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网CPU频道 PCPOP首页      /      CPU     /      新闻    /    正文

张汝京出走有内幕? 解读中芯背后隐情

    泡泡网CPU频道11月27日 过去9年中芯国际(00981.HK)(下称“中芯”)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在今天走到“割地(赔股权)赔款(现金2亿美元)”、董事长出局的局面?

    也许大家都被中芯的表面所遮蔽:高速的水平扩张、连续亏损、持续遭受诉讼。其实,在这背后另有坎坷隐情。

    纵览中芯9年来的发展、遭遇与动荡,其实正是大陆半导体产业的一个缩影。虽然中芯国际已经通过“割地赔款”达成诉讼和解,而且张汝京也已离职,但大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却不会就此风平浪静。

  垂直、水平疯狂扩张背后:无奈的选择

    从IDM(即智能分销管理系统)大厂德州仪器出来的张汝京,为何一开始就选择代工模式?要知道,当年华虹NEC创立时就一直朝IDM模式延伸。

    张汝京大概受了老上司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的影响。他认为大陆走IDM模式很难,因为设计、产品、市场都不成熟,发展周期会很长。那时,大陆设计公司仅有80多家,没有一家具有规模效应,而做代工,可比较容易获得海外巨头订单。

    市场似乎印证了这一判断。华虹NEC IDM模式几经波折,如今基本搁浅。只有士兰微等小型公司,维持着这一局面。

    但是,代工模式的订单与技术移转同步,几乎等于“来料加工”,容易滋生依赖症,失去主动创新的自主能力。

    以存储芯片代工为例。这一产品海外封锁松,技术演进快,短期可提升制程水平,训练员工。短短9年,它便演进到65纳米。

    不过,张汝京意识到不能单纯生产晶圆,否则会受限制。中芯在封测、光罩(关键材料与设备)以及图像传感器方面的垂直整合,可谓是对大陆半导体代工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中芯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光罩提供商。这里有个故事。当年中芯有28个光罩好手,所以就想绕过苛刻的技术限制,打算自己来做。而美国政府虽口头答应出口设备,但一直拖着不放,大约半年后,中芯在瑞典找到类似产品,美国于是无奈放行。

    但垂直布局行动,很容易被中芯的水平扩张冲淡,尤其以上海、北京、天津、深圳、武汉、成都为基础的“菱形布局”。

    事实上,这不是纯粹的产能扩张,而是地方资源整合。张汝京表示,比如成都有水资源、人才优势,周围拥有80多家设计企业,靠近客户。而北京、天津将近100多家,深圳有100家左右。但9年内开出5座厂,也带来了折旧压力,分散了人才与管理资源。

    消息人士表示,张汝京并非没有反思水平扩张压力。比如设立北京12英寸厂前他曾考虑很久。那时上海、天津厂赚钱,投资北京可能亏钱,但不投则没有前途,最终还是上马。

    事实上,当深圳厂宣布后,许多地方如山东、黑龙江等地仍试图拉拢中芯前去投资,但张汝京认为产能已足够没有答应。

0人已赞

关注我们

泡泡网

手机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