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网CPU频道 PCPOP首页      /      CPU     /      评测    /    正文

AMD桌面级APU发布!Llano A8深度评测

    由于Llano APU采用了AMD上代的CPU和GPU架构,因此性能表现并没有带来惊喜。尤其CPU方面,和Intel SandyBridge四核Core i5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而在GPU方面则拥有很大的优势。

    Intel并没有独立显卡的制造经验,双方都在做CPU+GPU融合产品的话,显然是AMD比较占优势,我们可以认为AMD是在玩田忌赛马的策略,以自己在GPU方面的长处克制Intel图形方面的软肋。但AMD可不认同,AMD认为造成APU的GPU部分较强、CPU部分较弱的真正原因,其实是设计理念的差别:

Llano A8-3850深度评测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到,AMD Llano APU的晶体管数量/核心面积与Intel SandyBridge基本相同,都是100百万/220平方毫米左右。SandyBridge的CPU部分所占晶体管数超过一半,GPU部分只有不到1/5。而Llano的CPU和GPU所占晶体管数相当,都是1/3左右,另外北桥占了1/3。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AMD Llano APU采用了非常平衡的设计理念,AMD认为CPU和GPU同等重要,随着未来GPU图形应用的增加、异构计算的普及,GPU所占比例应该进一步提高。而Intel依然在暴力提升CPU性能,它虽然融合了GPU进去,但规模和规格实在太弱,在目前的电脑应用环境下,其整合的GPU性能形同鸡肋,白白浪费了这部分晶体管。

Llano A8-3850深度评测

APU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使用体验

    当AMD和Intel都认可CPU+GPU融合概念之后,单纯的去对比CPU和GPU部分的性能已经意义不大了,我们应该把目光看得更长远一些,那就是在异构计算、加速处理的应用方面。毫无疑问AMD已经走在了前面,为APU搭配的全新Vision Engine控制中心功能正在不断增强,简单易用的界面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丰富实用的功能也为APU产品增色不少。而Intel的产品至今还不支持OpenCL等异构计算,应用方面一片空白。


    苹果的成功不在于其处理器有多快、硬件配置有多高,而是极具亲和力的使用者界面以及丰富的应用程序支持。现在APU作为全新的产品,能否成功也不取决于它CPU和GPU两部分各自的表现,APU硬件部分的表现已经足够出色,接下来就看软件方面能否带来惊喜了。

    笔者认为,AMD全新的Vision Engine控制中心在用户界面方面做的很出色,内置的AMD Steady Video视频实时防抖处理技术也让人眼前一亮,是个非常实用的CPU+GPU协同运算加速应用。可以说AMD在APU软件支持方面开了一个好头,希望AMD能够再接再厉,推出更多好用、易用的加速处理功能,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APU的实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这款先进的产品。■<

1人已赞
第1页: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Llano APU发布第2页:AMD的融合伟业!什么叫做APU?第3页:APU的昨天:Bobcat架构精简版核心第4页:APU的今天:Llano架构主流级核心第5页:APU的明天:Trinity架构推土机核心第6页:APU解析:CPU+NB+GPU的合体第7页:APU解析/CPU部分:L2翻倍,没有L3第8页:APU解析/内存部分:CPU&amp;GPU共享控制器第9页:APU解析/北桥部分:24条PCI-E2.0通道第10页:APU解析/GPU部分:HD6000架构400SP第11页:APU解析/GPU部分:A8/A6集显规格不同第12页:APU解析/GPU部分:UVD3和视频增强技术第13页:APU解析/GPU部分:独显集显混合交火第14页:APU解析/功耗控制:硬件层超级节能设计第15页:APU解析/动态超频:Turbo Core第16页:APU解析/南桥部分:USB3.0+SATA3.0第17页:Llano APU实物:A8-3850真身曝光第18页:Llano APU参数:系统信息解读第19页:Llano APU座驾:华擎A75 Pro4主板赏第20页:LlanoAPU BIOS:华擎A75主板UEFI界面赏第21页:Llano APU驱动:AMD一体式控制中心第22页:测试平台和测试方法说明第23页:系统性能/异构计算:HC Benchmark第24页:系统性能/基准测试:PCMark 7第25页:CPU性能/数学运算:SuperPi,wPrime第26页:CPU性能/科学运算:Fritz Chess第27页:CPU性能/基准测试:Sandra2011第28页:CPU性能/渲染测试:CineBench R11.5第29页:CPU性能/压缩测试:WinRAR第30页:CPU性能/转码测试:MediaEspresso第31页:CPU性能/内存性能测试:AIDA64第32页:GPU性能/DX10基准测试:3DMark Vantage第33页:GPU性能/DX11基准测试:3DMark 11第34页:GPU性能/DX11基准测试:Heaven 2.5第35页:GPU性能/DX9C游戏:星际争霸2第36页:GPU性能/DX9C游戏:使命召唤7第37页:GPU性能/DX10游戏:孤岛危机第38页:GPU性能/DX10.1游戏:孤岛惊魂2第39页:GPU性能/DX10.1游戏:鹰击长空第40页:GPU性能/DX11游戏:战地:叛逆连队2第41页:GPU性能/DX11游戏:F1 2010第42页:GPU性能/DX11游戏:尘埃3第43页:GPU性能/DX11游戏:异形大战铁血战士第44页:GPU性能/DX11游戏:地铁2033第45页:GPU性能/DX11游戏:文明5第46页:GPU性能/DX11游戏:失落的星球2第47页:GPU性能/DX11游戏:幕府将军2第48页:APU应用体验:粒子模拟加速第49页:APU应用体验:vReveal视频增强软件第50页:APU应用体验:实时视频防抖播放第51页:APU应用测试:实时倍线高清 2D转3D第52页:APU应用体验:系统功耗测试第53页:成绩汇总:APU VS CPU &amp; GPU对比第54页:性能测试总结:APU超越独立CPU+GPU第55页:全文总结:APU的未来,应用为王

关注我们

泡泡网

手机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