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的革命!松下首款3D等离子全剖析
VT2系列等离子电视被松下公司看作是近年来等离子技术的再一次革新。虽然在2009年我们已经迎来到了顶着“次世代”头衔的NeoPDP,不过从收看方式上看,2D到3D的跨越显然要比单纯的2D画质进化更有革新性,因此对于松下和等离子技术的拥护者来说,VT2的出现确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大事。
不过正如前文所言,3D技术本身并不前卫。对于具备480Hz甚至600Hz子场扫描能力的松下等离子电视而言要实现3D化其实自身的性能早已不是制约。不过我们看到的这款VT2并不是简单的G11C+3D功能的组合,在基础性能方面,VT2的规格、技术提升依然值得我们正视。
VT2的纯黑面板技术
VT2系列在基础画质部分的改进主要表现在提升发光效率和“黑”色表现两方面:通过新的预备放电技术可以让VT2达到松下等离子产品史上最高的500万:1动态对比度(松下官方数据);通过改进放电材料、荧光体材料和面板材料实现了比07年等离子(应该是PV700C系列)4倍左右的发光效率。
至于新增的核心亮点3D成像,松下VT2系列则打出了“FULL HD 3D”的口号,也就是说观众可以看到全高清规格的3D图像,而不是分辨率减半的3D图像。
P50VT2底部印着REAL D的LOGO
松下VT2系列3D等离子采用了目前非常主流的REALD 3D方案。也就是说消费者需要佩戴主动开关快门式3D眼镜(ACTIVE SHUTTLE GLASS)而不是偏光GLASS才能收看到3D影像。REALD 3D方案本身优势就是画面清晰度不会因为3D化受损,劣势则是眼镜的费用较贵,至少现阶段看来人民币1000元是一付还是需要的。
至于VT2的其他特性我们暂且丢下不说,因为这次评测的VT2并不是最终要在大陆地区销售的版本,所以在附加功能上并不会给大陆读者太多参考价值。我们只要关注它的核心画质(当然包含2D和3D)即可,毕竟将来在国内销售的产品,核心部分是不会有大的改变的。
当然,这次评测期间我们并没有只针对VT2本身的3D显示效果进行评估,还加入了和液晶电视的3D效果PK,在2D时代就持续了很久的等离子液晶之争,在3D时代能否有所突破值得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