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神之殿 这些曾经的IT大佬你认识多少
也许现在看来,电子管时代的计算机离我们现在的计算机概念还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且这个时代对于计算机的发展,更多的还是处于理论和验证阶段。但是谁都没有想到,电子管计算机刚刚开始自己的征程,就已经走到了道路的尽头。
肖克利(William Shockely)
约翰.巴丁(John Bardeen)
沃尔特.布兰坦(Walter H. Brattain)
肖克利 巴丁 布兰坦
1946年,电子管计算机迎来了自己最为辉煌的时代,重达30吨的庞然大物ENIAC 埃尼阿克来到了世界上。17468只电子管,7200个二极管,70000多电阻器,10000多 只电容器和6000只继电器,电路的焊接点多达50万个。这样的规模换来的,是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
1947年,临近圣诞节。在贝尔实验室内,几条金箔片,一片半导体材料和一个弯纸架被堆放在了一起,于是当今世界中最重要的电子元器件“晶体管”就这样诞生了。
第一只晶体管的实验装置
随着高纯度硅的提炼技术逐渐成熟,肖克利按捺不住自己的创业冲动,最终选择了出走贝尔实验室吗,只身赶赴硅谷创立了肖克利实验室股份有限公司。并吸引了一大批青年才俊的加盟。
但是极富戏剧性的是,肖克利虽然凭借着晶体管的发明,和巴丁、布兰坦获得了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却没能阻挡住属下们的创业激情。随后,肖克利麾下的天才们上演了硅谷历史上有名的“八天才叛逆”,并创立了仙童公司,以及再后来的Intel。
至于肖克利本人,他的肖克利实验室在1960年被收购,并在1968年彻底关门。肖克利重返校园,在斯坦福大学担任了名誉教授。可惜肖老晚节不保,在70年代,肖克利发表文章公开宣称黑人智商低于白人,同时也为诺贝尔精液库捐献精子。于是在媒体的一番猛烈批评,以及黑人学生的抗议声中,肖克利逐渐远离了公众的视线。
王安
王安 1920-1990
曾经有两位华人被美国政府授予“自由奖章”,一位是建筑大师贝律铭,另外一位就是王安。这位曾经的美国十大富豪之一,早已经随着王安电脑的名字,走进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1972年推出的王安1200文字处理机
有关王安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熟知了,这位来自江苏昆山的麻省理工应用物理学博士,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跻身为全美企业500强,王安也以20亿美元财富位列全美十大富豪之一。当时在与IBM的争夺中,王安电脑的1200文字处理机成为了全美办公室中最为常见的办公设备,WPS这个名词,就是从这台电脑开始成为文字处理系统的代名词。
王安与其子王烈
但是王安电脑的发展并没有表现出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反而在70年代电脑技术开始向着现代电脑转变中没有把握住机遇,几乎完全无视电脑向着标准化、开放化、图形界面以及通用化的发展,仍然固守自己的产品形式。
虽然在1986年,王安电脑达到了自身的顶峰,年收入超过30亿美元,但是这仍然难以阻止王安电脑的分崩离析。同年,王安任命自己的大儿子王烈出任公司董事长。可惜这哥们甫一上台,就遭到了公司董事会的强烈反对,继而引发公司多位高层远走他乡。
事实证明,群众的眼光还是雪亮的,董事会也一样。一年之后,王烈让王安电脑从一间年收入30亿美元的巨头公司,华丽转型为亏损4亿多美元的大苦逼。1989年,病危中的王安终于撸下了王烈的公司董事长头衔,转而任命爱德华.米勒为公司领导人。
虽然爱德华.米勒最终带领王安公司一度走出了困境,但是当微软、Intel、苹果等新兴企业纷纷举起了互联网的大旗,领导个人电脑全面转身的时候,古老的王安电脑终于难以为继,1992年,王安电脑申请破产保护,终于踏上了泯灭的路途。
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
John Von Neumann 1903-1957
记得在中学的计算机课本上,有三位科学家的名字会经常在考试中出现,冯.诺依曼就是其中的一位,另外两位则是埃尼阿克的缔造者莫奇利和埃克特。冯.诺依曼这位美籍匈牙利人在1930年代,就提出了著名的诺依曼体系,以一种更加详细的定义,描述了现代计算机的雏形。
冯.诺依曼的计算机体系我们在课本中早已经学习过了,有当年不好好学习现在又好奇的同学可以百度一下。但是,在提出了现代计算机的冯.诺依曼体系之后,诺依曼本人也深受当时电子管技术的困扰,虽然埃尼阿克也是遵循冯.诺依曼体系建造的,但是它的运算能力显然还达不到诺依曼的要求。
冯.诺依曼在自己建造的EDVAC计算机前
1952年,冯.诺依曼完成了EDVAC计算机的建造,这台使用了2300个电子管的计算机,却拥有着比使用17468只电子管的埃尼阿克更快的运算速度。EDVAC的运算速度达到了埃尼阿克的十倍,这也是冯.诺依曼第一次将自己的设想完全付诸实现。
随后的1953年,IBM以EDVAC为蓝本,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台商品电子计算机IBM701,计算机终于从实验室正式走向了实际应用。
戈登.摩尔(Gordon.Moore)&罗伯特.诺伊斯(Robert.Noyce)
在上图中的两位老者面前,刚刚去世的乔布斯永远只是一位学生,这位学生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仙童半导体公司就象个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乔布斯口中的仙童公司,正是代表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硅谷,而要想了解诺伊斯和摩尔,则我们还需要从那件怎么也绕不开的著名事件说起。
曾经在肖克利麾下的八位天才科学家
在前面我们介绍肖克利和晶体管的时候,就曾经提到了一个著名的事件“八天才叛逆”。当时聚集在肖克利实验室的八位年轻人,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努力而没有获得任何成果,而又难以忍受肖克利的固执与盲目的时候,决定集体出逃。他们找到了当时仙童公司的创始人费尔柴尔德,并获得了费尔柴尔德提供的一笔资金。
八位天才科学家
在硅谷的瞭望山下,仙童半导体公司成立,八位年轻人灵感迸现,提出了印刷集成电路的概念,为计算机芯片的大规模制造找到了一条充满无限希望的道路。但是,就在仙童半导体公司成立的仅仅14个月后的1959年,时任德州仪器产品副总经理的基尔比向美国专利局提交集成电路专利,这让刚刚起步的仙童半导体大为吃惊。
基尔比和他的集成电路
但是在仔细看过了基尔比的专利发明之后,仙童半导体发现德州仪器所面临的难题正是自己最擅长的硅处理以及元器件连接等等,于是仙童半导体在诺伊斯的带领下开始了奋起直追。
1965年,时任仙童半导体研究与开发部主任的戈登.摩尔在美国《电子》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让集成电路填满更多元件》的文章,文章中摩尔预言说道,集成电路上能被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将会以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稳定增长,并在今后数十年内保持着这种势头。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IT界第一定律:摩尔定律。
1968年,摩尔与时任仙童半导体总经理的诺伊斯再次出走,创立了Intel,从此开始了一段全新的传奇历程。随后,仙童半导体的诸多员工纷纷离去,波斯克创立美国国家半导体,而桑德斯则创立了AMD,而八叛逆之一的赫尔尼,更是创立了多达12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