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徒有其名 “双十一”选择智能家电需谨慎
从智能手机开始,“智能”一词迅速在IT行业里迅速扩张蔓延,市场研究机构Juniper Research预测:预计截至到2018年,中国的智能家居市场将达到1000亿元。尤其在概念战越演越烈的家电市场,打着“智能”旗号的各种智能家电产品早已层出不穷,从智能电视、电饭煲,到冰箱、洗碗机、净化器,甚至插座、牙刷、马桶,都乘势搭载上“智能”功能的便车,借着加一个APP控制功能就摇身一变成为了高大上的“智能家电”,唯恐在互联网“智能”风口上错失了良机。
智能家电本不“智能”
智能手机行业的迅猛发展也许一定程度上促使智能家电生成了一夜成名、一夜暴发的念头。然而,以APP和PPT为主的智能家电也许在一开始确实能够吸引喜欢新鲜感的消费者,但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和熟悉,已有越来越多的行业人士指出其“智能家电”本质,即:大部分智能家电仅仅是打着“智能”的旗号、滥贴“智能”的“贴牌”产品,技术上远没有达到宣传的高度智能革命水准 ,通过无端引导消费者,“迫使”其为一堆所谓的“智能家电”中的智能功能买单,而在产品本身技术品质和成本上凶猛克扣,借着低成本概念掩护孱弱的产品本身品质来牟取暴利,才是此类“智能”厂商的真正目的。
且当消费者回归理性并试想一下不难发现,当今大量主流的智能家电都需要通过APP来控制家电的模式,与其冠以智能,不如说仅仅是添加了一个WiFi控制功能、蓝牙传输功能的普通设备而已,部分所谓的智能功能某种程度上甚至还不如直接控制更为方便,比如:原本站起来按一下就能打开的灯泡开关,成为智能开关后变成了,解锁手机、打开APP、选择开关、打开开关的复杂设定,这里还省去了在黑暗中找手机的步骤。更可笑的还有智能筷子、智能牙刷等设定,通过筷子去测试食物的甜度而不是消费者自己用舌尖品味,对着手机APP刷牙避免刷牙频率过快过慢、力度过重过轻等,无论从应用合理度还是从用户体验上都是处于初期阶段的。且不仅是一两百元的“智能”小家电,动辄几千甚至上万的“智能”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空调、净化机,都挥舞着此类伪智能大旗,将电视盒子装入电视机内部称其为智能电视;同容积性能三门冰箱在添加了手机闹钟腐烂食物和缺鸡蛋报警功能后价格高于行业平均价格千元;将更多的成本用以为净化器添加手机APP遥控器功能而不是提高循环质量改善用户呼吸环境。更有甚者甚至取消常规产品线,“强力驱动”消费者为其“智能家居”产品买单。
国内智能家电仍处孕育阶段
从本质上分析,智能家电与智能手机有着天壤之别的差异,即使是智能手机中的siri、灵犀、Google Now,系统中的小冰、小娜、小黄鸡,此类智能硬件或智能系统,作为智能的初级阶段产品在根本上仍需要依托于背后强大的大数据链及复杂的云计算系统支持。而在智能家电领域中,为达成真正的智能化应用,不仅需要在家电产品的硬件底层系统中部署上述的智能芯片,在系统中部署智能系统和相关接口,更需要在消费者的应用环境或智能家电产品上配备大量的传感器组件,才有可能实现智能家电的实际应用。以汽车行业为例,目前的汽车往往都需要搭载数百个传感器,包括在发动机、变速箱、轮胎、温度、声波甚至红外感应相关领域设备,才能够实现基本的应用功能,即使加装了如此多的传感器用于产品运行的改进,目前主流汽车厂商至今也鲜有称自己的产品为“智能汽车”。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智能实际上是一个高门槛的概念性产物,仅通过能够联网、有APP控制功能的家电并不能称为“智能家电”,主动式的人机交互、被动式的自主运行,在智能家电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据行业权威专家指出,追求智能设备与人的无障碍交流,从而达到个人化、自主化、自动化的服务目的,引导消费者安全、健康才是智能生活焦点所在,而目前的大部分智能家电并未达到该标准和要求,现阶段智能家居市场的模式依旧不成熟。
创新技术的发展始终有着演化的过程,家电行业的智能化进程无疑仍在过渡阶段,智能单品实际上正经历着互联互通应用的孕育期,但在智能化统一标准缺乏,家电智能概念的混乱等时代中,将“智能”作为家电的卖点和概念让消费者买单,而不是好好的去提升产品本身的技术品质无疑是不适合的。
选择智能家电需谨慎
拎出智能家电中最为重量级的电视机为例,大量打着智能电视旗号的产品实际上都是传统电视机与“电视盒”合二为一,仅基于上网技术,通过安卓开放式平台,安装了一些内容的APP,来实现联网以及多样内容源。这样的“智能电视”也许被称为“上网电视”更为合适,在整个使用过程中,既不能感知电视本身的运行状态并作出反应和调整,也不能根据用户的语音、动作行为定制个性化的体验场景,并基于大数据平台不断优化用户的使用简便性和精准性。在没有掌握核心电视资源,也没有掌握智能资源的背景下,加之市场竞争激烈,这些智能电视厂商只能祭出“价格战”的屠刀,不断以低价、血拼价的名义杀价血拼出货。更有甚者,某款55英寸的智能电视售价只有3千多元,在双十一电商大战打响之际,甚至某些品牌打出了55英寸不到2400元的超低价格。这样的价格根本不足以支撑实现真正智能电视需要的大量后端云计算数据系统的投入,即使连基本的普通电视成本也难以覆盖,最终这些“智能电视”厂商只能在设计和工艺上不断简化,以降低成本减少亏损,或者如某著名生态电视创始者逐步走向欠款破产的不归之路。
继续刨根究底分析其本质,除了上述笔者谈及的智能产品高门槛、高成本之外,电视机产品的成本中70%左右都来源于液晶面板,即使是业内公认顶尖面板的60英寸电视,在某东售价最低也要5000元左右,可见高品质液晶面板实际上并非有所谓的低价空间。因此,反观目前互联网品牌虽说具有性价比优势,但是价格如此之低的智能电视背后客观反应出了一个恒古不变的道理:好货不便宜,便宜无好货,通过所谓的智能概念隐藏的必然是低品质面板和令人失望的耐用性。
同样,从电视盒子+电视机的智能化应用角度来看,这类互联网电视品牌的低价产品无疑都是披着“智能”外衣的普通电视,在带给用户非常基本上网体验的过程中,其简陋的系统和粗糙的人性化应用并不能带来更多的服务和体验,因此,既不能实现智能领域的互联互通也达不到智能产品的初级阶段。而在所谓性价比的背后又是低价的液晶面板,无法给予消费者所需要的丰富色彩、稳定质量,打着与一线液晶电视品牌相同的品质,实际上却只在智能化旗帜下拉大旗作虎皮。
回归内容主题,在双十一迫近的时期,大量智能家电正以铺天盖地各类形式向你们袭来,但笔者要再次拉响警钟,尤其是挑选电视、冰箱、净化器等这类价格高、更新稳定的大件电器时,在当下“智能”只是徒有其名的大背景下,面对“智能”厂商的疯狂促销时一定要谨慎选择购买,我们更应关注的并不是虚有其表的“智能”功能,而是产品背后实实在在的质量、体验、售后和品牌,切勿为“便宜”的价格和一个“智能”的噱头买单。
注: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