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理性看待超级计算机全球先进
核心差距在软件和应用,任务长期而艰巨
在硬件方面,不论是“天河一号”,还是“曙光星云”,其主要核心芯片都采用的是美国的产品。在专家眼里,这个差距虽然明显,但不是核心差距,更大的差距在软件和应用方面,欠缺更多的是“软实力”。
“这就好比汽车业,中国能生产出全世界最多的车,但是汽车的种类、质量、利用率和西方还有明显差距。”孙凝晖说:“速度并非最重要的指标,更重要的是应用能力。”
“产业和技术一定是互相支撑或者依托的,离开产业谈技术没有意义,离开技术谈产业没有根基。”曙光集团总裁历军告诉记者,从产业来看,应用水平低和需求不足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的现实问题,这也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在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目前主要应用在气象、石油开采、科学计算、 生物研究等这些“象牙塔”领域,核心的工业领域尚没有广泛应用。而在发达国家,用户则遍布社会的各个领域,波音飞机、福特汽车、好莱坞电影等,背后都有超 级计算机的功劳。正是应用的差距造成了一种状况,在我国,往往是先研制出超级计算机,再去找需求;而在发达国家,往往是先有大的需求,再去造超级计算机。 这也是为什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性能计算机同质化状况更严重、使用效率也更低的原因。
“曙光过去20年的实践证明,并不是说没有需求”,历军说:“只是用户不知道怎么用,这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以上海超算中心为例,建成后不到一年,运算负荷就超过了80%。”
“需求其实很大,但是需求要转变为应用,必须有知识产权的大型应用软件,这一直是中国超算发展的一块短板。”孙凝晖说:“没有好的软件,是很难用好超级计算机的,现在我们的软件要么是购买国外的,要么就是开放源码的软件,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天河一号”常务副总设计师、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院长廖湘科表 示,要用好超级计算机,必须在每个专业学科领域——工业、流体力学、结构仿真、生命科学等都开发出专门的应用软件,改变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这是一个长期 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提高认识,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制定长远规划,从培养严重缺乏的应用开发人才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