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视USB3.0!妙用ESATA突破速度瓶颈
鉴于外置连接协议较慢的情况,sata-io.提出把硬盘的传输接口外置化,即e-SATA。并在SATA接口刚诞生时就同步提出,遗憾的是,相比USB和IEEE1394,先天供电缺陷导致其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
首先,e-SATA能够做到外置的可能性,主要脱胎于SATA支持热拔插,这样就给了平常热拔插操作创造了实现的前提。当e-SATA刚提出时,几乎没有主板配备正规的e-SATA接口,而是使用裸体SATA接口直接应用在外部,本身缺乏有效的保护,脆弱的PCB完全暴露在外面,况且SATA线缆只能插拔几十次,与移动的需求有很大偏差。插拔上的缺陷,并不是最大问题,且很好解决,现今正规的e-SATA接口,已经加装了金属弹片来保证物理连接的稳固性,而eSATA线缆也能够插拔2000次,为eSATA抢班夺权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接口 | 速率(Mbps/s) | 速率(MB/s) |
USB | 12 | 1.5 |
USB 2.0 | 480 | 60 |
1394 (Firewire) | 400 | 50 |
1394b | 800 | 100 |
eSATA 1.5Gb/s | 1500 | 150 |
eSATA 3Gb/s | 3000 | 300 |
e-SATA即便没有电力供应,但速度优势让人难以抵挡
从兼容性来说,e-SATA就是多了层保护措施的SATA,所以对硬盘没有任何兼容性问题。e-SATA和SATA接口是互换的,SATA接口的升级,可以无缝升级e-SATA接口。现今阻碍e-SATA接口大行其道的原因就是较小的应用环境和没有电力供应。
对现在的移动硬盘来说,动辄320GB乃至500GB的硬盘,使用 USB2.0接口进行传输数据有种让人作呕的感觉。回想笔者学生时代,花大价钱购买了IDE接口的40GB硬盘,并组装成移动硬盘,在同学之间传递AVI电影等数据,每次的拷贝都耗时半小时左右。在工作后,笔者升级到500GB SATA硬盘,但即使是使用优异硬盘盒,速度仍旧只有32MB/s,而现在的数据可不再是AVI了,而是动辄30GB的TS。这样的境遇让我不得不变,不得不放弃方便的USB,转而寻求一快速的e-SATA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