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提高锂电池储电量和充电率10倍
储电量和充电率是两个主要的电池局限。储电量受限于电荷密度,即电池的两极能容纳多少锂离子。充电率则受限于锂离子从电解液到达负极的速度。
现有锂电池的负极由碳基的石墨烯片层层堆积而成,一个锂原子只能适配6个碳原子。为了增加储电量,科学家曾尝试利用硅代替碳,以使硅可以适配更多锂,达到4个锂原子对应1个硅原子。然而,硅会在充电过程中显著扩展和缩小,从而引起充电容量的快速破裂和遗失。而石墨烯片的形状也会制约电池的充电率,它们虽只有一个碳原子厚,但却很长。由于锂移动到石墨烯片中间需要耗费很长时间,离子“交通堵塞”的情况在石墨烯片的边缘时有发生。
现在,研究团队结合两种技术解决了上述问题。首先为了稳定硅以保持最大的充电容量,他们在石墨烯片之间加入硅簇,利用石墨烯片的弹性配合电池使用中硅原子数量的变化,使得大量锂原子存储于电极中。硅簇的添加可使能量密度更高,同时也能降低因硅扩展和缩小引发的充电容量损失,可谓两全其美。
研究小组还利用化学氧化过程在石墨烯片上制造了10纳米至20纳米微孔,称之为“面缺陷”,因此锂离子将会沿此捷径到达负极,并通过与硅发生反应,存储在负极。这将使电池的充电时间缩短10倍。
论文主要作者哈罗德·H·孔(音译)表示,新技术能使锂离子电池的充电寿命延长10倍,即使在充电150次后,电池能效仍是现有锂离子电池的5倍。这一技术有望在未来3至5年内进入市场。
石墨烯问世不到十年,不仅帮助它的两位发明人拿下诺贝尔奖,而且飞速进入各种应用领域,比如电池的电极。本次美国科学家尝试成功的新工艺,大大改善了石墨烯的表现,帮助锂离子电池这一早就应用于日常电器的关键部件,突破徘徊已久的能量密度瓶颈。这甚至预示着新一代的能量储存系统——充电时间缩短十倍、储能增加十倍,让锂电池向完美电源的理想又迈出一步。假如类似原理的新型电池能尽快安装在汽车上,电动汽车走向市场的最大症结或将迎刃而解。(转自中国电池网)■