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研“硬核”碰撞测试公开:问界M7挑战“公路杀手”
驾驶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司机在开车时都会尽量远离卡车,主要就在于卡车盲区大、自重大,容易发生失控危险,且一旦发生事故非常容易造成严重后果,甚至被称为“公路杀手”。除了保持好的驾驶习惯外,车辆本身的安全性也非常重要。
近日,中国汽研汽车安全技术中心正式启动“中国汽研SUPER CRASH”安全极限探索平台,
通过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提炼高发、高危等典型事故工况,开展极限试验项目。针对卡车事故工况进行研究后,中国汽研SUPER CRASH选用重卡动态侧翻压顶和正面碰撞卡车两种典型事故工况进行测试,问界M7作为测试车型接受了本次挑战。
最终,问界M7凭借过硬的品质表现顺利通过测试,在发生类似事故时能够为车内乘员提供最后一道保障,避免出现车辆损坏严重、人员受伤严重等后果。
30吨重卡动态侧翻压顶,能扛!
货车因为载货重、重心高,在急打方向或者拐弯时容易发生侧翻,在满载的情况下侧翻,车顶将承受车身数倍的压力,这也是造成大货车恐惧的主要原因。所以大家日常开车应该尽量避免与卡车并排行驶,在路口等红绿灯时也应尽量避开卡车盲区。
中国汽研SUPER CRASH的重卡动态侧翻顶压试验,就是要验证问界M7在极端情况下车身结构表现。本次试验基于现实事故场景,模拟重卡失控后动态侧翻压顶事故。测试重卡满载达到30吨重,而问界M7在放置了假人后大概重2.5吨,相当于要承受12倍车重的侧翻冲击,十分考验车身设计和结构强度。
在测试中,问界M7作为测试车辆放置在单边桥一侧,30吨重的重载卡车以20km/h的速度通过单边桥然后完成侧翻,压顶静置在旁边的问界M7。问界M7除了承受重卡车厢的重压外,还要承受重卡动态行驶的惯性冲击,更加贴合真实道路场景,对于车身结构的整体强度、承力路径设计及连接强度等有更高的要求。
最终,在遭受30吨重卡压顶之后,问界M7车身框架结构保持完整,A/B/C柱均无结构性失效,也未发生较大形变;四个车门没有遭到破坏,依然可以正常开启供车内乘员逃生;乘员舱内部无明显变形,头部生存空间依然充裕;车辆电池没有漏液和起火等现象发生。可以说万一发生类似事故,问界M7做到了保障了乘员的生存空间,电池也没有发生危险,通过所有评价项,表现优秀。
100%重叠正面碰撞,全维度表现优秀
卡车因为重载惯性大,所以经常出现刹车不及的情况,与其正面碰撞往往造成乘用车的驾乘人员伤亡严重。因此中汽研通过正面碰撞卡车来检验车型的安全性,问界M7也是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首次挑战100%重叠正面碰撞卡车测试。
测试时,问界M7车内设置主副驾及后排两名乘客,以60km/h的速度(根据正面碰撞交通事故统计,乘用车正面碰撞事故的时速均值在47.4km/h)与一辆时速40km/h的卡车进行全宽正面碰撞,两车相对碰撞速度达到100km/h。这一碰撞速度超过各国主流新车测试评价规程中的完全重叠正碰速度,让问界M7的被动安全性能面临更为严苛的考验。
碰撞结束后,从车辆结构、约束系统、电安全、事故后救援四个维度进行测试评价,最终问界M7每个细分项都表现优秀:
车辆结构:前机舱充分变形吸能,高强度笼式车身设计有效地进行了碰撞能量和力的传导,确保乘员舱及后车体结构保持完整,包含A柱在内的侧面结构框架及车门无明显变形。
约束系统:前后排安全带及时预紧,全车气囊及时点爆,前排安全气囊与假人接触面积比较大,有效保护假人,后排座椅儿童防护优秀,试验过程中车门未打开或分离。
电安全:碰撞后车辆高压及时下电保证车内人员电安全,且未发生漏液起火等失控现象。
事故救援:应急电话正常接通,车门自动解锁且能正常开启,为逃生和救援提供有利条件。
如此优异的安全表现,在于问界M7从设计之初就采用高标准安全结构开发,前端采用双防撞梁设计,给正面碰撞成员安全多重防护。电池包两侧采用热成型钢嵌套铝合金型材进行加强,提升正面和侧面碰撞传力效果,在发生事故时确保电池不失控。通过合理的车身结构设计,确保碰撞力能够有效传递分散车身冲击力,保证驾乘人员的生存空间。
同时,问界M7车身大面积使用高强度(1500MPa)钢材料,高强度钢占比达到32%,同时还配合着使用先进复合材料CBS以及车辆门槛梁内填充铝型材等工艺,确保整车结构强度。正是有了这样的高强度材质的广泛应用,通过结构和材料上合理的强度分配,才能让问界M7在遭受碰撞和重压时为乘员提供可靠保护。
总结: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各个厂商都在想各种招数“内卷”,但安全始终是车辆的必修课。问界M7坚守严苛品质标准,通过出色的品质以及安全车身设计在市场中突围而出,在这次碰撞测试中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作为一款28.98万起的六座大型SUV,问界M7除了智能座舱和舒适体验,安全也足够“硬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