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杨阳:“学术大牛”如何培养弟子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阳,是太阳能电池行业“大牛”,2016年被汤森路透评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科学家”之一。他执教22年,先后培养出42名博士和38名博士后,其中26位已成为大学教授,目前指导的在读博士生有16人。
为什么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弟子?杨阳告诉新华社记者:“我带学生,很愿意花时间找每个人的特点。第一,找出学生的长处;第二,找出学生的梦想。我经常鼓励学生去做一些事情,设定一个目标,大家一起往前冲。”
杨阳说,每次新来的博士生,他先听取学生10至20分钟的个人陈述,然后“慢慢深入”了解学生想法。他常问学生:你将来想干什么?
如果学生答“想开公司”,没问题。杨阳说,过去20年里,他的学生毕业后依靠实验室的技术先后开了五六家高科技公司。如果学生这么打算,他会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愿望,看看有什么技术可以去研发,毕业后把技术打包拿走去开公司。
杨阳说,这样一来,这个学生读博时有一个把技术商业化的愿景,感觉是在为自己前途打拼,在实验室也会特别卖力。
如果学生答“想当教授”(他的学生百分之六七十都这么说),他经常会接着询问:“当教授,你认为什么最重要?”
“做科研。”很多学生这样回答。
“不是的。当教授最重要的是想教书,喜欢带学生,喜欢教学生,心里有学生。”杨阳说。
他说,他的很多学生都想当教授,但又担心这条路不好走,他经常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准备“当教授的要点”。他的实验室讲究团队工作,提倡学生接受挑战,自我挑战;学生们互相讨论、鼓励,而不是看见问题绕开走。
杨阳说,给学生压力、愿景和视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建立这样的实验室文化,看着它生根发芽,就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成就”。
杨阳十分强调美国实验室的“容错”和“挑战”文化。他说,美国教授重视研究过程、独立思考,对学生比较包容,没达到目标未必是错,只表明要更多尝试,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应当从非常积极的角度看待挑战,没有挑战就没有成果,学生就胜任不了今后的工作。一个学生在读博期间“挑战自己,挑战一个目标,经过三五年时间,就会很不一样”。
的确,“容错”和“挑战”文化,是学术创新的活水,而活水所浇灌的学术土壤——美国长期约定俗成、受到制度保障的“公私分明”师生关系,同样甚至可能更加重要,只是长期没能受到后发国家应有的重视。
心里有学生,指的是学生利益和前途。杨阳告诉记者,在美国师生关系是一种职业关系,也就是说老师应尽量避免干涉学生个人生活。
杨阳说:“学生是学生,不是劳力”,这在师生关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他申请的研究经费,百分之七八十都花在学生身上。“做科研,当然是要靠博士生和博士后来做,研究经费最主要的就是付给他们工资,百分之七八十是一个很自然的比例”。
学生拿工资,是学生工作的报酬。但是杨阳说,如果与学术研究项目无关的话,学生不应给导师打杂或者在导师的私人公司干活,导师也不应该扣住学生的成果不予发表。“老师不能用个人意愿影响学生的个人前途,这是不道德的。”
学术成果署名,对学生也要公正、公平。在科研领域,按照国际惯例,指导学生论文的教授通常把名字署在最后,即“通讯作者”。至于学生,则根据贡献排名,“(师生)事先会讨论好”。杨阳说,当然,能够这样做,得益于美国对教授有一套相对健全成熟的科研评价体系,这是导师能够给予学生足够认可的主要原因,值得国内借鉴。
他说:“我当了这么多年老师后,深深感觉到,学生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本。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学生的利益放在我们的利益之前,把学生的前途放在我们的前途之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心全意地把学生教出来。”
“当你把一个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鼓励他,他会做出一些令人没有办法想象到的成就。这是我们当老师最欣慰的地方——我们是伯乐,发现了千里马,把千里马调教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