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延东:行走在科技工作路上的“蓝领”教师
梅延东工作照
大众网记者 张爽 通讯员 李欣
数控加工行业在机械加工范畴内属于高精尖产业,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通常被称作“蓝领”。在滨州市技术学院的梅延东就是一位“蓝领”教师,护目镜、长袖工作服、劳保鞋是他的日常装备,在数控机床面前挥汗如雨,时而竖耳倾听、时而翘首仰望、时而测量一下加工的工件并奔走于电脑与机床之间修改着程序是他的工作状态。在这个技术升级换代速度快的时代,深知科技就是力量的他不断丰富着自己,不断创新突破,用科技服务大众。
俯下身搞科研 弥补无实训教材空白
回顾近几年的科技之路,梅延东以“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来概括。起初他是先上技校后考大学,自认为是个有知识的“老工人”。本来心中一股傲气,感觉谁都不服,可回到学校上班后的一件事给予了他沉重打击,转而稳下心来深深的投入到科技研发之中。
那天他的部门主任找到他跟两个同事,需要他们编写一部数控行业实训方面的相关教材,因为这在山东省还是个空白。梅延东感觉是顺手拈来的事,却不曾想在实施的过程中才发现,许多的理论知识还没有摸透,许多的加工常识都没见过。这使得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短板,于是沉下心来,碰上不懂的知识点白天查资料、问同学、找大学老师,碰上模棱两可的技术点就与同事等晚上机床空闲了再做实验验证,到家后再根据结果完善教材内容。那段时期虽然辛苦,但由他们编辑的《数控加工实训教程》一经出版,立刻受到了周边地区相关院校的关注,先后多所学校订购,该书对数控中、高级工标准进行了阐述,并针对中级工知识范围、学习内容做出详细解读,弥补了山东省无实训相关教材的局面。
在后来工作中,他又结合职业院校与企业的优点,研究校企合作技师工作站建设,协助单位成功申报山东省技师工作站、山东省技师培训基地、滨州市首席技师培训基地等,为职教教师与企业职工技能培训搭建了技术桥梁、建设了标准,并根据实施过程参与完成省级科研课题《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与核心能力培养研究》;研究校内生产性实训建设,建设校企融合标准,将校内实训与企业生产有机结合,完成市级科研课题《职业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研究》;先后又发表论文多篇,获得省市优秀教学研究成果3次,市级说课大赛二等奖2次,院级优秀教师等荣誉多次。
理论来自实践 在科技路上不断钻研
一切理论来自实践,梅延东为加强数控加工实践技术,不断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活动提高自我水平,通过不懈的学习与摸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加工方法。“一听、二看、三把刀、四量尺”加工法是他多年的加工经验总出来的,即听切削声音,判断加工是否合理;看切削形状和铁屑形状,判断是否需要修改参数;用粗刀、精刀、辅助刀相互配合,有效消除加工存在的机床误差及刀具误差;对毛坯件、半精件、精加工件、拆件精确测量,来保证工件的精度。这一加工方式不仅有效的保证了加工工件的精度,且大大提升了加工效率,在他的同事及学生之间得到了广泛应用及推广。
梅延东的不断努力,使其个人先后获得省级技能竞赛二三等奖各1次,市级竞赛第1名3次,指导学生获得省级技能竞赛荣誉8次,市级荣誉若干。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山东省命题工作中,针对2A12 T4铝新材料、易变性薄壁件等新工艺的加工,他提出了先粗A留小余量再掉头粗B精B保尺寸后再掉头精A的加工工艺,有效解决了在装夹过程中带来的变形问题,该工艺受到了在场大国工匠鲁宏勋的充分肯定。
不仅如此,他还将教、科、研与企业生产相结合,为社会创造生产价值。先后为滨州市百特机械化工有限公司解决油管端部锥螺纹车削难题,有效解决了防水问题;解决拉伸机联轴器磨损问题,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研究制造模具生产工艺一套,为该企业创造生产价值96万元。为滨州市技术学院数控机床系统改造升级,将三台凯达系统机床升级为华中世纪星系统,提高了学院教学设备先进性,节约成本约9万元。
抓住时代机遇充实自己 为社会输送可用人才
工作中,梅延东不仅时刻进行科技研究,还注重社会培训和人才培养工作,长期担任滨州技术学院数控实训教学工作,为滨州市输出中高级工1100余人;担任山东省“金蓝领”技师、高级技师培训工作,为盟威集团、华兴集团、滨化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培训技师120人,高级技师57人;完成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培训300余人,涉及2个工种3个等级等,为促进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培养了一批急需人才,为滨州市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今年山东省启动的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省委书记刘家义对高端装备加工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对像梅延东这样的“蓝领”教师不仅是一个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为了抓住这稍纵即逝的良机,梅延东夜以继日钻研新技术,对此他如此解释:“行走在科技工作路上,如履薄冰,稍微一放松就会错失机会。”
而对于如何走好今后的科技工作之路,梅延东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科技创新存在于我们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对于个人而言务必勤观察、多思考,抓住每一个可能改进的细节,然后通过千百次的验证得出新观点,最后还要让科技服务于大众,将其形成理论文字公布于大众服务于大众。在下步工作中,我将以螺丝钉的精神投入到科技创新之中,服务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