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药是怎么化痰的?
春天是感冒高发期,咳嗽声、吐痰声,不绝入耳。咳嗽要吃镇咳药,吐痰就吃化痰药,这似乎是一种常识。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化痰药是怎么化痰的呢?
(图片来源:7y7.com)
其实,“化痰”跟扫地差不多。
正常人是没有痰液的,一如勤快的人家不会囤积太多垃圾。健康的肺脏,不仅“手脚勤快”,而且拥有一整套的打扫工具:扫帚、簸箕和垃圾桶。
气管和支气管上的杯状细胞,扮演着扫帚的角色。它们每天都会分泌适量的液体,既湿润进入肺脏的空气,又能把空气中的灰尘和微生物粘附下来。纤毛,则像簸箕一样,通过整齐、有序的摆动,把含有灰尘和微生物的粘液,逐步推送到咽部。随后,这些粘液会被人体咳出,或者,随吞咽进入胃部。
气管上皮超微结构[1]
感冒时,就是另一种情况了。
炒菜时,时不时会迸出一点油脂;日至天长,这些油脂便会和空气中的灰尘结合,变成难以擦洗的污渍。与此类似,感冒时,感冒病毒入侵呼吸道引起炎症,导致气管、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多;而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想办法对抗感冒病毒。在对抗中,难免会损伤细胞。细胞一旦破损, DNA就有可能“漏”出来;这些游离的DNA,与黏液中的黏蛋白结合后,便变成了粘稠状物质。粘稠度增大了,纤毛便不扫动了。这就是常说的痰液。[2][3]
扫描电镜下的气管上皮[1]
化痰药,根据原理不同,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增强型,比如氯化铵。污渍不容易擦洗,可以加点力气试试。这类药物可以刺激胃粘膜,引起轻度恶心,进而刺激气管与支气管上的杯状细胞,使其分泌更多的黏液。黏液分泌得多了,便可以稀释痰液,让痰液容易咳出。
另一类是削弱型。“削弱”不是削弱气管,而是削弱黏液。其作用机理,跟清洁剂差不多。前面说到,痰液的黏性,来源于黏液蛋白与DNA的结合,削弱型化痰药,可以使痰液中的蛋白纤维断裂,或者分解痰液中的DNA,使痰液的粘稠度下降,变得容易咳出。常见的有溴己新等。[4]
从化痰药的原理,可以看出,化痰药并不能真的化痰,只是降低了把痰液咳出的难度——不咳嗽,痰液是不会自己消失的。因此,对于咳嗽能力较弱的婴幼儿来说,化痰药的功用,一直存在争议。[5]
在这里,也再次提醒大家: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不去管它,也能自然康复;即使症状严重,也最好先咨询医生,切莫胡乱服用非处方药物。
参考文献
[1] 组织学与胚胎学[M]. 2008.
[2] 杨宝峰. 药理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3] 陈文彬 编, 潘祥林. 诊断学[M]. 人民卫生, 1979.
[4] 王春, 赵广福. 祛痰药的临床应用评价[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6, 6(4): 208–209.
[5] SMITH S M, SCHROEDER K, FAHEY T. Over‐the‐counter (OTC) medications for acute cough in children and adults in community settings[G]//The Cochrane Library. John Wiley & Sons, Ltd,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