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网服务器频道 PCPOP首页      /      正文

机器人——人形机器还是机器构成的

    “robot”一词源自捷克语“robota”,意谓强迫劳动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萨佩克写了一个名为《洛桑功能较多机器人公司》的剧本,他把在洛桑功能较多机器人公司生产劳动的那些家伙取名“Robot”,汉语音译为罗伯特,捷克语意为奴隶”——萨佩克把机器人的地位确定为只管埋头干活、任由人类压榨的奴隶,它们存在的价值只是服务于人类。它们沒有思维能力,不能思考,只是类似人的机器,很能干以便使人摆脱劳作。

    它们能生存20年,刚生产出来时由人教它们知识。它们不能思考,也有感情,一个“人”能干三个人的活,公司为此生意兴隆。后来一个极其偶然的原因,机器人开始有了知觉,它们不堪忍受人类的统治,做人类的奴隶,于是,机器人向人类发动攻击,最后彻底毁灭了人类……机器人的名字也正式由此而生。这个故事第一次提出了机器人这个概念,这是一部对人类进行警示的科幻小说,让人们认识到科学发展的负面影响,于是为了防止机器人伤害人类,科幻作家阿西莫夫于1940年提出了机器人三原则

    1.机器人不应伤害人类;
    2.
机器人应遵守人类的命令,与第一条违背的命令除外;
    3.
机器人应能保护自己,与第一条相抵触者除外。

    这是赋予机器人的伦理性纲领。机器人学术界一直将这三原则作为机器人开发的准则。在1967年日本召开的第一届机器人学术会议上,就提出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定义。一是森政弘与合田周平提出的:机器人是一种具有移动性、个体性、智能性、通用性、半机械半人性、自动性、奴隶性等7个特征的柔性机器

    从这一定义出发,森政弘又提出了用自动性、智能性、个体性、半机械半人性、作业性、通用性、信息性、柔性、有限性、移动性等10个特性来表示机器人的形象。另一个是加藤一郎提出的具有如下3个条件的机器称为机器人:

1.具有脑、手、脚等三要素的个体;
2.具有非接触传感器(用眼、耳接受远方信息)和接触传感器;
3.具有平衡觉和固有觉的传感器。
<

0人已赞

关注我们

泡泡网

手机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