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卖场末日?低端服务业面临洗牌
分享
前景——“中关村模式”能否保留?
但在实际的转型过程中,事情却并不简单。
杨志强表示,企业最初入驻时,商业地产的卖出价格较高,所以动员起来很有难度。而且大钟寺区域的业态不太成熟,业主考虑到商业风险,也有顾虑。他透露,对于低端产业的调整,应当不会完全挤出,但“目前保留多少、保留多大的面积还在评估。”
赵宏表示,从商业地产的角度看,中关村西区是“寸土寸金”的地段,租金价格较高,且一直在按照市场模式运作,这就造成了其发展方向与政府的规划不符。他认为,作为聚拢人气的重要工具,卖场不宜全部迁出。卖场的出现不仅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且也为各种高技术产品提供了展示与交易的平台,总体来说“利大于弊”。
二十年成就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孔伟强表示,中关村是由“电子一条街”发展而来,“贸易”是其最初的产业形态,后来才逐渐转向“技术”,这也是全国54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中最独特的地方。同时,中关村的规划建立在建成区的基础之上,其他产业园区则是“白纸上画图”,不会偏离规划初衷。
赵宏对此也表示认同,称中关村从最初的“贸供技”逐渐演变成如今的“技供贸”,这种模式是少有的,在世界范围内都已拥有它的品牌效应。
那么,业态调整会否削弱这种品牌效应?孔伟强持否定的态度,他认为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如果卖场转移,势必会对生活带来影响;但对于业内人士和国外同行来说,中关村一直代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前沿,这种印象将不会改变。“每年有三到四成的‘海龟’选择到中关村创业,如果仅仅是基于‘混乱 ’的印象,应当不会有这么多。”孔伟强表示。■<
0人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