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11代酷睿性能解析:挤了一大管牙膏?
今天凌晨,英特尔发布了首批第11代酷睿处理器—Tiger Lake,采用了新工艺、新架构、新核显、PCIe4.0、雷电4接口……似乎我们很久没有见到英特尔如此“大动干戈”了。那么Tiger Lake与前代Ice Lake相比,究竟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惊喜呢?
一、综述
Tiger Lake基于英特尔较新的10nm SuperFin工艺以及全新的Willow Cove架构打造,并集成了第十二代Xe-LP核芯显卡。此次公布的9款Tiger Lake处理器,均为移动低压版,主要在轻薄型笔记本中搭载。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处理器型号命名规则与前代一致,但却分为了12-28W功耗的UP3和7-15W功耗的UP4,分别取代过去的U(低电压)和Y(超低电压)系列后缀。
二、规格提升
我们就从定位高端的i7上,看看11代酷睿的规格有怎样的提升。 此次Tiger Lake的i7分为两个版本1185G7和1165G7,主频与核显频率前者略高些,应该算是体质特挑版,其余方面区别不大,但二者对比上代的i7-1065G7提升十分显著。
首先是CPU方面,去年的Ice Lake在架构效率上对比以往的架构已经全面领先,但却由于其核心频率的大降而受人诟病,Tiger Lake的出现让低压U再次突破4G主频大关,三级缓存也由8M升级至12M,这些使它对比前代整体性能提升达到20%。
其次,11代i7处理器集成的Xe架构核显除了效率上的改进外,规模也由原本的64个单元扩大至96个,工作频率也提高了200MHz左右,同比Ice Lake游戏表现强了一倍,达到与MX350独立显卡相当的游戏性能。
Tiger Lake仍然提供对DDR4-3200的支持,并将对LPDDR4X的支持频率提升至4266MHz,而且在未来,高甚至可以支持LPDDR5-5400,这无疑对专业软件的工作效率和核显性能的发挥都是一个极大的利好。
三、AI性能
除了强大的游戏性能外,借助英特尔深度学习加速指令集(DL Boost),英特尔还在锐炬Xe显卡上为神经网络体供了优选指令集--DP4a,还先进为INT8数据类型提供了原生支持,使Tiger Lake能体验到多达5倍的AI性能提升。
AI性能可以在多方面改进用户的使用体验,比如网络视频通话优化,PS自动抠图,视频渲染效率提升等等。据英特尔官方数据,借助深度学习加速的Tiger Lake四核处理器可以在多项专业软件使用中体验到远超AMD八核处理器的效率。
四、接口与扩展
Tiger Lake支持了新一代传输协议Thunderbolt 4(雷电4)、USB4和PCIe4.0。
雷电4的最大速率仍然是40Gb/s,相比雷电3并没有带宽上的提升;但不同于雷电3只能支持单4K显示器输出,它提供了双4K或8K显示器的支持;将PCIe通道数限制到4条起步,只要是雷电4就一定是40G,不再出现“残血雷电”的情况;还新支持插在外接扩展坞上的键鼠从睡眠状态唤醒电脑的功能;雷电4接口还能高扩展为4个雷电口,并且支持满速传输的线缆最长可以做到2米。USB4的速率与雷电4相同,虽然目前还没有支持USB4.0的设备,但它也有可能在未来会带来更强的兼容性。
一直以来,Intel移动低压处理器并不提供直连CPU的PCIe总线,外围PCIe设备都先连接到南桥,然后通过OPI总线与CPU互连。OPI总线带宽少的可怜,这也是过去低压处理器就算再强,也没办法搭配RTX显卡的原因。而这次Intel终于给移动低压处理器做了直连CPU的PCIe4.0总线,这对带宽有高要求的外围设备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性能水平。
五、Intel EVO品牌--雅典娜计划2.0
电脑的使用体验不光是CPU就能决定,还需要各方面的软硬件支持和优化,英特尔作为上游厂商,很早就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提出“雅典娜1.0”笔记本电脑创新计划,但这个计划以前只作为一个可供参考的方向,并没有标准化。
而随着Tiger Lake的发布,英特尔也带来了雅典娜计划的升级版—Intel EVO,内容包括:①电池供电时始终如一的响应速度;②1秒内从休眠状态唤醒系统;③在实际场景中,配备FHD全高清显示屏的系统可实现9小时及更长的电池续航时间;④快速充电,配备FHD全高清显示屏的系统充电30分钟即可获得长达4小时的续航;⑤优异的有线和无线连接功能--包括集成的Thunderbolt4、 Wi-Fi6,以及高端的音频、摄像头和显示屏。
该标准体现了英特尔对于PC产品“优质”体验的理解,今后,英特尔也将正式对通过该标准的笔记本产品提供认证标识。
总结
如果Ice Lake算是10nm的出师未捷,那Tiger Lake则标志了新工艺的成熟,我们也能看出Intel对它寄予的厚望。后“核战”时代,Tiger Lake移动处理器在微架构、GPU、深度学习等方面的弯道超车,也让我们看到了,被称为“牙膏厂”的Intel其实一直在按自己的计划前进,并告诉我们或许“多核”对大多数用户并不是决定体验的少有因素,我们也期待着用实测去验证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