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硬件我的生活 DIY玩家10年之历程
编者:本文系读者参加10年征文活动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另外,获选发布的文章是否获奖的问题,请作者咨询相关编辑。
也许10年并不适合作为故事的开始。印象中接触电脑的时候,是从小学开始的。那个时候隐约记得是苹果机,操作系统至今我也不明白,也不打算去弄明白。只记得统一使用BASIC语言,那个时候可以编一些很简单的程序,运算、小游戏等等。虽然接触的时间不长,但对电脑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再一次和电脑接触,已经是高中时代了。那个时候的电脑跟我小学的认知相比,完全是鸟枪换炮,进入了所谓386、486的时代,“586”Pentium也已经暂露头角。
电脑也已普遍进入了DOS和Win 3.1的时代,我当年那点粗浅的BASIC语言完全不能适应DOS环境,不得不重新学起。“DIR/P”、“CD..”等命令从那个时代过来的玩家都还记忆犹新,很多人都还有编辑Config和Autoexec.bat的经历。可以说,目前通用的电脑基础,就是从那个DOS时代打起的。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依然是个很好的RPG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朋友对电脑产生兴趣,是因为游戏引起的。之前笔者是一个游戏机爱好者,FC、MD到SFC,而PC的出现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游戏天地。DOS时代,大富翁2、轩辕剑枫之舞、明星志愿等游戏,给我们很深的印象。和当时的游戏机相比,这些PC游戏最大的有点在于全中文,对于当时一直在日文中摸索的RPG玩家来说,全中文的界面和剧情意义非凡,何况这些游戏的剧情、画面、系统等因素都非常优秀。因为游戏的原意,研究如何去配置文件,如何使用DOS命令,如何使用FPS,等等。当时的层面还是停留在对操作系统的熟悉上,没有进入了解硬件的阶段。
486 DX2-66,我想更多人喜欢的是DX4-100
真正接触硬件是1998年第一次装属于自己的电脑,和很多人经历过的一样,第一次总是和“高手”朋友一起前往,在一个装机店选定所有配件。朋友按照一个DIY玩家的标准帮我装机,选配的硬件包括C300A、华硕P2B、火球5代硬盘等,包括很多当年辉煌一时的经典硬件。
以前有类似这样的说话,三个月不关注硬件,基本上就落伍了,不要说三年。由于对电脑的认识还是停留在DOS时代,98年装机的目的其实很不明确,大概就是学一些Win98的操作,Office、Photoshop等软件的使用,玩一些简单的PC游戏,从未想过要去研究硬件。未曾想到的是,这台机器带我步入了硬件玩家的行列,走到了现在的这个行业,10年来几乎一直从事跟硬件有关的工作。
有人写过这样一篇文章,《10大案例见证 别再叫我给你装电脑啦》,大致就是讲帮人装机遇到的白痴问题。每个经历过新手阶段的硬件玩家,看到这篇文章,回忆当年的经历,也许都会有所感触。
C300A,后来都改成Socket接口了,当时用透明胶贴在金手指的几个脚上改电压
由于之前总算是有少许基础,现在回想当年并没有太多电脑使用上的“白痴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硬件性能上面。电脑装好之后,如何发挥其性能,让运行软件和游戏更快,就成了我经常在思考的问题。
一代经典华硕P2B-F
比较典型的是关于赛扬300A的超频问题,后来我才知道,并不是每一颗C300A都可以稳超450MHz的,我当时那颗CPU超频后工作就不是特别稳定。对于偶尔在游戏和Photoshop某个环节出现的死机现象,百思不得其解。而那时又比较偏执,研究了好久,才发现是CPU超频不稳的原因。放到今天,主板自动调一点点电压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当年的P2B外频是通过硬件跳线设置,没有加电压的选项。只有把外频降到83MHz,但怎么用心里怎么不舒服。直到相当长一段时间后,通过当时国内某知名硬件论坛,学到了用透明胶贴SLOT-1的C300A针脚,实现加电压的方法,冒险尝试,终于成功,CPU能够超频到463MHz依然稳定运行。这也是一次难忘的自己动手DIY,解决重大硬件问题的经历,为了这一点曾经开心了很久。
还有值得回忆的是装机后不久对于显卡和声卡的“升级”。显卡并没有采用当时流行的2D显卡+Voodoo 2子卡的方式,而是选用了新产品Voodoo Banshee,原因就是看中了它一张卡解决问题,虽然性能和兼容性比Voodoo 2颇有不如,但当时看到glide加速后的Incoming、古墓丽影等游戏画面,也很能让人满意了。
这可是当初无数声卡玩家的梦想
而对于一个新手来说,花数百上千购买声卡有点不可思议,当时甚至觉得电脑不出声音都可。当年不像现在这样,新手可以简单用整合声卡解决问题。那个时候在如何选择声卡和音箱的问题上,犹豫了很久,最终买了SB Live!Value、不久后又换成了黄金版(其实就是SB Live!主卡),后来又以较低的价格单买了SB Live!子卡。总算以一种低价的方式买到了当年声卡玩家的梦想——接近2000元的SB Live!。值得一说的是,买了SB Live!之后从来没有后悔过。即使到现在,EMU10K1的SB Live!仍然是音质一流的声卡,可惜的是创新公司的驱动更新能力和态度太差,至今仍然没有对应Vsita的理想驱动,在转Vista系统之后,不能不弃用这一代经典。
一个偶然的决定,也许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如果当初没有注意到报纸上那个小小的招聘启事,我的人生到现在肯定会有不同。
1999年,在报纸的一角看到某著名硬件杂志的招聘启事。硬件编辑的工作和大学的专业和当时从事的行业几乎是不沾边,那时并没有多想,凭着对硬件的热情和兴趣、以及对文字工作地向往,就前去应聘了。也许是那年的热情打动了当时的C主编,居然成功进入了该硬件杂志的编辑部。从此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用铅笔短接图中的点,改倍频
进了杂志编辑部,才发现其实自己之前了解的硬件知识实在太少,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局域网、服务器,这些都是进编辑部之前很陌生的东西,传统硬件技术方面,需要了解学习也很多。其实应该庆幸当时主持一个叫“新手上路”的栏目,因为当时自己也是新手,一边工作,一边学习,那段时间硬件知识水平进步非常迅速,工作也得到了主编的肯定。记得有一篇《新手玩鼠标键盘》的文章,曾经一度被称为经典。
这款是后来的Duron 650
随着杂志的发展,公司和编辑部逐渐扩大。我逐渐过渡到主持DIY类经验节目,随后进入了产品评测室。其实做了硬件产品评测工作之后,硬件对自己的吸引力反而下降了。这段时间,经历了自己机器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升级。
对不同的人来说,电脑升级的时间不一样,对我来讲大约1-3年一次整机升级,主要更换CPU、主板、显卡等最为核心的部件,这些部件的更新换代速度也是很快的。在2000年到2001年之间,C300A的辉煌早已没落,SLOT-1接口逐渐淡出江湖,Socket 370和Socket A逐渐兴起。玩家们应该记得那个时代的Duron 600和650,经过铅笔连线短接几个CPU表面的点,就可以破解倍频。那批CPU超频性能也不错,加点电压很多都可以超频到900Mhz,甚至是1GHz,这对当时的Duron来说是一个惊人的频率。因此笔者这次升级由Intel转入了AMD。
这款显卡当然可要1500多
短短3年时间,3dfx已经没落,被NVIDIA收购。显卡当时选择的是丽台GeForce2 MX,产品本身没啥值得说的,唯一记得的就是价格:当时花了1500多买一款入门级显卡。要拿到现在,都能买GTX 260级别的显卡了。
总的来讲,这不算是一次成功的升级,VIA的芯片组在随后的应用中,跟我带来了数不清的麻烦。仅过了一年,我不得不进行了第二次升级。
经常有人问,如果我一直留在那家硬件杂志,结果会是怎样?现在来看,除了极少数,当年的同事几乎已经全部离开,这样的问题,也许永远都没有答案。
2002年,因为一个电话,我离开了那家硬件杂志,来到了北京,进入了当时业界领头羊地位之一的行业报纸。这里并没有给我带来想象中的好运,因为,实际上职场远不像电脑硬件那么简单。不是说只要你有硬件知识,你就可以把工作做好。除了硬件DIY,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包括为人处事的方法,等等。
笔者在Radeon 8500刚出的时候就拿下
在专业方面,这个阶段眼光已经跳出了单一的DIY,看得更多更宽。值得一说的是,由于分类不同的关系,显示器、机箱电源、声卡音箱这类以前属于DIY的东西,现在反而跳出了DIY的范畴,几乎完全失去了研究。笔记本、相机等数码产品这个时期反而研究更多,产业深度的东西研究更多。
早期的P4 3.0
2001年到2004年,前后大约4年的时间,竟然经历了3次升级。包括P4 2.4和P4 3.0,i845和i875,ATI Radeon 8500和GeForce 6800GT。这些硬件都经历过,那个时候对ATI印象蛮差,驱动问题多多,兼容性问题连连。比如当时的MGS2 PC版显示不正常,PS模拟器插件显示不正常等。以至于直到现在我对A卡还是有阴影。
这个阶段是个人职场经验提升最快的阶段,跳出了硬件和技术的圈子,眼界放得更开。如果说,在硬件杂志提升最多的是硬件知识,那么在这家报纸提升最多的就是职场的经验和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个阶段,工作和兴趣都是逐渐在跳出DIY的范畴,逐步开始迈向其它的地方。
2005年,笔记本开始了新一轮的大降价,不少笔记本降到万元以下。当时我曾认为,笔记本取代DIY的时代开始来临了。
和台式机和DIY比起来,笔记本有着太多的优势。例如便携性,不占地方,功耗低。这些优势对于现在生活空间越来越狭小的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在2004年之前,笔记本的价格一直较高,和台式机相比很难有性价比可言,如果不是有相关移动办公需求的玩家,基本上不会去考虑笔记本。
HP这款本当年要1万出头
而在2005年,笔记本新一轮的普遍降价,同时性能更加强劲的独立显卡开始暂露头角。那一年,我认识的不少人都在流行买笔记本。而我竟然一下子买了两台笔记本。首先是一台HP的集显本,作为家里的第二台电脑和移动办公的机器。随后,偶然看到了DELL推出了6800go独显本9300的消息,一时冲动就买了一台。当年这台本可以说是豪华配置,17吋1920×1200高分屏,Dothan 1.8GHz CPU,6800go独显,性能比我的台式机还要好,而14000元的价格在当时看来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而在那个时候,我的台式机还是P4 3.0G+6800GT,1.5GB内存,这台9300的性能已经和台式机差不多。较为关键的是,由于对CRT的SONY特丽珑有着比较痴迷的爱好,当时我台式机的显示器还是SONY 500PS,21吋柱面显像管。由于LCD那几年一直是飞速发展,在色彩综合表现、亮度、显示速度等多个方面,已经弥补了2002年的不足,只是价格还不算太理想。
和台式机有着接近的性能,但是显示屏幕效果看起来要好很多。在接下来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内,这台笔记本成了我的主力机器。而台式机则放在那里“吃灰”,很少使用。
由于个人原因,2005年,我离开了那家报纸,加入了一家也算是业内的广告公司,推广某品牌显示芯片。到年底,由于工作的调整,开始玩某OL游戏。回想起来那段几乎就像是生命的空白,很多时候活在虚拟世界中。在玩游戏厉害的时候,每天晚上就按时上线玩游戏,比上班还准时。到现在,我也依然没能思考清楚,OL游戏的人生到底给我留下了什么。
以前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来现在的这家网站。我的回答是,喜欢这里的风格。
现在来想这个问题,也还是一样的答案。早在2000年的时候,网站还不叫现在的名字的时候,就比较喜欢这边的风格。因为,这家网站是以DIY为核心发展起来,文章走玩家路线,产品和评测是内容的核心和重点。这和之前硬件杂志的风格是比较类似的。并且,网站的内容形式更加灵活自由,更加开放。
来到这家网站,我又重新回到了硬件玩家的位置。过了两年,我发现DELL 9300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应用需求了。新出的游戏自不必说,即使是玩OL游戏,也因为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强化,对硬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以想象,一直使用两年前的CPU和显卡,玩新的游戏和软件是多么的吃力。
Athlon 3500+,当时很不好找
真正使我下定决心升级的是,之前某著名品牌6800GT显卡的花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修好。因为还是AGP和Socekt 478的主板,要更换就是一整套系统。为了最大限度的废物利用,我不得不又发挥了多年没有使用过的DIY精神,把解决方案放在一块之前抽奖获得、未开封的全新DFI nForce4主板上。这样以前的DDR内存还可以继续使用。为了使用这款主板,特地去市场上找了Socket 939的Athlon单核CPU(还真不好找,当时都是AM2接口的了),通过购买这款300多元CPU完成了主机系统升级。也算是近年来少有的花小钱办好事的经历了。
LCD在几年之内画质是突飞猛进,CRT再难与其相比了
随后,我又把使用了多年的SONY 500PS换掉,换成LG 22吋的LCD,视觉感受有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由于NB(笔记本)屏在功耗、发热、尤其是体积方面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不得不舍弃很多性能上的指标来获取平衡。DT(台式机)屏没有这些限制,显示效果要好很多。使用了台式机LCD后,不再觉得9300的17吋高分屏很吸引人了。同时,由于升级换代,台式机的整体性能比9300强了不少。所以,我又重新回到了台式机的怀抱,也算是DIY的一种回归。
回想这10多年玩硬件的经历,虽然当初的热情和感动已不复存在,但是记忆和DIY对我的影响是永存的。对于我个人来说,DIY的精神在于发挥硬件最大的功效,还有符合自己需求的个性化配置。回想一下10年前的DIY,C300A默认频率和OC 450MHz后可以说几乎有本质上的性能提升。硬件价格差异也很大,大约记得当年C300A的价格是500元左右,而PⅡ 450的价格则是1500元左右。还有贴脚加电压、铅笔破解倍频锁等等。DIY的意义,获得的性价比,一直会被玩家津津乐道。
现在的DIY仍然也是很有意义的。例如前文提到的E7200 OC 3.8GHz,还有我们以前文章提到的5电容版E5200的超频。今天的物质生活,比起10年前已经丰富了很多。这个时候我们再来倡导DIY,并不是因为“差钱”,而是真正的个性和效率。也正是由于“不差钱”,很多新生代玩家的原则就是用最贵的硬件,超频使用液氮超到一个记录。在笔者个人看来,DIY不止是这些,更重要的是个性、实用、花钱充分发挥效率的精神。
由于工作需要的原因,08年初,我又购买了个人的第三台笔记本——华硕的F8SV,T7250+8600GT独显,14吋1280×800的屏,所以又了下面这篇文章《84GS是否鸡肋?笔记本需要怎样的显卡》。和台式机比起来,笔记本各方面性能的不足,注定现阶段笔记本是不会逐步取代台式机的。对于有着性能需求的玩家,DIY还是最好的选择。
10年,转了一圈,从DIY而开始,最后由回到了DIY。
最后提一下的是,由于单核CPU在多种应用环境下无法满足需求,我又升级到了现在的E7200 OC 3.6GHz。而由于游戏和高清应用的增加,硬盘几乎是永远不够用,WD 640G的硬盘已陆续添置两块,依然无法满足需求。看来硬件的需求,真是永无止境。■
编者:如果有读者对征文感兴趣,欢迎来稿,有机会获得大奖,详情请见《10年IT经历征文 拿三星LCD显示器大奖》。
泡泡网十年 我们和你在一起 读者调查 泡泡网到现在已经走过十个年头了,相信这十年来也为网友们留下不少美好的回忆,伴随大家一起成长。在此我们特别设置了一个调查,希望能够了解每一位网友对泡泡网的印象。此外参加调查的网友还有机会获得我们准备的十周年纪念精美礼品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