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出手动作频 冠捷合纵连横为哪般
2004年的确是PC产业少见的热闹年头,从年初到年底,这个产业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发生了不少令人称奇的新鲜事儿,其中最能吸引眼球的,当然还是各个厂商之间的分分合合。
新年第一炮由全球前十大PC厂商之一的Gateway打响。2004年1月底,Gateway宣布以2.35亿美元并购以“1000美元PC”、“800美元PC”起家,打开低价PC新天地的eMachines,重新回归PC本业,挑战美国PC产业前三大。
到下半年,成立于1996年,曾经为IBM PC全球拓展立下汗马功劳的LG-IBM PC宣布散伙,双方在PC发展理念上的分歧以及服务器市场的各自为政成为分手的主要原因。
2004年12月8日,本年度最据震撼性的消息出笼:联想(Lenovo)集团以12.5亿美元的金额收购IBM全球PC业务,18个月之后联想将有权使用IBM及Think家族品牌,整个交易总额17.5亿美元。
一周之后的12月16日,与PC息息相关的显示器产业传出重要消息:显示科技领导企业之一荷兰皇家飞利浦电子有限公司(Royal Philips Electronics)与冠捷科技有限公司(TPV Technology Limited)签署一份关于在PC显示器和入门级平板电视领域建立最具竞争力的合作关系的意向书。
根据协议,飞利浦将7亿欧元的OEM显示器业务以及8亿欧元的品牌显示器和平板电视外包业务移交给冠捷科技,包括其位于中国苏州和中国东莞的PC显示器及平板电视工厂以及匈牙利Szekesfehervar和巴西Manaus的显示器工厂,同时移交的还有飞利浦的OEM销售部门和位于我国台湾省Chungli的研发中心,但飞利浦将保留其在中国台湾省的品牌显示器总部、位于比利时Bruges和新加坡的品牌显示器区域销售部门和平板电视研发中心,并将继续在法国Dreux、比利时Bruges、匈牙利Szekesfehervar、墨西哥Juarez和巴西Manaus进行电视机的生产。
作为回报,飞利浦将成为冠捷科技的主要股东。双方同意飞利浦的注入资产价值相当于冠捷科技扩大市值后的30%, 冠捷科技将发行15%的新股,余额将通过发行可换股公司债券支付。股票发行价将根据签约前15天成交量加权平均价计算,此次交易的价值约为美金3亿5800万美元(2亿6900万欧元)。
2004年,飞利浦启用的新的品牌承诺,
打造品牌成为飞利浦的主要目标之一
又过了一周,2004年12月23日,我国台湾省第三大液晶面板企业、也是全球前十大面板供应商之一的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CPT)宣布,经董事会批准通过,华映将与冠捷科技合资设立LCD Panel后段模块组装厂华冠光电。新公司拟设于福州附近,初期资本额5000万美元,华映和冠捷分别出资51%和49%。华冠光电计划于2005年第三季度量产,初期月产能为50万片。
短短一周之内连续放出重大消息,于下游结盟飞利浦成为全球最大显示器制造商之后,冠捷科技又逆“流”而上,携手华映朝产业链上游拓展,其动机和影响自然耐人寻味。在这个PC产业热闹非凡的年头,冠捷科技岁末年终的接连出手到底意味着什么?且随PCPOP一起走进冠捷科技的“发现之旅”。<
1967年,冠捷科技的前身台湾艾德蒙海外股份有限公司诞生,主要从事电视机等家电产品生产。1967年~1982年的16年间,艾德蒙AOC成为台湾最大的彩色电视机外销商。80年代末彩色电视机价格大幅下跌,美国又开始对台湾电视机课征高额倾销税,台湾彩电产业从此一蹶不振。
1988年宣建生博士出任艾德蒙AOC总经理,决定将公司彻底转型为专业显示器制造商。1990年,在创始股东林文镜先生的帮助下,宣建生停止了台湾省当地的生产线,只留下部分研发设计人员,转而在福建省福清市成立省内第一家IT产品制造企业冠捷电子(福建)有限公司,专注于显示器的生产和制造。1992年,福清工厂正式开始量产彩色CRT显示器。
在自有品牌市场,冠捷也正努力挑战三星的统治地位
1997年8月19日,冠捷科技与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OE)合资成立北京东方冠捷电子有限公司,在北京建厂生产CRT显示器和LCD显示器,并于近两年导入国内屈指可数的PDP生产线。双方总投资2993万美元,注册资本2650万美元,冠捷科技持有东方冠捷37.39%的股份(截至2004年12月14日为41.7%),京东方持股45.21%。
1998年1月12日,冠捷科技有限公司在Bermuda(百慕大群岛)注册成立。同年,冠捷科技集团跻身全球十大显示器制造商之列。1999年10月8日,冠捷科技有限公司于香港及新加坡同时挂牌上市。
到2001年为止,冠捷科技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显示器制造商,上市公司总营业额突破10亿美元。
2003年8月9日,北京东方电子集团收购冠捷科技26.36%的股份,一举成为冠捷科技最大股东(收购细节我们将在下文详述),此举被认为是京东方继BOE-Hydis之后完善其显示设备上下游产业链的又一次大手笔操作。
截至2004年11月,冠捷科技已经拥有遍及中国(含香港、台湾)、美国、荷兰、德国、巴西和印度的10余家下属公司,在国内则拥有福清、北京和武汉3大生产据点,年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台,仅次于三星电子。<
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冠捷科技的发展史上曾经出现两次重大的资金结构变动,第一次是1997年与京东方合资成立北京东方冠捷电子有限公司,第二次是2003年京东方对冠捷科技股份的收购,两次变故都与京东方息息相关,可见两者渊源极深。那么,对于这次冠捷与飞利浦的合作,京东方到底有何表示,在飞利浦入股冠捷之后,京东方-冠捷-飞利浦三者之间的关系又将如何?这些问题相信值得大家关注。
1998年1月12日冠捷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时,法定股本4千万美元,包含40亿股普通股股份。到2003年8月6日为止,冠捷科技在香港和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共发行股票13亿5048万8264股,其中潘方仁先生的独资公司Fields Pacific Limited持有42.34%的股份(5亿7173万0318股)、林文镜先生则通过Brilliant Way Investment Ltd.持有12.42%的股份(1亿6779万6500股)、冠捷科技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宣建生博士持股2.32%(3125万5823股)、潘仲光先生持股0.95%(1278万6288股)、冠捷科技副总裁兼首席技术主管杨信男先生持股0.45%(612万1286股)、冠捷科技副总裁兼首席财务主管洪育德先生持股0.23%(314万1537股),其余41.29%由公众股东持有(5亿5765万6512股)。
2003年8月9日,北京东方电子集团以每股2.95港元的价格,现金收购冠捷科技大股东潘方仁名下Fields Pacific Limited所持有的26.36%(计3亿5603万3783股)冠捷科技已发行股本,总价款1.35亿美元。在2003年12月完成资产交割之后,京东方正式成为冠捷科技最大股东,潘方仁先生的持股比例降低至15.98%,为冠捷科技第二大股东。
尽管已经成为冠捷科技最大股东,但由于没有达到30%的控股比例,因此京东方并没有“控股”冠捷科技,对冠捷科技的运营也没有决定权。京东方也公开表示无意介入冠捷科技的日常运营,根据协议,交易完成后,除冠捷科技总裁及副总裁一致决定以外,冠捷科技及其子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都将继续留任。
值得注意的是,在京东方入股冠捷科技的过程中,有消息称,一旦双方合资的北京东方冠捷无法在2004年内上市,冠捷科技将考虑透过换股增持其在北京东方冠捷的股权——正是这一点为今年冠捷与飞利浦的合作提供了最好的注脚。
飞利浦的出现会不会改变京东方和冠捷之间的关系?
从2004年12月16日飞利浦和冠捷科技发布的公告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将显示器制造和入门级平板电视业务注入冠捷科技的回报,飞利浦将获得扩大市值后的冠捷科技总股本15%的新增股份和15%的可换股债券。根据协议,这15%的可换股债券有3年的锁定期,在此期间飞利浦无法将其兑换成股权或另行出售,但在3年锁定期之后,一旦飞利浦兑换这15%的可换股债券,就将拥有冠捷科技30%的股份,一举超越京东方成为最大的股东——和京东方入股时的情况不同,由于冠捷科技股本的增加,拥有30%股权的飞利浦届时将仍无法取得控股地位。<
尽管京东方对冠捷与飞利浦的合作表示了极大的支持,但第一大股东地位旁落的威胁显然不是京东方能够接受的——更何况这次是落在飞利浦的手里。于是,在冠捷与飞利浦签订合作意向书的消息正式发布的前一天,冠捷科技在2004年12月15日与京东方就后者转让北京东方冠捷45.21%的持股签订了意向书。
在就这份意向书发布的公告中冠捷科技表示,“若完成约定协议书所述之交易,有利于将本公司之制造业务并入单一之法定实体。”根据协议,冠捷科技将以换股的形式获取京东方持有的45.21%的北京东方冠捷的股份,京东方同时还会努力促使北京东方冠捷的其他股东出让持股,以兑现入股冠捷时做出的若北京东方冠捷无法在2004年内上市即让冠捷增持股权的承诺,作为回报,冠捷科技会将部分增发的新股转让给京东方。有消息表明,通过北京东方冠捷的换股,京东方在合并后的冠捷科技中仍然保持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不过其股权从原来的26.36%稀释到了24.2%。
飞利浦拥有庞大而完整的液晶显示器产品线
现在看来,在这场由飞-冠联盟掀起的股权结构大地震中,飞利浦、冠捷科技和京东方都不曾花费一分一厘的现金,所有交易都通过股权的转换进行。飞利浦以一部分非核心的制造业务换来冠捷科技建立在30%股权基础上的坚强同盟,为日后的全面竞争打下坚实基础,却给一些不明就里的人以“飞利浦不堪制造业重负”、“飞利浦在显示器市场竞争中难以为继”甚至“飞利浦退出显示器市场”的假象,的确有些“扮猪吃老虎”的意味。
而冠捷科技则得到了飞利浦的显示器及入门级平板电视制造业务和庞大的OEM订单,同时在未来的发展以及产业链整合过程中也将获得飞利浦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超越三星、成为全球最大显示器制造商的夙愿也终于实现……然而,种种表面的利好却无法掩盖股权变动给冠捷科技带来的深层次影响——同样作为有志于显示产业的重量级厂商,身为冠捷前两大股东的飞利浦和京东方无论如何不可能和平相处。
AOC也展现出进军自有品牌市场的决心
京东方入股冠捷的本意是通过冠捷庞大的终端制造能力来补全其基于面板厂BOE-Hydis的液晶产业链,如今却要眼看着冠捷科技为直接竞争对手飞利浦效力,这种局面是无论多少个“极力支持”的口头表态都无法掩盖的。而已经坐拥全球第二大面板厂LG.Philips LCD(LPL)两条五代线、一条六代线庞大产能的飞利浦也不太可能对京东方正在全力打造的五代国产液晶面板生产线发生兴趣,当然更不可能帮助BOE-Hydis在技术上与LPL正面竞争。未来出于成本、品质等方面的考虑,飞利浦也不太可能在自己的产品中采用BOE-Hydis的液晶面板。
可以想像,飞利浦的强势介入必然会大大削弱冠捷科技为BOE-Hydis消化面板的能力,京东方对此也绝不会袖手旁观,一旦两个最大的股东之间出现意见分歧,冠捷科技的命运不问可知。由此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冠捷科技的命运如何,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飞利浦和京东方两个大股东之间的博奕。<
作为一家专注于显示器制造的终端设备厂商,冠捷科技自身已经被看做是京东方液晶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但就在冠捷宣布与飞利浦结盟后的一个星期,2004年12月23日,华映传出消息,经董事会批准通过,华映将与冠捷科技合资设立LCD Panel后段模块组装厂华冠光电。新公司拟设于福州附近,初期资本额5000万美元,华映和冠捷分别出资51%和49%。华冠光电计划于2005年第三季度量产,初期月产能为50万片……华冠光电的出现,标志着冠捷科技开始向上游发展,致力于打造自己的产业链,而冠捷科技与京东方则有“渐行渐远”的趋势。
环顾全球前几大显示器厂商,除了专注品牌营销的优派(ViewSonic)外,三星、LG、飞利浦和明基BenQ无不拥有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回头再看看液晶产业链上游的面板厂,也多半背靠着有亲缘关系、强于终端制造和行销的“兄弟企业”:三星SDI之于三星、LPL之于LG和飞利浦、友达光电之于明基BenQ、奇美光电之于奇丽(CMV)和宝丽(Polyview)、中华映管之于美齐科技(Jean)……尽管这样的合作关系并不是绝对的“专一”,但有面板厂支援的显示器厂无疑更具市场竞争力,而有显示器厂分忧解难的面板厂往往也更加灵活主动……相比之下,和“大器未成”的BOE-Hydis勉强算作“关系企业”的全球最大显示器制造商冠捷科技未免显得有些“形单影只”。
在吸收了飞利浦注入的显示器和入门级平板电视制造业务之后,冠捷科技的年产能达到了惊人的3500万台,预计其中2000万台为LCD显示器,1500万台为CRT显示器,如此庞大的产能显然不是连五代线都没有投入量产的BOE-Hydis所能满足的,在企业扩张遇到瓶颈时,寻求更有力的上游供应商成为冠捷科技的必由之路,而作为全球最大的显示器制造商,毫不夸张地说,冠捷科技完全有能力、也有必要打造一条属于自己的显示器产业链!
与飞利浦的策略联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冠捷科技与LPL合作的可能,但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毕竟,韩国厂商在经营理念方面的固执与封闭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国台湾省的液晶面板厂能够和日本厂商合作,获取专利、技术乃至产能的支援,但是绝没有和韩国厂商成功合作的先例,在三星SDI和LPL看来,OEM大客户和同一集团的兄弟企业绝对是最优先考虑的合作对象。因此,如果冠捷能够从飞利浦手中获得面板采购权,也许还有望间接获得LPL的支援,如果没有,恐怕就很难与跟自己同等级的上游面板厂建立合作关系了——关键在于,飞利浦面板采购权的归属问题目前还不清楚,毕竟离正式签约的2005年3月31日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而在此期间,按照公告的说法,“任何一方均可即时终止意向书。”
在这种情况下,转向相对不很强势的我国台湾省面板厂商寻求产能支援就成为冠捷科技自然而然的选择。鉴于冠捷科技与中华映管在CRT显像管、LCD面板乃至PDP面板供应方面长期的策略联盟关系,这次冠捷选择华映作为逆“流”而上、打造自有产业链的第一步也在情理之中——更何况飞利浦一直以来也是华映的主要客户之一。而对于华映来说,在产业景气反转、液晶面板供过于求的大环境下,如果能够得到全球最大显示器制造商的鼎力相助,不仅消化剩余产能不在话下,甚至原本因担心产能过剩而暂缓装机的第六代面板生产线也可以按计划上马开工。
由此看来,携手华映打造自有产业链是冠捷科技为坐稳全球显示器制造龙头宝座的明智之举,同时也是华映走向高速发展的机会所在,对于合作双方乃至三方(包括飞利浦在内)都是“双赢”的局面,惟一感觉不快的也许就是冠捷的“老东家”京东方了——冠捷于华映的合作无异于为“兄弟企业”BOE-Hydis扶持出又一个强敌,这种“兄弟阋墙”的局面如果持续发展下去,很难说京东方会采取怎样的对策,冠捷科技2004年底这大手笔的合纵连横也因此增添了不小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