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网新闻频道 PCPOP首页      /      新闻频道     /      资讯    /    正文

腾讯360大战:恶性竞争背后的产业乱象

    泡泡网资讯频道11月11日 腾讯与360的大战被称为是中国互联网业界的一场“世纪大战”,不仅在于当事双方是互联网业内举足轻重的企业,更是因为这场大战波及范围之广,受关注程度之高,都足以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

腾讯360大战:恶性竞争背后的产业乱象

腾讯与360之间爆发比较独特的大战(图片来自互联网)

    腾讯与360之间的这场交锋原本是以“保护用户隐私”为旗帜,但随着事态的发展,双方出招也越来越急迫和毒辣,到最后不得不将用户利益彻底抛弃,走向产品互不兼容的死局。

    像这样最终走向产品不兼容局面的互联网争端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没有先例的。那为什么会在中国这两家互联网企业间出现?它折射出怎样的中国互联网环境?

    垄断与创新缺乏是中国互联网顽疾

    在中国,“垄断”是经常被提及的字眼,也为人们所熟悉。在中国市场,几乎每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都充斥着垄断,比如通信、电力、铁路、航空运输、甚至虚拟空间互联网。而寡头又总是与垄断相伴而生,形成所谓的寡头垄断,即某一行业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被少数几家大企业所垄断,最为典型也是最为公众责难的就是通信领域。寡头垄断的市场形态,对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因而也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

    在互联网领域,同样存在这样的寡头垄断。由于中国互联网普及中国的互联网普及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在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时代将要产生变革时,一部分企业抓住了机遇了这个机遇,并顺利获得了市场某一行业的垄断地位。

    百度与腾讯是国内最有代表性的两家互联网企业。他们的兴起与发展也与垄断有着一定的关系。目前为止,百度占到搜索引擎市场份额的75-76%,腾讯QQ占即时通讯份额为80%。他们在中国市场拥有着能呼风唤雨的能力。百度凭借独具特色的竞价排名在互联网广告领域占据了绝对的利益关口,除了每年为百度带来巨额的广告收入,竞价排名也为众多无力承担广告费用的厂家所唾弃,百度甚至被冠以为互联网“霸王”的称号。腾讯则以其庞大的用户数优势不断拓展触角,将QQ打造成一个功能较多的用户市场,不断开发互联网增值服务赚取利润。业务被冲击的互联网企业对腾讯的不满越来越明显。

腾讯360大战:恶性竞争背后的产业乱象

我国互联网产业垄断现象依旧存在(图片来自互联网)

    由此看来,互联网虽然验证了长尾理论,但是它仍然无法走出二八理论的范畴。事实上,80%的公司在烧钱,只有20%的公司在盈利;80%的人才聚集在20%的互联网公司;80%的行业资源掌握在20%的公司手中;80%的报道给了20%的互联网公司......众多小企业仍处于试图在这些寡头的夹击下求得一席生存之地的境况之中。

    在这种环境下,反垄断就被“受压迫者”反复提及。2009年,我国第一个互联网反垄断案件浮出——一家医药网站状告百度利用竞价排名手段操控网站收录情况,涉嫌构成行业垄断。

    这无疑也证明,在利益面前占有垄断地位的企业更容易失足陷入泥沼。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垄断地位的获得致使其“一览众山小”,但在战胜对手之后,它将迎来更强大的对手,那就是自己。缺乏创新、为利益所驱使都是将自己打败的武器。市场上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有IT业界“蓝色巨人”之称的IBM就曾尝过垄断的苦果,这也是反垄断的最早教材案例之一。从确立市场地位开始,IBM就一直被“反垄断”着。IBM几十年如一日的耕耘在所有的技术领域,从CPU到办公软件,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IBM也无法克制自身对利益的追求,而数次被反垄断刀砍火烧。1969年政府诉讼IBM垄断,结果IBM被迫把软件与硬件分开计费。

    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反垄断案莫过于AT&T拆分事件。1885年专门经营长途业务的AT&T(American Telephone & Telegraph)宣告成立。贝尔系统最好的互通性能以及长途业务优势成了他们的竞争法宝,一家又一家小电话公司被贝尔系统收购,或者被迫关闭。到1948年,AT&T已经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公司。此后,AT&T长期垄断美国电话业务,美国人每装一部电话都要找它,与它当时的垄断地位相比,现在的微软、IBM不值一提。1984年,美国司法部依据《反托拉斯法》拆分AT&T,分拆出一个继承了母公司名称的新AT&T公司(专营长途电话业务)和七个本地电话公司, AT&T放弃了经营所有本地电话的公司,将贝尔系统的规模和销售额缩小了80%,美国电信业从此进入了自由竞争时代。

    而就全球互联网范围看,真正做到垄断互联网服务的企业还没有出现,事实上也不可能出现。因为在竞争时代,垄断是扼杀创新和进步的最大障碍,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会因为唯利是图以及忽视用户而被抛弃。

    伴随着垄断而来的是市场创新的缺失。反观中国互联网市场,在腾讯等厂商占据行业垄断地位之后,其创新能力相比就会大大下降。利用其固有的用户优势,他们已经摸索出一条固定的发展模式,那就是“借鉴+扶持”。这里的借鉴也就是抄袭与复制。他们的抄袭复制力度相当强烈,随着现在企业同质化情况越来越严重,缺乏创新成为发展桎梏,他们的抄袭行为更加速了小企业的死亡。

    互联网资深评论家、“博客中国”网站创始人方兴东认为,中国的互联网已经由早起的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了垄断竞争阶段。垄断竞争在中国的一大特点就是,互联网巨头依靠在某一领域的优势,通过抄袭、模仿的方式辐射到其他领域。在垄断竞争时代,互联网业内毫无创新可言。 

    搜狐CEO张朝阳也在自己的博客中言辞激烈的表示,“抄袭和垄断已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最大的问题。当年微软模仿苹果发明的鼠标,被判罚数亿美元;当今的facebook 创业时期Mark Zukenberg听了他同学的一个建立哈佛校园联系网络的想法而有剽窃嫌疑,被判付给他同学六千五百万美元。当年AT&T因垄断被美国司法部大卸八块儿;微软操作系统的垄断被公众和司法严密地监视着,不得限制windows上任何与微软竞争性产品的存在。正因为美国司法的独立公正成熟才使得美国的高科技产业60年来创新不断,生机勃勃,领导全球,也使得其国防工业傲视全球,成就了美帝国的霸业。反观中国,二流的司法只能产生二流的产业,具体地讲,以抄袭和垄断为立公司之本的腾讯将这二者做到极致,创新得不到保护,小公司活不下来,中国的高科技产业面对美国的发达,只能望洋兴叹,作为个体中国人比美国人聪明,但没有好的机制让聪明才智成体系地爆发。”

    中国互联网企业的骄纵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国内法律监管有关。在这个高垄断、资本高度集中的市场环境中,法律与行业监管的缺失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市场竞争的无序化。

    腾讯与360大战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双方你来我往数个回合,竞争也逐步转向恶性,最终造成产品互不兼容的局面。直到业界传出政府有关部门已出手干预,双方才决定各退一步。

    即便硝烟散尽,中国数以亿计的相关用户在这场以用户利益为口号的拉锯战中,一度沦为企业竞相挟持绑架的人质,所受到的权益损害和精神困扰,却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修复。除了对企业漠视消费者利益的口诛笔伐之外,网民们对于政府监管的缺位也普遍存有疑虑:“执法者为什么迟迟不能挺身而出?”

腾讯360大战:恶性竞争背后的产业乱象

当年的魔兽审批风波显示出互联网监管存在的问题(图片来自互联网)

    自腾讯被指侵犯用户隐私到360被炮轰不正当竞争,再到腾讯与360产品不兼容,这场互联网比较独特的大混乱过程中竟没有一个政府部门站出来维持秩序。腾讯与360日前所提到的“有关部门”至今还不知道真身何在。截至目前,也没有看到任何一个部门站出来,公开向公众表明政府的态度,籍以引导腾讯与360之争的走向。

    为何政府在互联网面临大乱时选择这么含糊暧昧甚至沉默是金的态度?是管不着还是不想管?

    我国网络信息法学专家、广西民族大学教授齐爱民表示,政府监管不到位与我国网络信息产品行业“既无行业自律规范,也无具有可操作性的政府法规”有着密切联系。政府应何时管、如何管,都缺乏明确的依据,这就导致政府部门在此事件上无从下手。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伟东认为,缺乏完备的法律规制,仅仅是监管滞后的一方面原因。最根本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原因是执法者的理念问题。 “网络领域有其特殊性。发生在这个领域的不法事件不像煤矿爆炸或食用三聚氰胺奶粉等有毒有害食品一样,能产生显而易见的让人有切肤之痛的损害。但这并不代表着因之产生的损害就小。”

    对于这次事件的当事方,无论是腾讯QQ还是360在中国都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腾讯对外宣称有活跃用户6亿多,360软件的用户也将近3亿规模。双方在互联网业界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而这些惊人的数字就已表明该事件后果的波及之广。而没有最终认识到这一事件的严重损害,恐怕也是政府部门迟迟不予介入的重要原因,从而产生了监管滞后的问题。

    但另一方面,对于相关监管机构自身来说,每个机构的监管职能和责任划分也凸显出问题。这场互联网客户端大战究竟由公安部、工信部、工商局、发改委、商务部等等中间的哪个部门来监管,监管的范畴和力度又是如何界定,更是政府无法及时介入的根本原因。

    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上的职能分割现象严重,加之该事件所涉及问题确属新兴领域,法律并未明确,给及时监管带来了障碍。因为监管部门界定不清而闹出“笑话”的魔兽审查事件也许很多人都还记得。新闻出版总署和文化部因为网游产品《魔兽世界》的审批权力而撕破脸皮,新闻出版总署称自己是“中央和国务院授权的惟一负责网游前置审批和进口网游审批的政府部门”,凡是未经新闻出版总署前置审批上网运营或审批后擅自改变内容的网络游戏,都无法上网,擅自上网也将被责令停止运营服务;而另一方,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庹祖海则公开表态,“某些部门必须停止对网游企业的粗暴干涉”,“网游行业的监管工作将逐渐明朗化,文化部也将加快对网游监管的接收工作”。双方的不一致态度令业界哗然,而对于中国互联网监管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与“乱作为”相比,互联网监管部门的不作为同样也是不被理解的。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制,决非政府部门怠于行使职权的理由。中国法学会行政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刘莘表示,法律规定不明,政府自然不能随便出手,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整件事情的发展过程中就只能袖手旁观。早在这场影响面甚广的争端初期,政府部门就应当介入。而介入并不就等同于监管,政府作为第三方居间调停是其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更是当下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

    杨伟东则认为,当一些企业违反了互联网正常的运营秩序,侵犯了用户权益时,政府部门就必须应该介入。就目前看来,广大互联网用户的利益确实已经在纷争中受损,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在双方用户权益受到伤害那一刻起,政府就该出手了。

    杨伟东认为“无论如何,此次政府监管表现滞后,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政府有关部门能以此次纷争为契机,正式不足并加以治理改善,这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在这场大战中,本应该是绝对主角的用户却不得不面临种种尴尬和忧虑。一开始,360打着“保护用户隐私权”的旗号向腾讯发起挑战。使用户重新审视和关注起自身隐私的安全性问题,用户隐私问题被首次大规模集体关注,这种现象还一度为业界看好,认为是互联网隐私保护进程的一大契机。

腾讯360大战:恶性竞争背后的产业乱象

用户在腾讯与360大战中被迫“二选一”(图片来自互联网)

    但随着战争的升级,腾讯与360逐步转向产品领域的互相谩骂攻击,用户被暂时抛在了一旁成为旁观者。最终,11月3日腾讯做出另一个决定,宣布QQ软件不再兼容360软件,用户转眼间被绑架,被逼迫从中二选一。原本被一直标榜在第一地位的用户被彻底的愚弄了一回。

    虽然就目前看来,互联网用户要想彻底保护个人隐私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注重交流与分享的Web2.0时代,用户的个人信息会被有意无意的泄露。这些易用、好用的网络工具也为传统隐私保护打开了一个大大的缺口。当你打开阿里旺旺时,会跳出许多商家促销的广告,而且很多是你感兴趣的商品。这是淘宝根据你以往的购买经历及在线搜索行为展开的定向营销。当你打开谷歌Gmail查收邮件,右边会显示与邮件内容相匹配的广告。这是谷歌对你做的精准广告投放。也许你在使用聊天工具时会收到各种信息,如果这些信息所涉及的内容和你近期的上网轨迹关系密切,那么很有可能是你的一部分隐私被人掌握了。

    互联网已经走向完全“无隐私”的局面。“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的时代早已经一去不返。

    但如何在“无隐私”的环境下做到尽可能的保护自己仍然十分必要。这时,用户的知情权就不应该再次被剥夺。中国10亿网民中真正的计算机高手占不到1成,在面对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而他们对自己电脑上的产品并不是非常了解时,腾讯这类互联网企业应不应该把自己要做的告知用户,并在获得用户允许的情况下实施每个后台操作步骤?如果腾讯不存在窥私行为,那在每次扫描前给用户提醒应该是正常且合理的程序。

    这场大战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阵营的战争。一是以腾讯为首,金山、可牛、傲游等以安全厂商为主的阵营,另一个是以360为首,暴风影音、UCweb、世界之窗等应用软件厂商为主的阵营。值得注意的是,腾讯率领的一批厂商大多曾经和360有过过节甚至直接竞争关系;而360率领的厂商则被腾讯不同程度的抢去产品市场。由此看来,在互联网利益面前,每个企业都有可能加入这种“打群架”的恶性竞争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口水泛滥、市场无序以及产品与用户层面的日益被忽视。

    当企业面临利益与用户的两难抉择时,其背后的商业因素很有可能会压过对用户利益的考虑,最终做出像腾讯这样舍弃用户的行为。而用户就会成为商业利益面前最大的牺牲者。这对于目前仍处于弱势的互联网用户来说,是最不想面对的,因为对用户来说,一个好的产品和体验是会为自己创造价值的,当这种价值突然间宣布失效时,对用户来说都是极大的损失。在期盼企业自律和政府监管都无从实现时,减少自身对互联网产品的依赖性或许是用户维护自身利益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而当“规避互联网”成为保护互联网隐私的唯一方法时,也就成为了整个产业的悲哀。■

    相关报道:

    腾讯360交战背后:利益与监管双重失控

    联名呼吁:保护互联网用户基本权利!

    腾讯360生死战:5种可能性结局大猜测
<

0人已赞

关注我们

泡泡网

手机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