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用户体验驱动的百度渐进式创新
百度日前为注册用户在首页上增加了导航功能,可以响应需要添加自己常用网址的用户要求。有人会认为这微不足道,但凭心而论,考虑这个动作的潜在价值和背后所包含的意义,必须考虑到百度这个行为主体是一家以极简约方式作为典型风格惯例的搜索引擎。
联想起《经济观察报》最近一篇关于苹果发展战略的分析文章——《设计驱动型创新》。文章以乔布斯每天对镜反思的典故做引子,详细分析了苹果成功的“秘诀”。虽然分析颇为周到,但可能很多人会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既然典故当中已经明确描绘了乔布斯“追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样一个对镜反思的过程,那么很显然乔布斯的灵感或者说造就苹果辉煌业绩的创新策略,不是由设计驱动的,而是由“希望”来驱动的。之所以在此以苹果的案例作为类比,是因为从百度产品每一次的细微变革中,看到的也是同样的创新基因:即希望驱动。只不过两者的区别在于:苹果的创新来源于乔布斯本人的希望,而百度的创新来源于用户和网民们的体验。
用户体验驱动的创新不是灵光乍放、昙花一现。灵光闪出的创新是突破式的,而体验驱动的创新是渐进式的。苹果近几年的产品在乔布斯手中就维持着这种渐进式的频率和趋势,iPhone、iPad也许只是屏幕大小的变化,也许只是些微的功能改变和新添,风格的一致性和整体设计的延续性被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道理其实很简单,作为“希望”而言,谁会希望新产品出来之后,需要自己彻底抛弃曾经的使用习惯呢?那只会导致一种叫做“不爽”的体验,与希望背道而驰。单纯由设计驱动的创新往往就没有这种延续性,因为对设计者而言,“出彩”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体验次之,延续性就不那么重要了。
乔布斯“审视自身的镜子并非能够预言未来的神奇发明,它是管理者的个人文化之镜”。而对百度而言,拥有这样一面镜子则是管理者洞悉用户文化的方法和渠道。百度不是像苹果那样由乔布斯一人的希望来驱动,而是在保持延续性和风格一致的基础上,由千千万万用户的体验来驱动。这面希望之镜,必须反映出管理者对于千万用户的行为理解,对于用户价值观、使用习惯和趋向性的热情,管理者有必要充分洞察它们的演变趋势,才有可能判断自身的产品策略应该如何随之变化。基于这个考虑,百度采取的措施是不断地调查用户需求,进行海量数据的细节分析。百度的业务性质决定了它具备这个能力,通过这样的手段,百度能够发现用户有哪些需求方面的希望,从而以用户希望作为方向,不断地对自我功能和产品进行完善,从而使千千万万的用户获得更好更“爽”的体验。用户获得的每一次体验的提升,往往都是百度经过长年累月的分析和探索所发现的微妙感受,或者说是用户和百度之间不断交互沟通所构建起来的。
不仅仅这一次功能的变化和增加,其实百度每一次的技术创新和改进,都是在充分理解用户希望的基础上创生的。用户的希望往往不容易被察觉,所以很多暂居行业前茅的企业,总是喜欢指指点点,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用户,不断地暗示用户按照他们的销售来购买,逼迫用户压抑和隐藏自己的希望。百度其实根本无需像那些自诩布道者的企业那样,而只需要站在自己所拥有的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理解、再理解用户的希望即可,“希望”是人类天性中最富有原动力、最值得珍惜的创造力源泉,每个用户内心都有它的存在,百度只需要“倾听希望”。
著名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这样描述现代性催生的共同体:“我们相互都很了解,我们可以相信我们所听到的事情,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是安全的,并且几乎从来不会感到困惑、迷茫或是震惊。于对方而言,我们相互之间从来都不是陌生人。我们可能也有争吵——但这些争吵都是友善的,争吵只是因为,我们都在试图使我们和睦友爱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好,更加快乐。”基于希望的理解里,我们看到百度正在和用户结成一种和睦的共同体关系,而基于希望所产生的驱动力,我们看到百度的产品比从前更加深入人心。
每次前进一分,一百次就是一百分,一百分就是满分,就是用户体验的心满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