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网存储频道 PCPOP首页      /      存储     /      评测    /    正文

1分钟刻2GB 体验真正的8速蓝光刻录机

    [泡泡网光驱频道3月27日] 大家不管是在计算机杂志或是网站上,常常可以看到光驱╱刻录机及光盘片(烧录片)的评测,它们到底都在测试哪些东西呢?其各式的数值又代表什么意义?让我来告诉你。

    最近厂商很大方了借了一台Buffalo BR-816FBS 8X BD刻录机,它完全支持各式光盘(CD/DVD/BD)的读取与烧录(当然不包含HD DVD啦),我们就藉由测试这台机器,来让各位了解其规格说明及各项测试所代表的意义。

● 规格表

    首先介绍故事主角Buffalo(日商巴比禄,俗称水牛牌)型号BR-816FBS的八倍速BD刻录机。其中的816表示BD:8倍、DVD:16倍,S应该指的是SATA接口。

先把它的规格表给大家看一下:

    注:其实这份规格表并不能称的上是完整,有一些光盘搜寻时间(Seek Time)及存取时间(Access Time)的信息并没有列入。

◎ 资料来源:巴比禄官方网站

    一项产品有官方网站是很重要的,除了可以浏览其常见问题集(FAQ)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查看支持烧录片的状况及下载新版的韧体。

    拿到一台光驱,想要知道它的各项信息,最方便的程序就是Nero InfoTool:(如果你有安装Nero的烧录软件,它就会预设安装,要不然你也可以按前面的连结下载)

● 光驱的倍速

    既然提到倍速了,就由速率来开始解释吧!

    物理学上的速率=距离?时间,而计算机世界里的(传输)速率=数据量?时间。

    在CD时期,它一倍速(1X)的数据位传输率为每区段2048bytes(2KB)×每秒75区段=150KB/s。

    CD的1X为150KB/s、DVD的1X为11.08Mbps、BD的1X为35.965Mbps。

    那么BD的8X表示的就是说每秒能够传输35.965×8Mbits≒36MB的数据量。但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8X指的是8X Max.,并不是从头到尾都是8X,请看下面的解释:

    光盘片的数据是顺时针方向以螺旋形的方式储存在光盘片上的,当读取头投射出雷射光的同时,光盘片会旋转,读取头因此由内而外的读取储存在光盘片上的数据。

    你可以很容易的了解,储存在内圈及外圈的数据量是不一样的,因此当光盘片旋转一圈,内圈及外圈的「速率」是不同的,这时我们就会出现两个基本的图形:

   

    第一种是CLV,也就是等线速度,比方说当你在聆听音乐CD时,读取的速度必须是固定的,当读取头随着朝外移动时,光驱必须随着降低转速,以维持读取的速度一致。

    第二种是CAV,也就是等角速度,它会将光盘片旋转的速度控制在一定值,这时数据传输速率就会成线性的上升。

   

    第三种是P-CAV,也就是部份等角速度,它的前半部与CAV相同,到达一定速度之后就维持不变,这通常是在烧录(或读取)倍速还未达全转速时的变通做法。

    第四种是Z-CLV,就是区域等线速度,它会将(烧录)速度区分为几个区块,由慢到快,每个区块用稳定的速度来烧录。

    要测量读取速度最好用的程序就是Nero DiscSpeed(其前身叫做CD-DVD Speed),它有很完善的图形及数据接口,操作方法也很简单,只要拿一片光盘片放到光驱中,按下start按钮就会自动开始测试:

    图形的横轴是光盘片的数据大小(GB),左边是内圈、右边是外圈。图形中会有一条绿色及一条黄色的线,绿线指的是速率(倍速),要看左边纵轴的数值;黄线指的是转速(×1000rpm),要看右边的数值。

    除了图形显示之外,右方也会以数字显示起始速率、结尾速率及平均速率,并判断属于何种模式(不过有时候会误判)。下方也有Log可以查询所花费的时间。

    以上图为例,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是CAV的图形,它是由6.7X起跳,一直爬升到最外圈约16X,平均的读取速度大约12X左右,整个读取的时间是5:49,转速则是稳定的维持在9,000rmp(每分钟九千转)左右。因此我们可以说这台光驱的读取能力是16X Max.(最大16倍),请注意:并不是从头到尾都是以16X跑完哟!

    测试读取速度时请使用状况较好的光盘片,那些制程不良或是有刮伤的光盘片测出来就会变成如下图的结果:

    当发生读取错误时,为保持数据的正确性,光驱会尝试修正错误,或者重试(Retry)读取,因而造成读取速度下降。

光驱的速度是受限于其物理特性:

第一、伺服马达转速不太可能超过10,000rpm(每分钟一万转)。
第二、光盘片的材质在极高的转速下有发生碎裂的危险。

    CD最高的倍速大约是48~52X,DVD则是18~22X,至于BD最高可以达到多少倍呢?依据目前光驱伺服马达转速的极限(10,000rmp),最终的结果大约是5X~12X CAV。


(此图为模拟图)

◎ 光驱倍速的迷思

    很多人都认为光驱的倍速越高越好,因为读取(或烧录)的时间会缩短呀!不过我则不是这么认为。

1. 光盘片的物理特性是外圈的质量较不易控制(因为制程的关系),光驱在高速旋转时,光盘片外圈也很容易受到震动及的影响造成雷射光循轨不易,也就是说,最外圈的数据质量是最不稳定的。
2. 提高光驱的倍速(转速)所能降低的读取(烧录)时间会递减。举例来说,16X提升到22X所节省的时间仅约1:30。
3. 要能以超高速烧录,烧录片必须能通过刻录机厂商的严格认证,这种片子少之又少。
4. 以超高速烧录的特性都不是非常的理想,还很有可能因烧录片之特性不佳而自动降速,反而比较低速烧录所花的时间还要长!
5. 所以通常超高倍速仅是光驱厂商展现研发能力的手段之一。

● 读取测试

◎ 读取单层BD-ROM

    标准的P-CAV模式,由4X起跳,提升至8X之后就固定不动了,平均速度约7X,总共耗时13:39。

    读取双层BD-ROM,跟单层的差不多,换层后以与第一层相同的速率把第二层读完,所以时间大约是单层的两倍。

◎ 读取单层BD-R及BD-RE (2X片子)

    虽然规格上说可以达到8X,但是我怎么测都是只有2X CLV,这样时间花的非常久(46分钟多),相较于Pioneer系列的5X CAV(24分钟多)的读取速度,所以它实在不能算是一台好的Reader。

◎ 读取单层BD-R (4X片子)

    后来想一想,是不是因为片子本身是2X的,所以在读取时就被限定在2X?于是拿了一片4X的BD-R读取看看。

    果然,读取速度提升至4X CLV了!

◎ 读取单层BD-R (6X片子)

    居然变成4X→6X Z-CLV了!真是诡异……

◎ 读取数据DVD或是没有CSS防拷的DVD-Video

    标准的CAV的模式,由6.8X起跳,一直爬升到最外圈的16.3X,平均的读取速度大约12.2X左右,整个读取的时间是4:45。

◎ 读取音乐CD

    CAV模式,速度并不快。

◎ 读取VCD

    CAV模式,速度也不快。

◎ 读取数据CD

    同样也是CAV,不过速度就能达到规格上所标示的48X。

● 烧录问题释疑

    烧录片上都有记载着该片的烧录倍速、非常好的功率等信息,刻录机会再依据其信息,比对韧体中的数据库,然后按照核定的速度来烧录。

    但不一定标示着16X的DVD-R就一定能以16X烧录,有时只能以8X甚至4X的速度来烧录;标示6X的BD-R有时竟然可以8X的速度来烧录,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烧录的速度取决于刻录机的韧体,也就是说,各式烧录片经由刻录机厂商认证后,会将其信息记载于刻录机的韧体中,将来遇到该盘片时就知道该以如何的功率及倍速来烧录。

    OK,那我们怎么能知道这张烧录片,配这台刻录机能够以几倍速烧录呢?刻录机的官方网站上通常都会有各机型的列表(Media List),如:

◎ 或者各光盘片厂也都有兼容性列表:

    要不然你也可以在DiscSpeed中选择Disc Info页签,来观察该烧录片的信息。

    要测试烧录光盘的部份,还是建议使用Nero DiscSpeed来观察其烧录的速度变化。

    首先把空白光盘片放入刻录机中,切换到Create Disc页签,在右方可以看到刻录机对该盘片所支持的最大倍速。

    按下start按钮就会以指定的速度来烧录。

    如果你在设定中有勾选Include test data(默认值),它就会将烧录之速度曲线图一并烧入光盘中(并不是以档案方式记录,在档案总管中找不到这些数据),但有勾选的盘片比没勾选的Lead-out会往后移5个Sectors(10KB),而光盘片数据的总档案大小则是相同的,猜测它应该是将其信息写在Lead-out的前面。

    1. 这样的烧录动作会将一些垃圾档案塞满整张光盘片,也因此这张光盘片就不能再使用了(可复写式光盘除外)。

    2. 如果你只是想要观察其烧录的速度变化,可以勾选Simulate(模拟),这样就不会有实际的烧录动作产生,请注意:这功能对DVD+R/RW及BD-R/RE是无效的,也就是说,上述规格的光盘片并不支持仿真写入的功能。

    3. 那这样不就白白浪费一张光盘片了吗?不要紧张,它很贴心的提供了一个烧录映像文件的功能(仅支持*.iso及*.nrg文件),你只要准备好一个光盘映像文件,勾选Burn image就可以烧录你所指定的映像档了!

    注:用Burn Image烧录BD映像档的时候,请记得将前面所提到的Include test data给取消勾选,要不然在最后关头会跑出一个错误讯息并且导致烧录失败:

    非常好的化烧录功率校正(OPC, Optimum Power Calibration)指的是刻录机在刚启始烧录时,会针对烧录片以不同的烧录功率做试烧的动作,以找出最适合该盘片的非常好的烧录功率。

    如果你在烧录时,一开始就遇到以下的错误讯息(不同的烧录软件会回报不同但类似的讯息),那么就表示刻录机与该烧录片无法搭配,请换不同速度烧录、或者根本无法烧录!

    动态非常好的化功率校正(WOPC, Walking Optimum Power Calibration)指的是在烧录过程中,会藉由烧录→读取→烧录→读取→……的动作,刻录机会动态的调整烧录功率,以求得整个烧录过程都能达到最完善的质量。

    在DVD-RAM的规格中,它所使用的缺陷管理有两种:滑动取代(Slipping Replacement)及线性取代(Linear Replacement),为的是要保证数据的正确性。但在实时烧录模式(Real-Time Recording Mode)中就必须牺牲掉线性取代以保持数据连续性及全速的烧录,有人把这种模式称之为Streaming。打个比方说,虽然你的DVD-RAM是5X,但为了数据的正确性,刻录机会启动缺陷管理机制而使得速度降到一半左右,如果你执意要以5X烧录,那就必须要把线性取代的功能给关掉,这时候你会冒着数据错误的风险。

    要在Nero DiscSpeed中将缺陷管理机制关闭,请执行File→Options→Transfer Rate,将Streaming勾选。

◎ 在ImgBurn中它叫做FastWrite: 

    至于其它的烧录软件中要如何设定?请自己动手找一找啰!否则降半速烧录可是很呕人的……

    全新的BD-RE在第一次烧录前都必须做格式化,这应该就是预先做好缺陷管理的动作。

● 烧录测试

    记得前面的说明吗?BD-R/RE有缺陷管理机制,要全速写入的话必须将Streaming给打开!

    以8X超速烧录单层及双层BD-R,根据官方所公布的资料,只有Panasonic的6X BD-R才能以8X超速烧录。

   

    因为手头上没有这些片子(光华一片单层的就要价380元),所以只能借用一下CD-R实验室的测试结果。

    标准的P-CAV模式,单层烧录时间13:44、双层为27:22。会有锯齿状就是在做前面所提到的WOPC。

◎ 以6X烧录BD-R

    我手边能够找到的片子只有SONY 6X BD-R: 

    先将就测一下啰!为了怕浪费一张片子,我采用烧录映像档的方式。

    出人意料的,它的4X→6X是以Z-CLV而不是以P-CAV的方式烧录!

◎ 以4X烧录BD-R

    既然已经有8X及6X的烧录时间数据,干脆把4X也测一下吧!(注:同样的这也是烧录BD映像档)

4X CLV一路到底,烧录时间23:06。

◎ 以2X烧录单层BD-RE

    在把手上的2X单层BD-RE拿出来玩玩。(BD-RE也只有2X,没别的倍数了!)

    慢的让人受不了的2X CLV烧录,花了45分钟。

◎ 以2X烧录双层BD-RE

    慢到快令人抓狂的90分钟!

◎ 以16X烧录DVD+R

    由6.7X起跳,一直爬升到16X,属于CAV的烧录模式。WOPC做的非常频繁。

◎ 以12X烧录DVD-R

    有些16X的片子在这台机器上最高只能以12X P-CAV烧录。

◎ 以8X烧录DVD-R

    以6X的速度开始,在大约一半的地方转折成8X烧录。

◎ 以8X烧录DVD+RW

    跟上图差不多,也是6X→8X的Z-CLV。

◎ 以8X烧录DVD+R DL

    4X→8X的P-CAV模式。

◎ 以5X烧录DVD-RAM

    前面有提到,DVD-RAM有其特殊的缺陷管理机制,如果你要以5X烧录,请记得在设定中勾选Streaming。

    注:12X的DVD-RAM可以认得到5X。

◎ 以48X烧录CD-R

    注:Buffalo BR-816FBS对CD-R的支持程度实在是不怎么样,很多CD-R只能用24X、16X甚至8X烧录。就算有48X的选项,实际烧录时也有可能只达到40X。

◎ 以24X烧录CD-RW

    以16X→24X的Z-CLV烧录。注:Ultra Speed+的32X CD-RW可以认得到24X。

    我把烧录各式单层光盘所需要的时间列了一张表,各位看倌可以依据自己能接受的范围选择合适的烧录倍速及采购烧录片。

● 光盘错误纠正机制

    在谈烧录质量之前,必须要先了解储存媒体的错误纠正机制。只要是储存媒体一定需要有侦错及纠错的机制,不像硬盘的磁盘是处于密封的空间,光盘这种裸露在外的媒体,遭受着指纹、灰尘、光线等的摧残,一定要有一套完善的侦、纠错方案才能确保数据的正确性。

    光盘是以"1"、"0"的数字讯号来记录,但要由光学讯号转变为数字讯号,且避免错误的产生,因此必须经过复杂的手续,如置入错误修正编码(ECC, Error Correction Code)及调变(Modulation)等方式。

    依据储存密度及其它衍伸问题的不同,CD/DVD/BD采用不同的侦、纠错与调变机制: 

    光驱在读取光盘片的时候,不可能达到100%的准确读取,由于各种因素影响,随时都会产生随机的存取错误。理论上来说,读取的速度越快,产生的错误率也会增高。

    我从CD开始介绍好了,CD的错误率可分为C1及C2 Error,C1层级为可修正的错误、C2层级则是属于不可修复的错误。

    至于DVD的部份,则是可分为PIE(Parity Inner Errors)、PIF(Parity Inner Failure)及POF(Parity Outer Error),第一层的PIE纠错不得高于280,第二层的PIF纠错不得高于4,POF则是不允许发生,否则会产生无法修复的错误。
BD则是LDC与BIS,但说老实话,我还搞不太懂它们的数值是代表什么东西!

    光驱在读取光盘片的时候,会负责努力的侦错及纠错,但当你的光盘片有无法修复的错误产生,就会出现类似以下的错误讯息:

    你使用Nero DiscSpeed来读取它的时候,会发现读到一半就发生错误而终止: 

    那是因为该光盘片已经有不能修复的错误,这时我们可以叫出ScanDisc功能,来检查错误的分布状况:

    红色的部份就是属于不可修复的错误,它也表示在光盘里面的数据已经毁损,没有办法挽救了。

    广义的Jitter指的是偏差值,较狭义的解释就是光盘片上坑洞实际与理论上的相对误差,一张质量好的DVD光盘应将Jitter值控制在8%以下(越低越好),Jitter在光盘片上的分布状态可以看出光盘片烧录质量的稳定程度。■


    以上文章来源于HD.club 精研事務所,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0人已赞

关注我们

泡泡网

手机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