为P4在多媒体创作领域的领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极富争议性的收费软件SiSoft Sandra相比,ScienceMark 2.0以公正的测试方式,完全开放的源码以及完全免费的特点征服了众多测试者的心,也是一款使用频度极高,影响力颇大的子系统性能测试软件。因此我们也进行了ScienceMark 2.0的测试。
测试使用的ScienceMark 2.0版本为ScienceMark 2.0 Beta Bulid 23SEP03。考虑到桌面程序的运算特点与工程计算相差较大,因此测试中我们没有运行ScienceMark 2.0内置的几个工程计算模块进行对比测试,而仅进行了内存、缓存系统的带宽、延迟测试,测试结果如下:
我们可以看到,K8的内置内存控制器不但提高了内存到CPU数据传输的持续带宽,同时还很好地降低了传输延迟,领先P4许多,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过,由于K8较低的二级缓存位宽(仅128位),相比P4的256位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二级缓存带宽性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仅为P4的一半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Athlon64 3200+没有使用ECC内存,因此内存延迟周期相比Athlon 64 FX51要更少一些。不过这些子系统测试软件由于测试模式与实际的程序运行状况存在比较大的区别。因此,仅凭它们测出的结果,还远不足以作为全面衡量系统性能的标准,我们仍然需要进行实际程序的测试。<
测试我们使用了大家所熟悉的ZD Bwinstone 2002 V1.0版进行。
这个测试包通过测试系统对内含Office 2002、Project 2000、Lotuos Note、Norton AntiVirus、WinZip 8以及Netscape Communicator等多项办公用程序的执行效率来综合评定系统的商务办公性能,测试结果如下:
从测试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需要经常在大体积办公软件间切换的ZD Bwinstone 2002来说,Athlon 64(FX)更大的二级缓存和较高的内存传输效率对系统的办公性能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提升作用。<
测试我们使用了大家所熟悉的ZD CCWinstone 2002 V1.0.1版进行。
这个测试包通过测试系统对内含Adobe Photoshop 6.01、Adobe Premiere 6.0、Macromedia Director 8.5、Macromedia Dreamwave UltraDev 4、微软的Media Encoder 7.01、Netscape Navigator 6/6.01以及Sonic Foundry Sound Forge 5.0c等多项多媒体创作软件的执行效率来综合评定系统的多媒体创作性能,测试结果如下:
单从这个软件的测试结果来看,仍然是Athlon 64(FX)一边倒的局势。不过由于ZD CCWinstone 2002测试所使用的测试软件已稍显过时,加之前一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Media Encoder 7.01多媒体指令支持争端。考虑到维持测试结果的可对比性,因此我们并未安装AMD推荐的所谓Media Encoder 7.01相关多媒体指令集补丁。而是采取使用目前最新的一些多媒体创作软件安排另一轮测试的方法来全面、公正地考核P4系统与Athlon 64(FX)之间的差别。<
测试使用SysMark 2002 V1.0版进行。
这个测试包通过测试系统对内含Macromedia Dreamweaverv 4.0、Adobe Photoshop 6.0.1、Adobe Premiere 6.0、Macromedia Flash 5、Microsoft Windows Media Encoder 7.1、 McAfee VirusScan 5.13、WinZip 8.0以及Office 2002、Netscape Communicator 6.0、NaturallySpeaking 5等多项办公、互联网多媒体创作软件的执行效率来综合评定系统的多媒体创作性能,测试结果如下:
与ZD CCwinstone 2002的测试一样,我们也没有安装AMD推荐的所谓Media Encoder 7.01相关多媒体指令集补丁。尽管如此,仔细比对SysMark 2002和ZD CCWinstone 2002的测试结果,我们仍会发现:办公性能方面两种软件测试的结果是相同的。但是到了多媒体创作测试中,两者的测试结果出现了较大的反差,那么究竟以何者为准呢?
看来,我们只能引用目前最新的一些多媒体创作软件安排另一轮测试的方法来全面、公正地考核P4系统与Athlon 64(FX)之间的差别了。<
此项测试我们使用了RazorLame v1.1.5.1342进行。我们将5首经Ezcddax由原盘音轨转换而来的wav文件保存于一块西捷7200.7的80GB硬盘上(FAT32格式),然后编码为MP3文件,每次测试之前均重新格式化硬盘。
此外,对RazorLame v1.1.5.1342,我们还进行了如下的设置:
◎ 在General栏将Bit Rate设置为192Kbps;
◎ Advanced栏将Optimization设置为Qaulity;
◎ VBR栏开启Enable VBR,并将Quality值调整为9。
以下是具体的测试结果:
由测试结果可见,即使Lame并未应用超线程技术,然而P4 3.2GHz加上i875P的组合仍然优势明显。执行多媒体任务时的良好性能无可匹敌。<
测试使用了XMPEG 5.0最终版,能自动监测CPU所支持的多媒体指令集并优选速度非常好的的编码方式执行。测试使用了110MB的视频源文件,源文件的保存方式与我们所做RazorLame测试一致。测试软件设置如下:
◎ 在Video选项中选择YUY2:
◎ 在Audio选项中将输出采样率调整为48000Hz:
◎ 最后选择BenchMark模式,设置为在16500帧处报告编码用时:
以下为测试最终结果:
打开了超线程的P4再一次独占鳌头,而没有打开超线程的时候则略逊Athlon 64 FX51,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支持Athlon 64的各平台上,测试结果差距并不大(差距不足1%)。<
测试使用较新的Microsoft Media Encoder 9.0进行,使用650MB的DivX 5源文件,文件保存方式与前面的测试相同,将源文件转为WMA文件,记录编码所用时间。
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在解码部分作了如下的设置。
◎编码选项中视频选择:中等质量(VBR75),音频选择中等质量(VBR50)如下图:
◎同时,还在View栏中关闭video panel,如下图:
其余我们采用软件默认设置。以下是测试的最终结果:
随着视频文件尺寸的加大,K8平台与P4间的差距越发显著,同时各Athlon 64平台的性能差别仍然微乎其微,都没有超过1%的界限。
通过上面的测试结果,大家也可以看到,虽然流媒体编码任务对于内存带宽较为敏感,但同时处理器内部单元配合多媒体指令处理编码任务的效率、超线程技术的介入也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效率提升作用,这大概就是测试没有在Athlon64(FX)的平台上没有获得更好表现的原因之一吧。
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出,尽管综合性测试软件具备一定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但是在此次的测试中,综合性测试软件的笼统分值显然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误会。<
相信大家最感兴趣的,还是两个平台在游戏上的表现了。下面我们就进入这一部分,开始P4和K8的游戏对决。由于目前的游戏从超线程中得不到什么好处,因此我们在测试游戏时均关闭了超线程。
● 游戏综合性能:3DMark系列、AqurMark 3
尽管3DMark 2001、3DMark 03系列测试软件在显卡测试上受到了许多非议,但作为考核游戏中CPU性能的工具,仍具备相当的参考价值,因此本次测试我们共使用了3DMark 2001SE(v3.3)、3DMark 03(v3.2 Patch 330)以及综合游戏性能测试软件的新贵——ArquMark 3 Basic一起来综合考察游戏性能。
在3DMark 2001SE以及3DMark 03的测试中,为了测试CPU性能对两个测试最终结果造成的影响,我们分别在软件加速和硬件加速下测试了各平台。测试项目我们则均只选择Game Test中的最前4个项目进行。另外,在AquaMark 3中我们关闭了声音选项,其余的测试相关设置,我们均采用安装后的默认值。
首先是3DMark 2001SE出场:
接下来,轮到3DMark 03的测试:
最后,则是AquaMark 3.0 Basic的测试结果:
从测试结果可见,在大多数情况下,P4平台不敌Athlon 64(FX)平台。在对CPU依赖较大的3DMark 2001SE上,甚至还影响了开启硬件加速后的总分数值。所幸在对CPU依赖性相对较小的后两个测试中,总分上大家还都在一个水品线上,在3DMark 03中,总分甚至还出现对P4有利的情况。<
《QUAKE Ⅲ ARENA》可谓是PC游戏的超经典代表之作。虽说它是一款1999年发布的游戏,但直到今天依然是很多玩家和测试员硬盘中的保留项目。在OpenGL测试上,它更是衡量PC显示子系统性能的权威工具之一。它创立了电脑游戏产业的一项标准,不仅掀起了一阵前所未有的游戏狂潮,加速了3D显示卡的升级换代,更重新定义了3D显示卡在PC游戏中的作用,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一般游戏的范畴。
测试使用Q3 v1.17版进行,同时考虑到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我们测试所用的显卡为FX5900 Ultra,因此我们对测试作了如下的具体设置:
◎ 画质设置为HighQaulity,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像素,关闭游戏声音,关闭最大FPS限制;
◎ 分别使用通用的Demo 001以及Demo 002进行测试。
其余采用游戏默认设置。测试结果如下:
类似的测试结果,P4 3.2G只不过稍稍缩短了同Athlon 64的落后差距而已。<
Unreal系列一直以画面绚丽著称,《Unreal Tournament 2003》也不例外。相比前作而言,Digital Extremes(UT的开发公司)对它的3D引擎几乎进行了彻底改进,增加了许多的新特效。
为了尽量减少显卡的影响,游戏的分辨率我们统一设置为1024×768像素,同时关闭全屏反锯齿和各项异性过滤。测试结果如下:
毋庸置疑,借助于强大的浮点性能,即使是在工作频率相差极大的情况下,Athlon 64(FX)仍然取得了非常明显的优势。在游戏的表现上,P4 3.2GHz颜面扫尽,不得不低头认输。<
重返德军总部在FPS游戏中也非常受玩家的欢迎,其使用了改进后的QUAKE 3 ARENA引擎,支持硬件T&L,图象质量更高,同样是一款风靡一时的FPS游戏。
测试使用重返德军总部 v1.1版进行,具体设置如下:
◎ 画质设置为HighQuality,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像素,关闭游戏声音;
◎ GameOption的Performers选项中将“Walk Mark Lifetime“设置为“Long“;
◎ GameOption的Performers选项中将“Ejecting Brass“设置为“High“;
◎ GameOption的Performers选项中打开动态光影效果(Dynamic Lights=Enable);
◎ GameOption的Performers选项中将“Corona Dist“选项设置为“Extreme“;
◎ 测试用Demo使用通用的Checkpoint。
其余采用游戏默认设置。测试结果如下:
并不令人意外的结果,显然,从一系列游戏测试的结果中,Intel的狂热支持者们已经
找不到丝毫的乐趣了。不过,对于那些喜欢并支持AMD的人……让我们继续享受吧!<
风靡一时的DirectX 9第三人称动作游戏Sprint Cell也为广大3D游戏迷们所喜爱,同时又具备方便的测试功能,一时成为显卡测试的必测软件。
测试使用Splinter Cell v1.02版进行,测试中我们对游戏的具体配置如下:
◎ 使用1_1_1TbilisiDemo.bin、1_1_2TbilisiDemo.bin以及2_2_1_KalinatekDemo.bin分别测试3次,计算测试结果的平均值;
◎ 测试所用的配置文件格式:splintercell.exe 1_1_1Tbilisi.scl playtimedemo=1_1_1TbilisiDemo.bin -nosound resolution=1024x768 shadowlever=low shadowresolution=low effectsquality=low shadowmode=projector。
测试结果如下:
即使开启阴影的Projector模式,P4和Athlon 64(FX)的测试结果仍然是如此之大!<
作为一款模拟空战游戏,Comanche4恐怕算是较早推出同时具备较好稳定性的一款带测试功能的软件了。
测试我们使用了Comanche 4的Demo版进行,以下是测试的具体设置:
◎ 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像素,色深为32位;
◎ 打开纹理压缩、关闭垂直同步、打开硬件渲染、关闭反锯齿;
◎ 关闭游戏声音。
具体的设置画面如下:
测试结果如下:
即使打开了硬件渲染,测试结果仍然是P4以微小的落后垫底的局面。我想,对此结果大家可能已经见怪不怪了。<
《最终幻想Ⅺ》虽然是一款网络RPG游戏,但是考虑到《最终幻想》系列的吸引力,加之制作公司Square·ENIX又推出了最新的2.0版测试程序,因此也是一个不能错过的测试项目。
测试我们使用Square公司的Final Fantasy Ⅺ BenchMark 2.0进行,测试中我们打开“High Quality”和“Low Quality”进行高/低画质的不同测试,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像素,色深为32位,使用Loop模式进行测试,对比各平台的表现:
以下为测试的最终结果:
测试结果可见,画质高低的改变,只不过改变了P4落后的幅度而已。<
充满幻想的游戏情节,光怪陆离的太空景象和驾驶太空战机进行激烈空战无疑是《家园》系列、《星际枪骑兵》以及《X2》这类太空科幻游戏的引人之处,这方面游戏的测试我们使用《X2》的Demo版进行。
虽然此游戏仍属于DirectX 8级别,但游戏中使用了Stenicl Shadow以及Bump Mapping技术,所营造出的光影效果十分出色。游戏测试中打开了Shadows选项,测试中的具体设置画面如下:
与前面的测试不同的是,此项测试我们采用较高的画质进行,以观察显卡负荷较重的情况下个平台的不同表现情况,以下是测试的具体结果:
测试结果可见,由于显卡负荷的增加,P4与Athlon 64(FX)平台之间的差距缩小了许多,不过即使对显卡要求提高了,P4仍然无力扭转落后的局面。<
纵观整个测试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观点:
经典的玩偶照片,对于Athlon 64的3D游戏表现同样适用
在眼下仍占据主流地位的32位领域,Athlon 64(FX)凭借依然强劲的浮点运算单元,核心相关单元相对K7的改进以及内置内存控制器带来的极高内存带宽、低内存传输延迟,在3D游戏上实现了性能的全面领先。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多媒体制作领域,Athlon64(FX)由于不具备对超线程技术的支持,而且在解码、执行SSE2指令集时,似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这个领域里,目前还是难以超越Intel的P4系列处理器。
至于64位领域,AMD则必须加快X86-64指令集向主流领域的推广步伐,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无论如何,握在手中的总是最美的。
而Intel这一边,仅靠现有的P4 3.2GHz和紧急推出的P4 EE显然难以全方位抵抗Athlon 64(FX)的强大火力。幸好Intel还有即将推出的Prescott在手,新的Prescott不论是在拿手的SSE指令集方面、缓存体系还是在内部执行单元中都相对现有的P4做出了较大的变化,它是否会给Intel带来转机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至于K8芯片组平台上的另一场战斗,从本次基于32位平台参测芯片组的实际测试结果来看,参测的NVIDIA、VIA以及ALI三家的芯片组之间的参数差异并没有造成实际性能的明显差异,更多出现的是得分交替领先的局面,而这些交替领先均在1%~-2%这样比较小的范围之内。如果不考虑主板厂家的研发功力差别因素,可以说,各家芯片组均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谁也不能占据明显的优势地位。
同时,ALI芯片组摆脱了过去在性能低,兼容性差的形象,在 VIA和NVIDIA面前毫不示弱的性能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看来与处理器领域AMD与Intel两强相争的局面不同,在K8芯片组市场里进行的争斗,将更为激烈!
后记:
此次评测,得到了来自以下厂商朋友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特别致谢:
◎ 感谢AMD中国知名店“大恒电脑”提供CPU、ASUS主板;
◎ 感谢宇力(ULI)电子提供ULI主板;
◎ 感谢硕泰克科技提供K8T800、nForce3主板
◎ 感谢硕泰克科技“测试部”陈建彰先生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解释一些技术上的问题。
了解更多知识:《AMD Athlon 64系列终极报告(上):技术解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