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了64年,硬盘都经历了什么
硬盘作为存储数据的载体,是电脑无法舍弃的一部分。它从诞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漫长的64年。回顾其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用“从大到小又从小到大”来总结,也就是体积越来越小,而容量越来越大。
今天就为你科普一下,在这64年时间里,硬盘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
诞生初期
1956年,IBM发明了世界上领先块硬盘,名为350RAMAC。这块硬盘由50片直径达到24英寸的盘片构成,拥有两个冰箱大小的体积并且重量达到了上百公斤,不过它只能提供5MB的容量,几乎一张高清照片的大小。虽然臃肿庞大,但350RAMAC的诞生,却是人类科技的一大进步。
(IBM 350RAMAC硬盘)
1973年,同样是IBM,推出了“温彻斯特”硬盘,也称温盘。这块名叫3340的硬盘,开始涂磁性材料,拥有两个30MB的存储单元,并且在同一个轴上装了几片盘片,使得硬盘的体积大大缩小,成为现代机械硬盘的雏形。
(IBM 3340硬盘)
不过在这个时期之前,硬盘还只是应用于工业领域。
同时期,薄膜磁头技术诞生,它不仅能显著减少磁头和磁片的距离,让硬盘体积进一步缩小,还能增加存储密度,提高硬盘容量。IBM的3370便是世界上领先款采用薄膜磁头技术的硬盘,它最多能存储571MB的数据,高可扩展到4个存储单元并能和IBM System/30中型电脑搭配。
(薄膜磁头演示)
光辉时刻
1980年,世界上领先款GB级容量的硬盘诞生,但由于它的重量过重,想要民用还是不太现实。
同年,由前IBM员工创立的希捷(SEAGATE)公司开发出5.25英寸规格、容量5MB的硬盘,这是先进面向台式机的产品。它的出现推动了整个PC界的变革,世界从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象征着家用硬盘的时代已经到来。
1984年,东芝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所工程师舛冈富士雄博士基于浮栅晶体管技术,在IEDM1984会议上首先提出了闪存(Flash Memory)的概念,为SSD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闪存颗粒)
基于此,英特尔在1986年成立了SSD(固态硬盘)研发部门。90年代,Flash SSD诞生,并在90年代末逐渐取代RAM SSD(世界上领先个固态硬盘驱动器),成为了SSD市场的主流。由于它的特点是断电后数据还在,就此Flash SSD正式成为HDD真正意义上的对手。
革新时代
1997年,GMR巨磁阻效应磁头问世,它相比旧的MR磁头更加灵敏,存储密度可达10~40Gb/inch2,提高了8倍之多,为机械硬盘的大容量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采用该技术的3.5英寸硬盘规格也由此成为现代计算机硬盘的标准规格。
(GMR巨磁阻效应磁头)
2005年,日立环储和希捷开始大量采用磁盘垂直写入技术,该技术能够将平行于盘片的磁场方向改变为垂直90度,能够让存储空间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时隔2年,世界领先款突破TB级容量的机械硬盘由日立推出。
(磁盘垂直写入技术)
不过相比容量上的大幅增长,机械硬盘受限于机械构造,速度上难以取得突破。于是从2009开始,SSD开始逐渐取代机械硬盘成为市场的主流。
同年,领先款1TB容量的2.5英寸SSD诞生,连续读写速度达到了240/215MB/s的,随机读写50/10K iops,远超机械硬盘。不过当时候高昂的售价让SSD难以广泛普及。
3D NAND技术的发展为SSD的大容量化和普及提供了全新方向。2014年3D NAND开始量产,此后48层、96层、128层的3D NAND颗粒不断推出,加速SSD朝着大容量、小体积的方向进化,如今1TB以上的消费级SSD已经屡见不鲜。
影驰HOF PRO M.2 SSD全系采用了高规格的3D NAND 颗粒,提供500G,1TB和2TB三种超大容量,能够满足绝大部分用户的数据存储需求。
除此之外,作为目前为数不多的PCIe4.0 SSD,HOF PRO M.2的连续读写高达5000/4400MB/s,随机读写达到760/700K iops,可以为用户带来闪电般的程序加载、数据传输体验。
为了让用户使用安心,HOF PRO M.2还提供了五年质保服务,同时支持个人送保,用品质保障体验,用行动解决用户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