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让座”彰显尊师重教好传统
近日,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黄路生院士在学校“教学精英奖”颁奖典礼时,带头给获奖教师让座的细节引起热议。“让座院士”的言行举止,让当事教师既“诧异”又“感动”,让知情学生既“佩服”又“自豪”。行政人员给一线教师让座而备受关注这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众所周知,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范晔在《后汉书·儒林列传上》说道:“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所谓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可以说,没有“师”就没有“教”。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教师,乃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推动教育事业内涵发展的根本力量,承担着让每个受教育者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于是乎,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轻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价值多元、社会变革的当下,肩负着立德树人使命、传道授业重任的教师们,常常被看成是普通的教育服务提供者,甚至是被认为已走到了“不受尊敬的边缘”。尊师重教这一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识,渐渐成为集体记忆中的美好故事。行政人员给一线教师“让座”这一举止,反而成为了异常宝贵的个体行动。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笔者认为,在新时代强调尊师重教有其新内涵,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社会价值和引导作用。唯有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方能做好学生健康成长、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唯有广大教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方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要进一步明确教师在学校的中心地位,课堂可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则要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新西兰的约翰·哈蒂教授通过持续15年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学生、家庭、学校、教师、课程和教学等6大类138项影响学业成就的因素中,教师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在《可见的学习》一书中,哈蒂教授强调:要充分认识教师的影响力,“重回教师中心的教学”。
有媒体将“让座”新闻窄化为行政应“服从”教学,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教育与行政于高校如鸟之双翼,“让座”新闻的真正价值在于:唯有学校上下真心将一线教师放在重要位置,教师才会感受到自身职业的尊严和自豪,才会以高度的职业认同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实践之中,才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而更加精心地研究和打磨教学,最终使学生、家庭、学校都受益。
教育要积极发展,营造尊师重教和良师涌现的社会风尚也非常重要。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讲,学校教育系统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尊师重教的程度直接影响和推动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唯有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才能让尊师重教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入口、入眼、入脑、入心、入行,逐步成为社会的共识、组织的文化、个体的习惯,最终形成人才辈出、良师涌现、优秀人才争相从教的良好局面。(王顶明 作者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