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归来!NVIDIA历代旗舰级显卡回顾
分享
● DX8时代,考验像素和顶点能力
2001年以后,由于NVIDIA已经完成了对3DFX的收购,显卡市场演变为NVIDIA与ATI两雄争霸的局势。
而在此时,微软正式推出了划时代的DIRECTX8 ,将可编程的着色管线概念正式引入到GPU,新的shaders(光影处理器)数据处理方式也是DirectX 8中最具意义的创新。Shader采用了新的数据处理程序模型,这与旧有的预定义模型是不同的。这种模型中,数据是透过virtual machine以一个类似于带有特殊汇编指令集的pre-arranged(事先安排好)程序进行处理的,程序员可以直接对其进行编程。
凭借可编程几何管线和可编程像素管线,使用者可以自由的控制几何和像素的代码设计。这对于图形开发者是空前的,他们可以通过基本的着色器,利用开发工具,产生全新的,极具创造力的效果。也正是可编程管线的引入,为GPU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GPU开始向SIMD处理器方向发展,凭借强大的并行处理性能,使得GPU开始用有了部分流式处理器特征。
● 首款DX8显卡,GeForce 3发布
2001年初,NVIDIA正式发布Geforce 3 ,代号NV20。从Geforce 3开始,可编程的nFiniteFX SHADER引擎正式被引入,完整实现了对Pixel shaders和Vertex shaders 处理单元的硬件支持,Geforce 3也是2001年上半年唯一完全可以支持DirectX8.0的GPU。
Geforce 3默认核心频率为200MHz,拥有4条管线,每管线2个TMU(纹理贴图单元),这和Geforce 2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Geforce 3还拥有一个Vertex shaders 单元,以及4个Pixel shaders单元,这也是和Geforce 2质的区别。
GeForce 3 Ti
NVIDIA在Geforce3还在采用了第一代的“光速显存架构”(Light Speed Memory Architecture)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来充分利用显存提供的带宽。光速显存架构采用的第一个技术是“显存交错控制”技术,由芯片内核集成的专门的显存控制单元来完成。光速显存架构另一个技术是“无损Z压缩算法”,在不降低画质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Z-缓存数据对显存带宽的占用。除此之外,Geforce3中还加入了一个被称之为Z轴吸收选择(Z-Occlusion Culling)的技术来达到隐面消除技术(HSR)的效果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不过Geforce 3上市后在当时大部分DX7以及QUAKE3游戏的主流分辨率中,GeForce 3并没有能完全超过GeForce 2 ULTRA,确实出乎所有人意料。但由于首次使用交错内存结构,超高的内存效率使得GeForce 3在高分辨率下还是有很强的优势。此后随时间的推着移,大量DIRECTX8的游戏上市,人们才意识到在画面Geforce 3特效方面带来的革新与震撼。
● 对抗8500,GeForce 3细分为Ti 500/200
GeForce 3上市后,伴随着新一代DirectX8的游戏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市场反响也很不错,,但是300多美元的售价阻碍了GeForce 3的普及。2001年秋,NVIDIA又对市场进行了细分,由GeForce 3派生出面向中端的GeForce 3 Ti 200和具有最优异性能、直接对抗Radeon 8500的GeForce 3 Ti 500。
耕升GeForce3 Ti500
GeForce3 Ti200相对于标准版的GeForce 3,核心/显存频率从200/230 MHz降至175/200 MHz,这样在性能上与GeForce 3标准版拉开了一定的距离,而且较低的运行频率提高了使得对良品率的要求不再苛刻,同时供电电路的精简也使板卡厂商降低生产成本。过低的默认频率也给了GeForce3 Ti200相当大的超频潜力,从而成为当时2000元左右最具性价比的高端产品。由于硬件上可以完整支持DirectX8,在这个价位上优势明显,所以迫使对手ATI把仅支持DirectX7的Radeon 7500从上市初的1999元降到了1500以内。根据当年测试表明,Inno3D GeForce3 Ti200显卡凭借出色的品质很容易通过超频达到GeForce 3标准版的200/230 MHz频率下,受到游戏玩家的追捧。
GeForce3 TI500拥有系列中最高的频率,达到240/250 MHz。GeForce3 Ti500使用8层PCB以及更奢华的作工用料来确保高频率下的稳定运行,价格因此也居高不下,当时售价为3000人民币左右。 面对晶体管数量更多、频率高于自己Radeon 8500,GeForce3 TI500得益于优秀的驱动支持,在于Radeon 8500对抗中丝毫不落下风,但功耗方面却更具优势,成为当时高端游戏显卡的首选。
0人已赞
第1页:旗舰显卡:展示技术/树立形象/打击对手第2页:Riva 128:助Direct 3D一臂之力第3页:Riva TNT/TNT2:雷管驱动发威第4页:GeForce 256:首颗GPU诞生第5页:GeForce 2 GTS:纹理填充率过亿第6页:GeForce 3 Ti(500):首款DX8显卡第7页:GeForce 4 Ti 4600/4800:生不逢时第8页:GeForce FX 5800 Ultra:最具争议产品第9页:GeForce FX 5900/5950 Ultra:亡羊补牢第10页:GeForce 6800 Ultra:首款DX9C显卡第11页:GeForce 7800 GTX:独孤求败第12页:GeForce 7950GX2:双拳出击,誓夺王位第13页:GeForce 8800 GTX/Ultra:无敌最寂寞第14页:GeForce 9800GX2:双核深入人心第15页:GeForce GTX 280:并行计算先驱第16页:GeForce GTX 295:不可思议之作第17页:GeForce GTX 480:王者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