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网CPU频道 PCPOP首页      /      CPU     /      新闻    /    正文

张汝京出走有内幕? 解读中芯背后隐情

  牵手大唐:痛苦中的长短利益博弈

    中芯另一个尴尬是,9年来,投资者没赚什么钱,包括上实在内的机构也是“两袖清风”。

    2000年落地时,中芯股东包括地方政府、台湾地区人士、VC,还有高盛之类的投行。CBN获得的资料显示,第一轮,投资方注资11亿美元,其中包括上实、北大青鸟及张江集团大约1.4亿美元;第二轮,北大微电子香港上市公司曾少量注资。这让中芯初期资金增至14亿美元,加上4.5亿美元贷款,它很快在上海建了三座厂。

    但IPO(首次公开募股)后,中芯接连亏损,加上扩张过快,资金压力较大。不过,由于现金流高,加上有工厂与设备抵押,还是有很多银团“买账”。

    但2007年局面大变:中芯主业存储芯片代工崩盘,之后放弃,导致现金流几乎断裂。这让海外私募看到了嗜利机会。

    CBN曾报道,至少有5家私募找过张汝京,希望拿下一半甚至全部股份,然后退市重整,重新IPO。曾有一阵,它们在海外不断放风,说股权比例将在35%左右。

    消息人士透露,张汝京不愿放给私募。它们短期虽能救助中芯,但长期会导致公司动荡。半导体产业专家莫大康说,如果私募获得多数股权,中芯将面临“颜色”变更问题。

    但私募出价很高,加上当时中芯股价攀升,海外股东一直游说。该人士说,如果答应,股东或能赚到短期的钱,但会搞垮产业。

    中芯没有放弃寻求政府支持。当时,CEC有意注资。但当接近敲定时,美国方面无理宣称CEC与军方有关,或在出口许可上设限,导致CEC出局。

    之后华润与大唐控股参与进来。华润希望将中芯改名“上海华润”,中芯不同意,转而侧重与大唐谈。大唐在TD上游积淀深,属潜在客户,符合张汝京坚持的长期战略合作规划。上海方面也一直努力支持中芯。但本地企业如华虹、宏力自身需要整合,扭转不利。加上大股东上实处于调整期,未能直接参与新注资。

    与大唐的谈判期拖了9个月,中芯股票从1港元多跌至0.4港元以下。这导致实际交易价过低,大唐以不到2亿美元的代价获得了中芯近17%的股份。据说中芯部分股东颇有怨言。

   中芯虽未牺牲长期利益,但股权依然十分分散。

0人已赞

关注我们

泡泡网

手机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