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回忆:当年玩的高端PC是这样的
记得刚刚接触PC的那一会,给电脑一颗奔腾的芯是不少人的愿望,Intel的LOGO绝对是自带BGM的。
一般而言,由于利润的关系,最新最好的技术都是先用在服务器方面。早期接触过第一个高端cpu是奔腾pro,俗称高能奔腾。
高能奔腾和第一代的奔腾,以及奔腾MMX都有点不一样
Pentium Pro(高能奔腾,686级的CPU)是P6级的处理器,因此核心架构代号为P6(也是未来PⅡ、PⅢ所使用的核心架构),这是第一代产品,二级Cache有256KB或512KB,最大有1MB的二级Cache。工作频率有:133/66MHz(工程样品),150/60MHz、166/66MHz、180/60MHz、200/66MHz。
在Pentium Pro的一个封装中除Pentium Pro芯片外还包括有一个256KB的二级缓存芯片,两个芯片之间用高频宽的内部通讯总线互连,处理器与高速缓存的连接线路也被安置在该封装中,这样就使高速缓存能更容易地运行在更高的频率上。奔腾 Pro 200MHZ CPU的L2 CACHE就是运行在200MHZ,也就是工作在与处理器相同的频率上。这样的设计令奔腾 Pro达到了最高的性能。 而Pentium Pro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具有一项称为“动态执行”的创新技术,这是继奔腾在超标量体系结构上实现突破之后的又一次飞跃。Pentium Pro系列的工作频率是150/166/180/200,一级缓存都是16KB,而前三者都有256KB的二级缓存,至于频率为200的CPU还分为三种版本,不同就在于他们的内置缓存分别是256KB,512KB,1MB。不过由于当时缓存技术还没有成熟,加上当时缓存芯片还非常昂贵,因此尽管 Pentium Pro性能不错,但远没有达到抛离对手的程度,加上价格十分昂贵,因此Pentium Pro实际上出售的数目非常至少,市场生命也非常的短,Pentium Pro可以说是Intel第一个失败的产品。
高三那年同学家里有,据说整机的费用18000,装机费用另外算,收了1800。我只能说,生不逢时。
简单来说,高能奔腾相当于是没有MMX指令集的奔腾2前传。甚至可以说,是奔腾2的白老鼠。甚至可以套用一个梗,奔腾pro相当于vista(window6.0),奔腾2相当于win7(window6.1),奔腾3相当于win10(NT10.0,win8就是window6.2,但是win8谁用谁知道)。
早期奔腾2出来的时候,连御用芯片组都没有,就是用奔腾pro的Intel 440FX芯片组临时充数。
图片都来源于网络,高三那会别说1300万像素镜头,连手机都没有。准确来说,大三毕业的时候,我还没有手机,更谈不上手机有摄像头。
而接棒奔腾pro的处理器,就是奔腾2 Xeon,也就是第一代的至强处理器。
图片出处同上。右上角的字串可以清楚看出信息,400MHz主频,100MHz外频(相当于现在的BLK频率),512KB L2缓存。至于S2就不懂了,具体L2 cache频率我也记不清,应该是半频,也就是200MHz。
早年农企第一代slot A接口的K7还有三分一频率的呢,半频其实就是因为cache工艺和成本无法达成。
值得一说,这U的产地就是盛产香蕉和佣人的地方。奔腾2xeon的价值在于支持四路甚至八路SMP对称多核心,没错,当年的多核就是需要多个处理器。而且接口是从slot1变味slot2,和桌面级的奔腾2不兼容。
这是奔腾3 xeon
第二代的xeon分为高低两个版本,高端的和上面的差不多,都是高性能,大缓存,支持多路cpu并行,相当于现在的E5,E7。
而低端的奔腾3 xeon,各方面都和一般的奔腾3差不多,也只能单路处理器。相当于现在的E3 12xx系列,入门级服务器cpu。
严格来说,xeon主要还是服务器的,奔腾2,奔腾3年代,压根没有所谓的高性能桌面级。因为奔腾2,奔腾3对于一般人来说,已经有七层楼那么高了。那时的学生,工薪,不是k6-2,就是赛扬。
奔腾4对应的奔腾4 xeon和上面的也是类似。接口是603针,和478针或者后面的775帧奔腾4不兼容。
关键是,奔腾4年代,终于有所谓介于桌面级和服务器级别的cpu的高端桌面cpu--奔腾4 EE。
奔腾4EE,Pentium 4极致版(Pentium 4 Extreme Edition,P4EE)面世了,这仅仅比AMD的Athlon 64和Athlon 64 FX(AMD64 FX)的发布早了一个星期。这个设计绝大部分与Pentium 4相同(以至于它们能工作在同一个主板),但是它增加了一个2MB的3级缓存。它与至强MP使用同一个Gallatin内核,尽管它使用Socket 478形式(不同于至强MP的603插座)和是至强 MP速度两倍的800MHz总线。它同时也提供LGA775版本。
外观以及接口都和奔腾4一样,甚至主板也是通用的。
关键是多了L3缓存,然而呢,这东西早期优化不好,所以,某些时候甚至还不如常规版本的奔腾4。
增加的缓存的功效在不同环境会有所不同。在办公室应用中,极致版总体上比Northwood慢一点儿,这是由于L3缓存增加了门槛值。一些游戏程序受益于增加的缓存,尤其是那些基于Quake III和Unreal引擎的游戏。然而,提升最大的是在多媒体编码领域,在这里它不仅比奔腾4要快,而且比两款Athlon 64快。
上图,3.2G是主频,2M是L3缓存的容量,800是FSB前端总线的频率,产地是哥斯达黎加。
奔腾4的时代,不说了,大家都不容易。也是难得农企阳光灿烂的日子。后面的酷睿反击战,其影响,至今还存在。
没错,就是几年前一度炒得火热的771针服务器cpu。
至于X,E,L三个字头的含义。窃以为,X就是高电压高功耗,TDP120w的产物;E系列是TDP 80w,功耗少了一大截。L就是低压版。
有大神说,X字头的好超,保留个人意见。
手上如果有闲置的775接口主板,当年没有用上四核的,可以试试。
有专门的工具和U可以买到,很简单的。
775之后,就是1156和1366时代。
严格来说,1366的X58平台,就是X79的前任。当年的i7 920,高帅富的选择。
超前的三通道设计,基本上完完全全就是服务器的平台。
i7 920是Intel首个内存控制器集成到cpu以及支持睿频的U,但并不是首个集成L3缓存的cpu。首个L3缓存的cpu是k6-3,利用主板原有的L2 cache变为L3 cache。
Intel首个有L3的cpu前文已经提及,就是奔腾4 EE。相当于奔腾4皇帝版。
i7 920是无核显的,带核显的是1156平台的,而且是胶水核显。相当于把前代的G41集成显卡提升以后胶水到cpu里面。i7 920放在当今,同频性能还是可圈可点的,除了功耗和发热,其他都不俗。
借用某大神的数据,这个是采用TT台风散热的AIDA64满载温度,70度挺吓人的。AIDA64满载其实相当于中等满载而已,压力不算大。
另外一位大神的数据,i7 920 GTX480,当年之瑜亮,可惜由于发热的问题,都付笑谈中。
3dmark11 X分只有1783,大约就是相当于现在的GTX750公版左右吧。换算起来,就是说GTX480今天也就是凑合玩一下LOL,4档左右的剑灵。至于守望先锋?请开低画质。我同事就是用GTX750,2k分辨率,低画质玩守望先锋,70帧满的,还行。
家贫,没用过1366的i7,见谅。
至于X79的话,当年,我们留下了不少回忆。当年我们五个人,合份组了一套3930k X79 EX9平台玩工作室,这是我们首测7870CF的场景。
当年的无知,居然连图片的没有备份,刚好帖子又无特写过cpu。
不得不说,当年的拍摄技术好渣的说。
X79平台除了没有原生USB3.0,没有Ultra M2,其他还是不弱的。
当然了,高端桌面平台,那是高富帅的。个人建议,现在,常规自用,i5 B150都够了,然后投资一下SSD和显卡,体验会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