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网CPU频道 PCPOP首页      /      CPU     /      评测    /    正文

六翼天使的逆袭!羿龙II X6处理器测试

AMD处理器七大先进技术回顾:

     1.AMD是桌面64位处理器的鼻祖——Intel无奈妥协

    追溯至2003年美国时间9月23日,全球先进款桌面系统64bit处理器在美国正式发布。Athlon 64(服务器版本为Opteron)的诞生对于桌面处理器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次成功的走到了Intel的前面,这就意味着桌面世界将进入64位计算的新纪元。理想实现了,如今电脑市场上无论从低端的赛扬、闪龙还是到高端的酷睿、翌龙,满眼都是64位的CPU。

   

    面对现实:Intel向AMD X86 64位妥协

  事实上,Intel早在AMD宣布Hammer系列处理器以前数年就开始开发一种全新的64位处理器,它不支持现有的32位CPU所采用的x86指令集,为了避免复杂繁琐的CISC结构x86指令集所带来的兼容性设计问题,Intel毅然放弃了将x86指令集延伸到64位的努力,转而开发一种全新的,与x86不兼容的IA-64结构。不兼容也就意味着升级不可能无缝,在新架构设计下的Intel Itanium和Mckinly处理器虽然性能卓越,设计先进,但都无法使用现有的任何32位程序。

  而另一方面,AMD作为Intel最大的竞争对手,一直在考虑如何让用户从32位无缝升级到64位,而Hammer系列就是最后的答案。Hammer系列处理器采用了x86扩展指令集——x86-64,一种由AMD定义的新型x86指令集,使用这种指令集固然造成了一些CPU设计上的困难,但最终达到的目的却是绝大多数用户所期待的。不仅家庭用户,不少企业级服务器使用的也是基于IA-32结构的x86指令集处理器,这些用户期盼着能在不受到经济损失的情况下获得全新硬件升级,而AMD则为他们带来了无比的希望。也正因为如此,Intel才会在继而推出的64-32兼容计划的核心内容Yamill,所以AMD可以说是桌面级无缝升级的64位的典型厂商,是普及64位的开山鼻祖。

    2.AMD开创性能卓越的内存控制器

    内存控制器(Memory Controller)是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内存并且通过内存控制器使内存CPU之间交换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存控制器决定了计算机系统所能使用的最大内存容量、内存BANK数、内存类型和速度、内存颗粒数据深度和数据宽度等等重要参数,也就是说决定了计算机系统的内存性能,从而也对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性能产生较大影响。

风雨历程 AMD一路走来带给我们什么?

    之前某些主板芯片组集成了性能低下的内存控制器而拖累了性能强劲的处理器。而在K8架构的hammer出现彻底的消除了这些隐患,其中最重要的技术革新就是将内存控制器集成到了处理器内部,从而代替了传统的北桥芯片的内存控制器。这会减小不同芯片组中内存效能的差异。会使处理器在设计之初就达到理想的内存效能。另外,内存控制器可以同处理器的始终频率同步,从而根本上降低了潜伏时间。随着处理器的频率的提高,还会继续缩短潜伏时间。这也可以更加简化芯片组的设计,降低主板的成本。

    效仿AMD,新架构Intel处理器集成三通道内存控制器

    之前虽然扣肉在性能上大幅领先AMD K8甚至K10,但是内存性能上却有所不如,这是因为AMD采用的CPU集成内存控制器方法更有性能优势,Intel却碍于面子不予采用,不仅不用,Intel还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曾经列举了多项理由,表示不集成内存控制器好处多多……


新一代Intel 45nm的Nehalem构架处理器

    然而AMD在内存性能上独领风骚的好日子面临尽头,Intel在最新的Nehalem处理器中便同时采用了共享L3缓存和集成内存控制器设计,这从侧面也再一次印证了AMD设计理念的成功之处。但需要注意的是Intel不仅仅是简单集成,Nehalem架构下的原生四核心处理器Bloomfield将具备三通道DDR3内存控制器,支持DDR3-1600规格,可提供38.4GB/s带宽,相比目前的双通道20GB/s左右几乎翻了一番

落后的领跑者!AMD处理器先进技术回顾
Intel 整合内存控制器(IMC)示意图

    AMD 2001年就把内存控制器整合到了处理器中,时至8年Intel才将要实现这一功能,可以说这是对AMD的技术肯定而不得不妥协。新一代架构中AMD和Intel在内存性能方面又重新走到了起跑线(不过三通道Intel更快)。

1人已赞
第1页:六翼天使的逆袭!羿龙II X6处理器测试第2页:AMD先进技术回顾之一:64bit+内存控制器第3页:AMD先进技术回顾之二:HT总线+节能第4页:AMD先进技术回顾之三:防毒+宣布SSE5第5页:AMD先进技术回顾之四:原生四核鼻祖第6页:Phenom II技术解析:45nm牵一发动全身第7页:Phenom II技术解析:三级缓存2MB至6MB第8页:Phenom II技术解析:凉又静3.0+兼容性第9页:Phenom II技术解析:走进DDR3内存时代第10页:民用伊斯坦布尔:羿龙II X6处理器解析第11页:“3A”平台要素及优点解析第12页:“蜘蛛”3A平台:统一平台化的先驱者第13页:“天龙”3A平台:统一平台化全新利器第14页:第三代“3A”——狮子座与剑鱼座共舞第15页:视觉扩容!新3A平台实现三屏应用第16页:测试平台介绍:价位对抗战!第17页:wPrime:性能取决于核心数量第18页:Hyper Pi:架构决定一切第19页:Fritz Chess:六核+6线程大于8线程第20页:CrystalMark:六颗物理核心占绝对优势第21页:POV-Ray:核心数量和频率优势得到发挥第22页:CineBench R11.5:渲染性能依赖核心数量第23页:ScienceMark:三通道内存不是性能关键第24页:3DMark 06测试:高频者得宠第25页:PCMark Vantage:线程数量优势尽显第26页:WinRAR测试:线程数量战胜核心数量第27页:7-zip测试:强调单核利用率第28页:x264编码:指令集优势显现无疑第29页:DX9/10游戏:高频处理器游戏体验更佳第30页:DX11测试:两者不分伯仲第31页:功耗测试:6核处理器待机功耗不到40W?第32页:测试总结:新3A打造主流最强多核平台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