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双刃剑:青少年如何安全触网?
近日,为减少16岁及以下青少年过度依赖社交媒体的现象,国内外相继发出了限制使用的倡议或颁布了相关法令。这一举措不仅引发热议,也促使人们深度思考如何在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同时,满足他们正当的网络需求。
根据刚刚发布的《2024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上升至1.96亿,超过97%的未成年人经常使用互联网,79.3%主要使用互联网进行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看小说等娱乐活动,75.05%主要使用网络查题目、背单词、看资料、学知识等,互联网在未成年人的学习、放松娱乐等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互联网使用的便捷性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青少年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容易产生网瘾、隐私泄露、网络霸凌等困境。特别是网络上的“烂梗”,正在潜移默化地侵蚀青少年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干扰。针对这些问题,中央网信办在近期发布的《关于开展“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了要严厉打击包括编造网络黑话、恶意造梗在内的七类突出问题。
为保障未成年人安全与健康用网,我国主流网络平台都设有未成年人模式或青少年保护模式,并不断进行完善升级。这些模式通过限制上网时间、筛选内容等方式,为未成年人安全触网和健康成长筑起了全方位的保护措施。
然而,尽管青少年模式在保障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家长们反馈称,尽管该模式能有效限制青少年的上网时间,但孩子们有时会找到方法规避这些限制,比如使用家长的账号登录以绕过青少年模式的屏障。此外,青少年模式在内容筛选上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难以全面阻挡不良信息和网络“烂梗”的渗透。
所以,确保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成长,仅靠限制使用显然是不够的。多方协同、“疏堵引”多措并举,才是解决青少年依赖社交媒体问题的根本之道。在防范治理各类风险内容的同时,还需要持续投入未成年人友好内容建设,平衡保护与发展。
为此,网络平台需要积极与教育部门、科技馆等社会力量联动,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趣味科普、以及各类积极向上的内容。比如,抖音的“青少年课外知识讲堂”“流动科学课”“益童乐园”等项目就是有益的尝试。
同时,家长们也应承担起监护责任,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网络资源。他们可以借助专门的学习工具,通过其自带的学习资源、教育游戏等丰富孩子的娱乐空间。比如,iEnglish智能英语学习解决方案,内置近30000本原版英文书籍,超30000分钟视频与动画等资源,并搭载书籍、教育游戏ETP(English Through Play)、磨耳朵等多个功能板块,充分满足了学生阅读、视听、游戏的多种需求,全方位为学生搭载了一个拥有海量有效输入输出语言练习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不断提高英语水平。
除了网络平台和家长外,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青少年健康网络空间的建设。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机构可以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活动,引导青少年参与科学探索、艺术创作等有益身心的活动。同时,媒体也应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青少年网络保护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防范和引导青少年上网行为,需青少年、家庭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青少年保护模式是构建友好网络环境的基础防线,但还需增强平台正面内容输出,丰富有益网络资源。家长监护和引导同样重要,助未成年人善用网络资源成长。彻底解决青少年社交媒体依赖,需政府完善法律保障,平台加强技术创新和内容建设,家长、学校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创健康、安全、有益的网络空间,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